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智能机器手掌”问世!手指麻痹患者的福音来了vvfv

  机器人是一种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用来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既可以接收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还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机械自动化,也是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据外媒报道,住友制药与新兴企业 MELTIN MMI(东京)联合开发了一款支持手指康复训练的机器手掌“MELTz”,主要提供给因脑中风等后遗症而手指麻痹的患者来使用。

  

  智能机器手掌样机(图片来自网络)

  MELTz装于患者手部,通过贴在手腕的3个电极,1秒内测定约千次肌电信号,以读取肌电信号帮助训练。人工智能(AI)会识别手要张开、收拢等患者指令,转换为机器手掌的动作。如此一来便可以瞬间重现患者想要做的指令动作,促使脑部再学习,重新构建受损的脑部运动功能。

  由于手指会用许多肌肉展开复杂动作,以往通过信号强弱识别动作的做法并不适合。MELTIN MMI着眼于信号波形的形状差异,用自行开发的AI读取细微动作,就连微弱的肌电信号也可检测出,对迄今训练难度较大的重度麻痹患者来说是一种福音。

  “手指麻痹的患者有很大的失落感。为了让患者重新活出自我,训练很重要。”从事开发工作的MELTIN MMI理疗师万治淳史如是说。关于其效果,报道称,目前正与顺天堂大学联合实施临床研究。

  对于智能机器手的开发,国内也有过先例。

  2018年,国内首度自主研发出机器仿生手掌。与过往机器手臂末端的夹爪不同,国内的机器仿生手掌高度还原了人类真实手掌的自由度,让手臂在夹取时的动作更细腻灵敏。加上其运用碳纤复合材料,重量上更与手机相差无几。

  这个机器仿生手掌具有轻巧与多自由度灵活的特性,被视为可在未来造福组装义肢的患者,国内甚至计划要结合感测贴片侦测肌肉变化,达到通过仿生手掌预测动作的功能,使人机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自然。

  这款由中国工研院首度研发的机器仿生手掌有别于夹具的设计,直接仿造人类真实手掌的结构进行设计,可达到六个自由度。除了原先五指关节外,又增加大拇指基部的活动范围,使其运动关系与人手相应关节的运动相似,可让抓握的动作更细腻。

  工研院研究人员表示,虽然医学上有机械义肢,但部分会把驱动装置设计于腕部下方,造成使用上比较卡顿,而工研院所研发的机器仿生手掌则是把驱动装置微型化,并在不影响外观的前提下设计于手背的位置,让机器仿生手掌与残肢连结的部分更加舒适自然。

  尖端科技正在一点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希望更多肢体受限的人们能够通过佩戴智能仿生手感受到更加便捷和愉悦的使用体验,共享医学和科技带来的全新生活,实现“手随心动”。

  作者:杰西

  编辑:赵狄娜

  审校:龚紫陌

  视觉:龙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