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团队跨校合作勇夺金奖 校际资源共享发挥叠加效应

近日,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赛事圆满落下帷幕,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大二学生王冠群发起的《起舞元宇宙——智能化数字虚拟人动作引擎》(以下简称《起舞元宇宙》)项目获得北京市金奖。

据悉,该项目来自于“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际合作计划”,项目成员由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不同高校的十余名学子跨校组成,导师团队包含了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际合作计划”是在北京市教委指导下,以北京邮电大学牵头开展学生跨校组队,指导教师跨校联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打破学校专业隔阂,促进北京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发挥各主体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后的叠加效应。

谈及跨校组队,项目负责人王冠群认为,跨校组队能够充分发挥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中传的艺术学科实力和艺术氛围可以使团队发展一批热爱创作的核心用户,而清华姚班、北邮计算机学院的技术能力能够更好地促使项目落地。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她不仅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更得到了各个高校导师、实验场地、特色课程等资源支持,有助于她解决项目推进中的许多技术难题。团队成员北京邮电大学刘巴特表示,跨校组队能让每个人发挥所长,避免盲目地在不擅长的领域浪费时间。

北京邮电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主任、跨校指导老师韩康榕表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创业思维,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得到高质量的快速成长。跨校的合作、跨学科的融合与碰撞,不仅能让学生将所学寓于实践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发现更广阔的天地。此外,校际合作也为各高校、各专业的老师提供了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打破学科边界,开展更多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北京市工科优势高校较多,以往比赛中传统的文科类项目突围难度大。此次《起舞元宇宙》项目通过跨学校跨专业的交叉融合,将文科生的感性思维与工科生的理想思维做了完美的结合,展现了科技感理想主义的魅力,这也贴合了教育部对“四新”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

目前校际合作计划已经试点三年,共有16所高校参与,在第三届校际合作计划将试点完成后,将会发布正式的校际合作计划管理办法,并将该计划推广到面向全北京市所有高校,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发展。

《起舞元宇宙》项目是由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学生王冠群发起的创业项目,该项目以舞蹈作为突破点,旨在面向社会大众和企业提供一款简单化、智能化的虚拟人创作工具,降低虚拟数字人创作成本与门槛,让数字人的动作更加优美。“现在的元宇宙还属于初级阶段,满是无生机的生硬算法,这样的元宇宙需要美的注入。”王冠群说。

中国传媒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执行主任闫玉刚表示,中国传媒大学非常重视“互联网+”大赛的引领示范效应,积极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大赛为抓手,充分整合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等各方资源,探索“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路径,进而形成“五位一体、六创融合”的传媒特色专创融合新模式。此次项目获奖,是该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跨校合作的一次积极探索和尝试,未来还将采取更多激励措施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创业创新实践中。

目前,《起舞元宇宙》项目团队正致力于动作库数量与种类的扩充,并计划在23年底搭建一个包括舞蹈、主播、客服、运动等类型的动作库。“我们要让数字人能跳舞,能交流、能介绍、能运动,让数字人‘活起来’。”王冠群说。

来源: 光明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