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文化没有科学革命式的发展?

【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4-11】

众所周知,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牛顿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之后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在发展的鼎盛时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开了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又一个崭新的里程。但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走进相对论,西方科学的数学基础理论体系也没有走进相对论,不仅主体的科学基础理论没有走进相对论。而且,分科科学在绝对分科的理论体系中,反而以爆炸的速度兴起了边缘科学的分科热。
知识大爆炸的态势,已经达到了一个人没有可能接受的极限程度,达到了多领域多条件多定义多公式的无法统一的程度。

科学的定义居然变成了分科就是科学的程序。

分的起始是(一分为二),对一的分割,可以从(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的无限分下去。但是,在(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中,(一分为二)容易,(二合而一)则难了。

正是因为(二合而一)难,所以,(三合而一)更难了,更多地合在一起……,则成为了一种不可能。

在分科就是科学定义的前提下,科学失去了整体的概念与本质。我们只能通过分科的科学性来表达具体的学科科学性,而没有办法对科学的总原则,总本质进行说明。

因为人类科学被分为两大类知识,

一类是物质的,

一类是精神的。

二者在(二元论)的绝对观念下,都在为唯一而立论,所以,(二合而一)则是在目前科学技术的水平范畴内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所以,(现代科学)只有分科科学的不断涌现与更新,而没有总科学的基础理论诞生。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科学发展史,几乎是一成不变的阴阳(属性科学)理论体系一脉传承。不仅没有分科,而且所有分科的技术范畴与文化领域,都在使用这一个(属性科学)理论体系的理论作为基础。

如果说西方科学是可以用一的分开始的。

那么东方科学文化却始终是一个未分的一。

这样的观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它,

东方文化对一从来不分过,

东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的。
但是,分了之后,总是会合在一起,二分归一,三分归一,……,万分归一,……

那么,两个角度,那个更贴近一些呢?

从中国社会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朝代更替轮回的规律: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分裂后再统一,这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总结。

那么,中国的文化科学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背景下是如何存在的呢?

(钟鼎文化)时代的科学技术是如何发达的,已经没有资料流传下来了,因为在商周时代发生了一次文化断档。周天子统一商汤之后,八百年间,天下独传易经一书,是(钟鼎文化)断档的根本原因。

春秋中国属性文化在天子封建道德观急需建立的条件下,崛起的一次属性文化复兴潮流,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一个特殊的文化发展时代。但是,跟踪而来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文化也被统一在王命是从的专治文化时代。

以后的历史,虽然有汉唐的盛世,宋明的繁荣,元清的强大。但是,文化的中心内容都是在研究治国方略与道德,诗赋等内容上的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下的竞争与比拼。而且,历朝历代都有皇帝的特殊违禁与讳蔽、讳避。使(属性科学)越来越讳匿,使得出现了现代(属性科学)讳莫如深的今天结果。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属性文化自(钟鼎文化)之后,是被皇帝们一讳一讳地讳字,讳言,讳意,讳文,讳章,讳理,讳法,讳术,讳……而变成了这个样子的。

换言之,中国属性文化在(钟鼎文化)时代形成的庞大应用科技体系,是被封建君主的王命是从垄断中,一刀一刀切割成这个残缺不全的样子的。

也可以说,东方文化在五千年间,不仅没有前进,而且是在倒退。倒退到只剩下占卜,算卦,易经,以及封建社会制度需要的道德观,所以,(春秋文化)中的诸子蜂起形成的百家争鸣,也只有儒学,道学等少数的几门学科流传了下来。

所以,在西方(文艺复兴)时代之后,西方科学在以掠夺资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需要,掠夺弱小民族为满足称霸世界的需要的目标下,得到了急速的发展。

中国在面对西方高杀伤力的枪炮与战舰面前,显得落后与科技发展的弱势。在这样一个时候,中国人没有想到自己被帝王们一讳一讳割裂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发展。而是认为中国文化天生就具有落后性,认为西方文化才是真正的人类科学文化,于是,废除中国文化,实行(西学东渐),成了五四运动之后社会的主流。

其实,西方科学除了在掠夺自然资源的社会化生产上展示出来的疯狂掠夺能力之外,就是武器与军备的科技先进性。而基础科学理论的革命,正在通过哥白尼的预见被科学发展来证实,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与杠杆原理工业生产所使用而逐步完善的。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后,(现代科学)还不能从绝对的线性认识论,整体性地进入基础理论的革命。仍然是固守在非相对论的量值绝对科学体系之中。我这样说,很多人会不同意,因为大家都是接受(西学东渐)后文化教育体系长大的。

置身于(现代文化)之中,如何能看到(现代科学)文化之外的东西呢?

需要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值得我们讳莫如深地思索一下。但是,这个问题一直被中国(现代科学)的倡导者,与(西学东渐)的追随者所忽视。

那么,这个问题应该如何提出呢?

我想最好的切入点就是:

中国的(传统文化)究竟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问题?

