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T1 入手半年手记

在 XT1 上市 4 年多后,我终于入手了一台 XT1 入手这个机器的初衷是给 RD1s 当作备机转接 M 卡口镜头,(对 RD1s 感兴趣的可以移步我的老帖子我与 R-D1s 晚到十年的邂逅)

有童鞋可能要问我转接 M 卡口为啥不用全幅机,这个真是一言难尽,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大多数的广角 M 卡口镜头在我的老 A7 上表现不好,主要是崩边,用在 m10 上应该是没问题,但是 M10 实在太贵了。。。

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是用在 RD1S 和 M8 上,至于 M8 那表现真的是更一言难尽了。。。

RD1s 好玩是好玩,但毕竟是十几年的机器,像素只有 600W,对焦基线短且不说,就是用着用着担心哪天嗝屁了修都没地方修,还是得备一个机身。

事实上,我第一个考虑的是更早的 XPRO1,毕竟旁轴的造型给 RD1s 当小弟很搭,复古的操作方式很合我的习惯,但是咨询二手贩子的时候被告知 XPRO1 没货,但是有 XT1,看了一下 XT1 外形也还不错,操作一样,居然还有全天候机身?于是就入了 XT1.

cb35 肏入 XT1 的样子,请无视后面的被单和手机渣画质

在众多微单单电中富士的外形还是很不错的,比 A7 那个怂样强太多。转接 M 口镜头很合适。

CCD 男儿和 CMOS 废物

颜值是不错了,但实际用起来发现还是不省心,手头几只 M 卡口的镜头在 XT1 上似乎边缘锐度还是不太如意,而且 XT1 的峰值对焦显示真的感觉不靠谱。最主要是拍出来那个颜色,差 RD1s 太远。。。(插菊花:有人说到富士必说富士色彩多好 BALABALA~, 作为一个一路从富士 S5000 ,S3PRO,S5PRO,X100 走过来的富士老用户表示:那是以前,至于现在么,呵呵。。。)

所以我很快就放弃了转接 M 卡口镜头的念头。心想再玩几个月,实在不行就出掉了。

好在购入 XT1 的同时也买了一个 XF23/2,这个头对焦还是挺快的,全开锐度高,而且也是全天候镜头,给富士挣回不少面子。(之后又入了 XF50/2 XF35/1.4 XF35/2,还有一支 56APD 在路上,这里顺带说一下 XF 镜头,XF 定焦镜头尽量还是买 1.4 和 1.2 光圈的,F2 光圈的几个定焦镜头畸变很大,完全是靠机内矫正,而且抗眩光和色彩都一般,这点要鄙视富士)

之后我跌跌撞撞地摸索了几个月,期间多次想出掉 XT1,原因是富士的 RAW 太难搞了,用富士自带的 RAW FILE CONVERTER EX 来解发色层次感差,出片数码味太重,用 ACR/lightroom 解色彩味道又不对,用 CAPTURE ONE 解层次感是好了,但是整体色调偏浓,浓的受不了,而且颜色还是挂怪的。虽然后期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但作为不以此为业的爱好者来说,花太多时间后期后期实在是不可接受的。

好在在断断续续摸索了几个月后,终于摸索出了一些规律,这个帖子是给这半年的做的小结。

上一张现在的标准状态 XT1+XF35 1.4

XT1 外出时随拍是极好的,性能可靠,便宜耐操。

日常扫街也不错,直出效果虽然不咋地,但是掌握规律后,用 CAPTURE ONE 来后期效率很高。

高 ISO 噪点控制的不错,完全不像 APS-C 的水平。

宽容度只能算一般,高光有点收不住

富士的一贯优点:肤色还原的不错,即便在一些不理想的光线下。

用 CAPTURE ONE 后期之后质感表现得还不错,富士的 RAW 文件其实潜力不错,但是自带的软件真不咋地。

最后放一张 XT1 和耐克大 F2 的合影,这两货从外形到内在真有点神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