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陈楚才:一个“教师世家”见证教育改革的巨大变迁

《中国纪录》记者 於境源 黄连秋 陈艳胜 《东楚晚报》首席教育记者 孙成香 发自 湖北黄石

“卅载园丁金玉华,荷锄日暮自归家。老来多有桃李幸,仍是生涯二月花”。这是对两鬓斑白的湖北黄石市广场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陈楚才最好的写照。

1978年,湖北大冶罗桥17岁的青年陈楚才放下锄头,拿起书本。参加高考,他实现了“教师梦”。

陈楚才毕业后,在黄石广场路小学一干就是38年。他的爱人、儿媳先后加入了教师队伍。

一家两代三口人,见证了广场路小学的发展和黄石教育的观念之变、氛围之变。

“穿着棉袄,趴在桌子上答题。”这是陈楚才对40年前自己参加高考时的最深印象。1977年12月举行的高考,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恢复高考,让寒冬里570万考生仿佛看到了春日新生的嫩芽。关闭10年的考场大门重新敞开,无数人的命运为之改变。年仅17岁的陈楚才意识到,这是一个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

陈楚才就读于当时的罗桥高中。彼时,高中学习实行两年制,学习的内容也并不全面,常常需要参加学农、学军等活动。他拿起书本仓促应战,未能如愿。

陈楚才决定1978年再考。他每天下午5时从校办工厂下班后,就钻进了房间,挑灯苦读。倦了就在木桌上趴一会,清醒了再做,直到第二天凌晨。

陈楚才说:“有时候,趴在那里睡了一夜,醒来一鼻子烟灰,因为那时候家里照明点的是煤油灯。”

1978年7月,陈楚才再一次参加高考。面对黄石财贸学校、大冶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陈楚才选择了后者,因为 “当老师,可以让更多人获取知识改变命运。”

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具。1980年,陈楚才大冶师范毕业,被分配到黄石广场路小学当教师。“三栋矮旧的平房,进学校大门正对着食堂,当时还有一栋4层的教学楼。”陈楚才站在如今书香浓厚的校园内,看着眼前明亮的教学楼,讲述38年前的情景。

沙土操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破旧的木制书桌,上课到一半,有的抽屉就掉下来;老师上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

“我那时教数学课,还是班主任,因为理化较好,还兼带自然课(现在的科学课)。”陈楚才感觉那时充满激情和干劲,业余时间负责学校的广播系统、电视机、收音机、日光灯的维修。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物资缺乏,学校的日光灯灯管坏了,他就把另一边的铜丝连起来修好接着用。

教学用具没有,陈楚才就和其他老师一起研究制作。从幻灯片到有机玻璃片,他和其他老师利用晚上,用锉刀将齿轮一个个锉出来。

“现在再也不用老师制作了。”陈楚才带记者走进广小的教室,多媒体快捷的演示直观且美观。

以前需要到处托人寻找教辅书,现在教室电脑上应有尽有;以前需要将备课内容书写到黑板上,如今可以用电脑备课、制作漂亮的课件。

从注重“学”到注重“玩”。陈楚才校长的爱人王秋梅今年55岁,她受陈楚才的影响,2000年到广场路小学学前班当教师。

从教16年,王老师最大的感受是教育改革的变化。那时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学”,现在注重学生的“玩”。

那时,家长每天回家都会考孩子,今天学了几个字。

“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交到几个好朋友?”王老师和刚从幼儿园放学回来的4岁孙女交流起来。

王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儿童变成了“太阳”,要围绕他们组织教学。教师要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孩子们在上课时,有了更多的参与性、互动性。

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除了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素质教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成为老师的教学重点。

重视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如今在广场路小学,陈楚才从普通教师、大队辅导员、德育主任、总务主任、行政校长、党支部书记到如今的集团总校长,38年来,他从未离开过这所学校。

“我把家安在了这里,爱人也投身教育,特别希望儿子能加入到教师队伍,但他有其他的人生追求。”陈楚才笑着说,好在儿媳郭玮聪也是广小一名美术老师。

1988年出生的郭玮聪,2011年来到广小。“对一个家庭来说,教育是希望,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未来,我想像公公和婆婆一样,一辈子做一个好老师,为孩子们的成长做出自己一点贡献。”郭玮聪说。

“我很喜欢孩子,更热爱教师这个职业。”郭玮聪说,每周14节课,站上讲台,拿起手中的画笔,给孩子们一个七彩的课堂,看到学生们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比什么都满足。

郭玮聪说,她从教7年,感觉学校的课堂教学在转变,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课业学习已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各类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活动越来越多,研学游、校际交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各种各样的特色兴趣班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

陈楚才说,如今,所有家庭都把孩子的学习当作大事,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这也是教育人最想看到的改变。

记者:回望人生这40年,觉得自己最幸运的一点是什么?

陈楚才:参加高考,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守望基础教育,让爱洒满校园。

记者: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改革开放40年的感悟。

陈楚才:中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气氛越来越浓。

记者:置身于新的历史时期,你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陈楚才:教育不应单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让他们真正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