我在这里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对天体的认识过程中,没有地心过程?更没有绝对观念上的日心学说?
但是,中国星相学与〖盖天论〗,〖喧夜论〗,〖浑天论〗,对星体的认识并没有与(现代科学)产生分歧。
黄道,赤道,白道,二十八宿等内容竟然与(现代科学)无差无别。
可是,它们并不是通过地心说被哥白尼日心说的革命所完成的,也不是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
这样一个科学体系,经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实践应用,而没有错误的认识理论被纠正。不能不说是一个长寿的科学理论。与西学中的科学技术革命比较起来,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产生它的科学技术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第二个理由是,中国传统科学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避讳,蔽讳删改。仍然在中医学,易经学,(属性数学)等个个领域,展示出解决问题的优秀能力。足以说明产生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的科学性。

为什么中国文化五千年来没有对这个体系的基础理论进行挖掘与探索呢?

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发生过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之类的科学革命式的创新与发展呢?

因为中国文化在始终坚持统一的避讳,蔽讳的一元论。王命是从,不允许讳禁的字,词,句,文,章,意,理流传与萌生。所以,

正就是义,

反就是误,

进就是对,

退就是错。

上升就是安,

下降就是危。

一切科学研究都要顺从王命,顺从官命,顺从王命加冕的大儒,大科学家之命。
西学在中国东渐之后,这种陈腐的规矩并没有得到改变,反而越演越甚。
众所周知,西方唯物与唯心之争,仅仅是两个学派之间的辩论与观点竞争,并不存在谁正义,谁反动,谁是左派,谁是右派的划分。

无论唯物还是唯心,解决问题就是好猫。
所以,除了哲学领域的探索之外,基础科学的研究并不存在唯心与唯物观的清晰划分。如(现代数学)中多了些唯心,物理实验中多了些唯物,并不与哲学观去叫真。
因为无论唯心与唯物都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知识,都是人类需要探索的科学。
因为辩证法的产生,也是唯物与唯心激烈争论后的产物。

在中国则不同,如对中国古文化的研究,要肯定它,首先就要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之后,才可以研究它。而把占卜,算卦等具体相术冠以封建迷信之后就必需批判它。

衡量发展的标准只能是上升与前进。

判断失败的标准只能是下降与退步。

其实,产生图腾(相对认识论)的古老国度,现代,已经走进了绝对论的绝对巅峰了。

根本没有人认识到安乃危之抑,单纯扬安而不抑危,(运动抑扬)之后,安扬之极,危则会(更相动薄)而至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能产生诺贝尔奖金的获奖者那才是怪事呢。


摸管子问题所展示的图腾文化

【2011-04-12】

广州科技馆里的摸管子问题,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甚至成年人来通过自己亲身的试验来感悟这种不可思议的(错觉)奇观。
显然,我们得到的摸管子感觉,已经超越了(现代科学)知识可以解释的范围。通俗的说,就是超出了(现代科学)分科科学的定义条件的语境范畴。

超出我们规定条件定义下的科学概念范畴之外的感觉与现象就都是(错觉)错象?

只有符合现代分科科学的定义与条件限定范畴下产生的感觉与现象才是“正觉,正象;真觉,真象”吗?

前面的文章已经讲过了,知识的产生,就是对人类自己在行为过程中所感悟到的:认得,认识,认知,知识化过程的一个感悟过程。而公理公式,仅仅一定条件下,一定规定的定义下所产生的因果关联关系。

(现代科学)发达了,发明了温度计,我们可以温度计测量管子的两端与中点的温度,得到一个清楚的答案,管子冷端温度最低,热端温度最高,中间不高不低。这是科学的测定结果。继而我们可以再分别依次测定管子上的多个点,得到管子从冷端逐渐升温到热端的一个连续变化过程。

慢剑阿飞这个问题作为(属性数学)问题提出来研究的时候,给出了一个摸管子的方法。结果则是在中点不冷不热位置上,两只手出现了不同的感觉,一只手感觉到了热,一只手感觉到了冷。

这还了得,本来是温度计测量后近似于一样温度的点上,人的双手感觉怎么样违背了温度计测定的科学标准结果呢?
我们绝对坚信科学仪器的准确性,自然要怀疑人类感悟的不确切性或者说是相对性。于是乎,称这些不能与科学仪器测定结果一致的感觉,称之谓(错觉)了。

在科学绝对真理化认识的条件下,凡是不符合科学实践而得不到与绝对认识相同的不同感觉,都是(错觉)。

似乎很有道理,因为温度计测定的结果准确无误的科学实践。其它感觉结果的发生,自然就属于不准确或者有误差的不科学实践了?

我们在继慢剑阿飞提出问题后,给出了四种摸法。在四种摸法中,只有一种摸法属于正确实践范畴内的感觉。
其余三种,不是(错觉),就是无知觉。
那么方法(现代科学)的准确科学实践结果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异呢?

