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全域治理系列报道三:转型之变 工业产业转型,转到哪儿才算尽头?

来源:【长兴新闻网】

工业全域治理系列报道三:转型之变工业产业转型,转到哪儿才算尽头?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说:“人类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对内,通往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的内核是什么?

就是数字产业。

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产业飞速发展,支撑着经济高质量发展。

就在8月30日召开的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也再一次明确了要深化提升数字化改革的理念、定位、目标、机制,推动改革提质扩面、行稳致远,为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提供根本动力。

高质量发展,也是长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线和底气,亦是长兴工业全域治理的“归宿”。

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跃迁,我们不禁要问,高质量发展下的工业产业转型,转到哪儿才算尽头?

“软硬兼施”,答好数字化命题

当高质量发展被清楚剖析,长兴工业全域治理迭升有了新路径——数字化转型。

如何认识数字化、适应数字化、转型为数字化?反复探索中,长兴明晰了答案——“软硬兼施”。

“硬”是长兴深厚的工业基础、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软”则是“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

放眼全球,数字化时代,已然开启。

2017年,浙江省委部署实施了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经济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

2021年,数字化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各个企业迫切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希望通过数字化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化的主旋律,并重塑传统产业。

有专家指出:“未来所有的产业都值得用数字化重塑一遍。”

作为老牌工业大县,长兴,发展数字化亦是必经之路。

长期以来,长兴传统制造业占比居高不下。煤矿石矿、水泥建材、纺织印染、蓄电池是以往长兴经济发展的几驾马车。

在经济快速发展了几十年后,长兴感受到了发展中的“制约之痛”,体会到了土地锐减、环境污染、能源困局、成本攀升等“成长中的烦恼”。

这一系列接踵而来的种种“麻烦”,指向的都是社会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其根源是长兴相对粗放发展的模式。如果不痛下决心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粗放发展之间的矛盾,长兴经济的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就会与机遇失之交臂。

为此,长兴革故鼎新、破茧成蝶——2011年蓄电池行业采取“休克疗法”,2013年粉体行业完成整体大瘦身,2016年耐火产业“浴火重生”……

倒逼转型,让长兴工业发展的大格局焕然一新。

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齐头并进的,是长兴在积极“腾笼换鸟”下,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数字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

这些新兴产业同优势传统产业一起在长兴经济结构中占据“抢眼”的位置,数字经济GDP所占比重也随之越来越高,为长兴经济注入了新能量。

基于此,长兴先后获评全省唯一的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县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县、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县、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

不仅如此,为推进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长兴编制了《5G通信基站专项规划》,提出到2022年全县范围内5G通信网络初步构建完成,相关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如今,长兴已基本实现5G通信基站乡镇全覆盖。

显然,长兴数字化发展的“硬件”土壤逐渐肥沃。

“化化相融”,产业升级“钥匙”

长兴的数字化发展有很多优势,除了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数字基础设施,还因为有太多的“化”聚在一起。

工业化加信息化,是“两化融合”;加供应链和上下游,就成了平台与生态;加城市化,是智慧城市。

化化相融,造化万千。而贯穿其中的,是数据驱动、价值重构与敏捷创新。

作为积极投身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长兴,坚信数字化、智能化将成为地区未来蓬勃发展的关键词。

于是,长兴在“软件”上做起了文章。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数据为核心要素,推动传统制造业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 智能化方向深度变革。

这样的变革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政府“真金白银”的“硬核”支持:在长兴2022年最新的《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文件中,“鼓励企业数字化创新”是重要政策之一,“其中对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的奖励由原来按照数字化改造投入部分的15%提高到20%,最高奖励由50万元提升至80万元。”县经信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姚建忠介绍,对获得上云标杆企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等国家、省级数字经济领域荣誉的,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并获得2A以上级别的,对首次列入省级、市级未来工厂的企业,都一一有对应奖励。

