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举办科普基地能力建设培训(新认定基地专场)活动

广州市科普基地标识正式发布

8月5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交流馆有限公司承办的2022年广州市科普基地能力建设培训(新认定基地专场)活动在友生玫瑰科普基地成功举办。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外国专家局局长吴汉荣、引进智力管理处处长沈文浩、一级调研员袁耀飞,从化区科工信局副局长黄康华,广州市科学技术交流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俭峰、常务副总经理李周文婷等领导及受邀嘉宾出席培训。

此次培训以2021年度新认定的广州市科普基地为对象,通过授牌仪式、专题讲座和交流见习等形式,增强新认定科普基地的集体归属感,引导新认定科普基地快速熟悉工作内容,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广州市科普基地的管理服务水平。本次培训线下线上齐发力,44家新认定科普基地均派代表出席线下培训,微信视频号直播收获600人次在线观看。

广州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外国专家局局长吴汉荣在培训会上做开班致辞,强调科学普及在促进创新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肯定了科普基地作为科普事业“战斗堡垒”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加强科普基地能力建设、培育科普专业人才的关键意义。吴汉荣对新认定科普基地寄予厚望,希望新认定基地能够深化责任意识,抓好工作落实,认真履行好科普基地职能,同时积极融入全市科普品牌体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全方位赋能科普供给的转型升级。

培训活动首先正式发布了广州市科普基地标识,该标识是即将出台的全国首个科普基地地方标准《科普基地标识标牌建设规范》的重要内容;随后的授牌仪式上,来自广州市科技局和广州市科学技术交流馆的领导向2021年度新认定的44家科普基地代表授牌,并祝愿他们在未来科普工作中勇创佳绩。

在交流授课环节中,广州市科学技术交流馆有限公司科普部部长王青青介绍了广州市科普活动品牌建设情况,并对科普统计工作进行了梳理。广州市动物园科普教育部部长黄志宏博士分享了广州动物园在科普设施、科普活动、科普宣传、人员管理等基地常态化运营管理体系建设经验;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呼吸健康科普基地办公室主任陈涛博士依托基地长期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普创作的实践心得,分享科研院所类科普基地如何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扩大科普传播力。

分享环节结束后,广州市科技局引进智力管理处处长沈文浩做总结发言。沈文浩指出,广州近年来全力推动科普企业进出口税收减免、科普工作者职称评定等实质性政策落地,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到科普事业中,希望各科普基地能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广州在科普产业化探索的道路上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各基地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打通“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随后,主持人还对科普基地日常需注意的三大常态化事项做了简要介绍,为科普基地开展工作树立起初步方向。

培训还设置了实地见习环节,各新认定基地代表在友生玫瑰科普基地内开展参观见学,体验了基地的精品科普互动项目“香皂制作”,以考察实践的形式学习科普基地运营、活动策划执行等方面的知识技能。

此次培训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精神贯彻始终,紧紧围绕科学普及的使命与初衷,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节点标志性强。广州科普基地标识正式发布,意味着《科普基地标识标牌建设规范》已具备现实意义,未来广州市科普基地将以统一、直观的标识符号面向市民开放;44家新认定科普基地接受授牌,广州市科普基地数量首次达到225家,标志着广州市科普参与力量空前壮大,科普设施密度更大、服务公众能力更强,进一步推动广州市科普事业朝高质量、集约化目标发展。

二是需求针对性强。培训内容主要面向新认定科普基地,就全市科普品牌构建、主要任务部署、日常工作内容进行了系统讲解,帮助新认定基地快速融入科普工作大格局,按量按质落实好科普工作。两位专家带来的优秀科普基地建设运行经验分享为新认定基地后续建设管理提供了宝贵借鉴。

三是指导实践性强。既通过专家分享基地运行管理、科普策划、创新开发方面的内容,又组织开展实地交流见习活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有效提升了科普工作者的理解接受程度,为激发科普基地充分发挥科普资源优势、做好建设运行和常态科普打下良好基础。

培训结束后,各新认定基地人员均表示,此次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让基地能够快速了解工作内容,融入科普工作氛围,充分吸收优秀科普基地运营管理经验,为基地日后开展工作提供了思路与宝贵的实践方法。各基地将在广州科普工作体系的统一部署协调下,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科普品牌影响力,开展形式内容丰富、贴近群众需求的科普活动和科普创作,为擦亮广州科技活动周等重点科普品牌贡献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学科性、讲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浓厚氛围。

2022年,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的指导部署下,广州市科普基地能力建设培训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广大科普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精准把握广州市科普事业发展脉搏,将前沿资源“引进来”赋能、让科普工作者“走出去”学习,用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科普基地知识储备,补齐科普工作能力短板,及时为科普工作者搭建答疑解惑、学习交流的桥梁,培育一批工作能力突出的“科普尖兵”,持续性为科普事业创新发展注入新血液和新力量,强力助力打造多层次、高质量科普事业社会化发展新格局。

广东科技报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马红枣

本文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