根源发生在(现代科学)分科科学所限定条件下定义的量值精确性上。这种精确性一经测定,就是一成不变的真理,我们的实践结果只能在与真理一致的时候,才能称为科学实践,反之,则被称为(错觉)与错误的实践,或者是无知的盲目实践。而且统一的仅仅是与真理一致的实践结果,除了科学方法之外并没有另外的具体实践方法与过程。

我们讲过了(图腾法则)之后,会发现,这样的科学体系缺少一个腾化过程的分析与表达。只是在两个图象的因果关系中判断实践正确与否的过程。这句话的意思对摸管子问题中表达的意思是,摸管子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中,只能得到的结果与温度计测定的科学结果一致才能称为正确的科学实践。
那么,我们则只能在四种摸管子的试验中,确定出科学实践的方法唯一的,与绝对科学的唯一观也是相同的。

显然,这是有温度计可以依据测定量值来判断管子冷热属性的方法没有温度计来测定量值来判断管子冷热属性的方法之间的不同。有了温度计就有了科学仪器,判断结果就是精确而准确的吗?
前面的文章已经肯定了量值精确属性准确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肯定了一个相对论条件下的(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体系存在。

所以,我们重点的讲了摸管子问题中的这个图腾体系。经过我们对正觉摸管子方法的图腾认识之后,我们得到的结果是手与管的冷热属性沟通变化体系。摸管子的感觉,只是这个手热,手冷,冷手,热手,冷管,热管,管热,管冷变化过程中的五个环节所形成的属性变通通变的连续性认识。它与我们通过温度计测定的管子温度量值体系是具有很大差别的。

经过手摸管子的运动过程之后,手与管子的温度都在变化着,冷热端点的温度值,已经再不会是我们开始时用温度计测得的冷热温度系统了。

因为,通过手摸管子的属性通变与变通。左不冷不热手冷端点有冷无热管之间的属性通变一个手冷<管冷,手热>管热的问题。所以,手放热吸冷。管吸热放冷。手管经过属性变通后,

其冷应该是(手冷+管冷)/2。

其热应该是(手热+管热)/2。

右边的不冷不热手热端点有热无冷管之间的属性变通恰恰与其相反,所以,我们需要对右不冷不热手与热端点有热无冷管之间的属性通变问题另外予以说明。

显然,右不冷不热手热端点有热无冷管之间的属性通变一个手冷>管冷,手热<管热的问题。

所以,手放冷吸热。管吸冷放热。手管经过属性变通后,
其冷仍然应该是(手冷+管冷)/2。
其热仍然应该是(手热+管热)/2。

手冷,手热在我们讲解引用的方法中,恰恰是管子的不冷不热。
那么,管子冷端的冷热,是不是就变成了这样的两个表达:
其冷是(管不冷+管冷)/2,
其热是(管不热+管热)/2。
因为冷端无管热。我们可以冷端简化为,其冷(管不冷+管冷)/2,其热(管不热)/2。

显然,通过摸管子的过程,冷端管子属性已经有冷无热,腾化不冷不热。而热端呢?也同样由有热无冷开始向不冷不热腾化。大家说,管子的温度系统,还是原来温度计测量的体系了吗?

我们在摸管子前与摸管子后用温度计来测量管子的温度系统,是绝对不会一样的。

那么,我们科学实践的目的仅仅是追求与一个先前的曾经存在过的体系一致吗?

管大手小,其中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手的感觉过程则是不可以忽略不计的。手是如何图腾的,这个图腾与(客观存在)的手管图腾之间是如何腾化的。则是万万不可忽略不计的。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所在,

中国(属性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差异所在。

不摆脱(现代科学)的绝对量值观困惑,就没法走进中国(属性科学)的图腾相对论。

就没法再一次崛起中国远古的属性图腾文化来繁荣中国的未来。

所以,我们在讲完图腾学与摸管子问题之间的关联关系之后。不能不深思一下科技馆里出现的摸管子游戏具有两个不同的现代意义。

①站在坚信(现代科学)绝对论的立场上,通过摸管子问题,我们可以坚信(现代科学)的绝对科学性,而排除人类感悟感觉体系带来的(错觉)与错象对(现代科学)的怀疑与干扰。

②站在中国属性图腾文化的立场上,通过摸管子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相对论的新探索更近一步的走近中国远古时代的图腾科学理论体系。从摸管子游戏的存在意义上来讲,并不是统一的,而且是相反的,
一个想要证明人类(错觉)的确实存在,
一个想要证明(现代科学)的绝对性阻碍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知识水平不相同的人,对它的存在意义认识也不会是一样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在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没有继续给出摸管子试验三的分析答案。
我希望大家依据(图腾法则),来自己作出这个答案的分析。使大家学会“式,型,数,势”的具体应用,而我给大家讲的仅仅是理,法,术。如果我只把式的答案给了大家,大家只会了一个1+1=2的问题,只有在下次遇到1+1问题时,会用上,而遇到1+2,2+2,1+3……等问题时,仍然不会算术。

明天继续讲,希望大家多动脑自己思索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