一批政策利好不断推进,让长兴工业数字化发展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诺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升级被列入省级未来工厂培育名单;浙江天能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吉利长兴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上榜未来工厂试点企业,动力电池、产业大脑入选浙江省第一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试点“揭榜挂帅”项目;

——作为传统制造业“机器换人”省级试点,长兴启动耐火、水泥、粉体等行业装备再升级。两年多来,长兴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共实施各类“机器换人”“智能制造”技改项目78个,累计完成投资22.7亿元,使整个产业实现从“量的扩展”到“质的提高”的转变;

——作为“纺织大县”,长兴以夹浦镇为试点,打出了一套“创建纺织小微园+家庭及大户织机入园+织机上楼+小微园数字化转型+纺织行业云平台服务”的系列组合拳,全面打通企业、大户、家庭小户织机的数据,形成大户接单、纺织云平台统一排产、精准分配小户织机加工业务、产能共享、利益按完成任务分享的新业态。

工业数字化,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通过“软硬兼施”,传统的“效益曲线”发生改变:经过二轮结构性改革,长兴蓄电池产业产值提高12倍、税收提高17倍,彻底终结蓄电池产业“低小散”“高污染”的格局。水泥、粉体、耐火、机械、纺织印染等其他传统行业都已实现或正在走向多引擎驱动的发展方式。

工业数字化,区域经济竞争新引擎

工业数字化创新发展量质并进的深层意义,不仅仅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效益的提升,更在于支撑了长兴工业发展走向高端、智能、绿色。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以吉利为“龙头”的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产值111.6亿元,以集迈科、长兴电子、合利光电为代表的数字产业一路高歌,上半年增速达44.1%。其中,1~6月,全县绿色低碳产业实现产值394亿元,同比增长36.7%,占全县规上产值比重43.9%。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走向绿色低碳制造。从2010年到2021年,长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50.7%、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2%;从发展的指标看,2021年长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第30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第8位、创新百强县第12位、绿色发展百强县第28位。“长兴坚定迈出工业全域治理‘新步伐’,跑出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度’。”县委副书记、县长朱伟如是说。

“数字化已经深深融入发展的方方面面,相信未来会给我们更多的解决方案。”中国电子学会政策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高级咨询师尹传昊感慨。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王天虹也坦言,“长兴企业的战略布局、制造过程,深入引入数字经济的概念,让我看到了长兴未来的发展。”

数字信号简单透明,穿越模拟世界的层层阻滞,让信息对称,把要素激活,迈向资源配置的最优之境。

实践证明,未来没有哪一家企业不是数字化企业,未来的优秀企业一定是数字化能力优秀的企业。

然而,不少企业也质疑,数字化转型太难了。

他们问题无外乎:一是把数字化简单理解为上网,而不是普遍的连接和打通。二是就算砸了大量钱,但实际的数字软硬件无法匹配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三是很多企业有需求,但没门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该怎么寻求专业人士、专业团队。

于是,长兴“对症下药”,开启了智能化“诊断”项目:搜集有数字化转型意向的企业建立“转型库”,由政府出资请第三方团队下沉企业开展“可行性诊断”,“如果该企业有改造空间,可以进行接下来的方案制定,精准推进数字化改造。”县经信局数字经济科科长方菲介绍道。

林雪萍在《工业软件简史》中谈到,“雨露均沾不叫战略,战略需要聚焦,有所取舍。”在产业绿色发展的浪潮下,数字化就是突破口。

从细致的规划,到落地的扶持,长兴着力聚平台、聚产业、聚人才,对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平台软件等发展看得更准、抓得更实。

产业转型,没有尽头。但是目前来看,数字化转型,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市场层面,都是长兴的最佳选择。

环顾周边,虽区域之间竞相发展态势明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之下,长兴,将以更有为的面貌走下去,在高质量发展上刻上“数字注脚”。

编辑:张彪

本文来自【长兴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