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央美星”这种操作

小行星命名证书 供图/中央美术学院

2018年12月31日,中央美术学院宣布,在该校成立100周年之际,一颗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央美星”。

据中央美术学院提供的“央美星”资料,央美星的轨道半径为3.166个天文单位,大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3倍,其绕太阳公转一圈的周期约5.63年。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公布的小行星名录中看到,“央美星”已名列其中。

谈到命名缘由,该委员会发布的《小行星通报》中称:“央美,即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国顶级美术学府和世界著名高等美术院校,自从1918年建校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发挥了引领作用。”

发现后20年命名专家称“正常”

现任北京天文馆馆长的朱进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颗小行星从发现到被正式命名历时约20年,作为小行星命名的程序,这个时间算是很正常的。“研究者观测到小行星后,将相关观测结果汇报给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经确认与其他已知小行星不重复后,这颗小行星就可以获得一个暂定编号。此后,通过反复验证之后,这颗小行星才能获得永久编号,这时其主要发现者就可以获得给这颗小行星命名的权利。”

不同小行星从发现到命名的时间往往因“星”而异。“有一些离地球相对较近的小行星,或者非常特殊的小行星,人类对其进行密切跟踪,这样的小行星可能几年就能被命名。相比之下,有一些小行星可能因为距离人类比较遥远等原因,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命名。”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团首席科学家赵海斌说。

命名小行星有哪些规矩?

朱进的另一个身份是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提名委员会委员。他表示,虽然命名委员会鼓励主要发现者在命名时利用自己的创意,但仍有一些名字是不合适的。“比如说,政界、军界人物,一般需要其本人逝世100年后,才能被用来命名小行星。再比如说,有些商业性质太过明显的名字,也可能无法被用来给小行星命名。”

研究小行星可助人类走向太空

赵海斌表示,随着对小行星研究的深入,人类从小行星中获益良多。“相比于我们熟知的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八颗行星,小行星的变化相对少很多,因此保留了大量太阳系诞生之初的信息,通过研究它,我们能更加了解太阳系是怎么来的。”

此外,近些年来,小行星上蕴藏的自然资源也带给人类不少惊喜。“在小行星上,除了金属等矿产资源,我们还发现了水和有机物。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很可能在将来走入太空,这时如果还依靠地球提供资源,成本就太高了,利用小行星的资源,有助于我们走得更远。”赵海斌说。

根据资料,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截至2018年在太阳系内一共发现了约127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公里。由于小行星是早期太阳系的物质,科学家们对它们的成分非常感兴趣。宇宙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发现,小行星带其实非常空旷,小行星与小行星之间分隔得非常遥远。

文/本报记者 屈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