“跑断腿”“磨破嘴” 这名扎根社区13年的社区民警有故事

开放式小区人员流动频繁,如何给小区安全“上锁”?中外混居小区,怎样及时化解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邻里矛盾?对于徐汇公安分局湖南路派出所社区警长张仁乐来说,这些都是他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推进开放式小区的智慧公安建设,他“跑断腿”频频上门做居民思想工作,而在解决中外居民矛盾时,他为了给老外科普中国的邻里文化屡屡“磨破嘴”。扎根社区的13年里,他用精细化的对症下药为小区治愈了一个个“顽疾”。

图说:社区民警张仁乐 警方供图

探索开放式小区智慧公安建设

行走在湖南街道,纵横交错的214条弄堂连接起大街小巷。相比一般封闭式小区的“一门隔内外”,湖南街道内所谓的“小区”往往是几条弄堂组合成的“开放式小区”。以武康路为例,原本就是景观道路,林立的房屋中包含许多名人故居,平时来此观光的游客常常会穿梭在弄堂内。此外,由于部分小弄堂连接两条不平行的路,不少上班族平时抄近路也会从弄堂穿行,这就导致武康路区域人员流动频繁。

为了提升小区的“免疫力”,智慧公安建设迫在眉睫。在封闭式小区内安装门禁、探头等安防设备往往阻力较小,且由于人员进出口局限在小区几个门,安防设备的点位排布也相对规律化。但在湖南街道内,不少“小区”内既有居民区,还包含学校、企业以及一些“私房”,相对复杂的人员加上四通八达的里弄结构很大程度增加了智慧安防设备的推广难度。

最大的一道难关来自于“私房”房东。据张仁乐回忆,部分私房房东起初对安装监控探头十分反感。为了消除居民的顾虑,张仁乐积极上门为居民做思想工作。最终,在武康路280弄的一条弄堂内,探头、车辆闸道等智慧安防设备最终得以落地试点。经过前期的不懈努力,让弄堂居民惊喜的是,智慧安防设备建成后,张仁乐和同事顺势将武康路280弄由双向车道调整为单行道。过去弄堂内接送孩子上学的车辆常常把弄堂堵得水泄不通,如今送娃车流不仅有序了许多,弄堂内还多出来不少停车位,一举解决了此处原先“早晚必堵”和“无处停车”两大难题。

图说:张仁乐 为居民排忧解难 警方供图

充当中外“文化中转站”化解邻里矛盾

“这幢房子叫密丹公寓,以前是公租房,是上海仅存的象牙塔式建筑,最早法国人住四五楼,下面三层佣人住,现在已经变成‘72家房客’式的居住方式了。”跟随张仁乐在辖区内巡逻,每当看到有故事的建筑,他总能脱口而出这栋建筑的历史背景以及目前的住户情况。正是凭借着这份对辖区内人与事的熟悉,在处理居民矛盾时,张仁乐总是能如针灸般精确找到矛盾双方的主要认知差异,及时对症下药。

湖南街道境外人员达9000多人,且大多散居在中国居民之间。由于文化差异以及语言不通,中外居民之间不时会发生一些小误会。而此时,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张仁乐则需要扮演起“文化中转站”的角色,及时排解误会。

两年前,一位外籍住户在未告知其他住户的情况下,擅自将五原路上一栋老洋房的二楼公共花园平台改建,张仁乐随即接到居民报警,称老外要“占地为王”。但到达现场后张仁乐发现,外籍住户的初衷仅仅是帮助大家改善生活环境。

原来,该处花园原先被居民们用来堆放杂物,但外籍住户觉得不美观,于是自费把花园的地板做了整修,角落设置一个桌子、四把椅子,供大家在此喝茶休息。但由于没有事先和其他居民沟通,他的行为被居民们理解为“借改建宣示主权”,居民担心之后他会以自己出钱整修为由独占花园的使用权。为此,其他居民一度要求老外将花园恢复原状,否则将“自己拿榔头敲掉”。另一边,老外则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好心办了坏事,他也表态称,改建时自己出的钱,如果别人动手破坏,他只能报警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

眼看事态陷入僵局,张仁乐决定从老外这边入手解决矛盾。他随后找到了老外及其所在公司的中方合伙人。“我告诉他,首先要尊重中国居民的习惯和文化,这栋房屋的性质不是独门独户,不像国外的独栋别墅,随便怎么造。”在扭转老外想法的同时,张仁乐也向老外强调,会保护他对于花园合理的使用权。而另一边,其他居民的诉求也不能忽视。“居民希望能继续在花园晒衣服、堆物。老外也承诺,在搬走的时候他花钱添置的物品全部留给居民。”从张仁乐口中获悉老外改建的初衷后,其他居民最终与老外握手言和。

类似的案例在张仁乐13年的从警生涯中还有许多。张仁乐常说,穿制服的,在老百姓眼里代表的就是政府。“居民碰到不能解决的事,一定会找社区民警。一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如果不管不顾,很有可能发酵下去。”他说,等到“瘤”长出来了再去切,还不如早点介入,及时化解矛盾。

本报记者 袁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