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报道!这位青年科学家:攻克芯片“卡脖子”问题,成果打破垄断

他潜心科研攻关,带领团队研制出光敏聚酰亚胺光刻胶,攻克“卡脖子”的产业痛点,使我国芯片制造供应链上重要的原料实现了自主可控。近日,他的事迹获《光明日报》头版“奋斗者正青春·一线故事”栏目报道,他就是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校友滕超。

滕超在实验室

求学南大,铭记恩师教诲

滕超在南京出生,从小就喜欢向身边优秀的榜样学习。在考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之后,滕超看到班上有一位同学总是考第一,于是便将他作为自己的榜样。

2007年,滕超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始建于1920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学院化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学科获评A类学科;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不仅学科实力强劲,南大化学化工学院还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严谨的治学传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有50余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在此学习或任教。

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求学的岁月,滕超积极进取、不断拼搏,在大三时成为重点培养对象。学院薛奇教授是新中国在高分子领域的第一批博士,早年曾留学海外,后来毅然回到祖国继续自己的研究。在交流中,薛奇教授身上浓厚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滕超

本科毕业后,滕超进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系薛奇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高分子体系流变学、高分子及复合材料制备与改性以及高分子链在纳米尺度受限行为。

“从导师那里,我学到的不仅有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还有学以致用的学术理念。在读研究生时,薛教授多次告诫我,做研究不要死盯着数据上的东西,不要只想着发论文,而是要想想自己所做的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能否产生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受此影响,我在博士毕业后来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从事应用技术研究。”薛奇教授是滕超科研路上影响最深的榜样,对于导师的教诲,滕超铭记在心,常怀感恩。

科研报国,突破“卡脖子”技术

滕超这位高分子物理专业博士是“转行”从事新材料研究的。在博士毕业前夕,一家企业找上门来想要联合研发,才让滕超真正了解当时我国光电显示和半导体产业所面临的“卡脖子”现状。

隔行如隔山,滕超首先挑战LCD间隔物微球项目时,就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从做实验、采集数据到分析、测试每个环节,滕超和搭档亲自上手,“几乎在办公室住了一年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狂补功课和汗水灌注中,交叉学科的知识网络给了滕超“灵光一击”。他设计了一套算法,去精确控制实验当中的变量,终于取得成功:数个工厂同时进行测试,竟破天荒地全部一次性通过。

这也是中国首个能够全面通过平板显示行业测试并具备量产能力的相关产品,打破了日本在此领域几十年来的长期垄断,如今国内的主要平板显示制造企业,全都用上这款高性价比的高精度微球材料。

微球研发的成功给了滕超和团队莫大的鼓舞和信心。2015年,滕超将目光投向困扰芯片研发的关键材料光刻胶。这种材料用于芯片核心部分的电路封装和光刻开口,被日本和美国垄断,并对国内许多领域的企业禁售。这样的垄断不仅体现在最终产品上,还表现在产品的原物料。

滕超带领项目组从国内能大宗供应的原料化学品入手,最终一步步得到满足项目需求的高纯度光敏剂成品和其他原料。“尽管这拉长了光刻胶的研发周期,但国内产业原料供应链的建立让我们彻底摆脱了再一次被‘卡脖子’的可能。”

今年6月,滕超和团队研制出的光敏聚酰亚胺光刻胶,通过测试验证,性能可以满足进口替代要求。从研发到成功,滕超和团队在这个项目上钻研了七年之久。相比传统光刻胶,这种新型光刻胶既起光刻作用又是介电材料,可以大大缩短工序,提高生产效率,使我国芯片制造供应链上重要的原料实现了自主可控

“科研攻关时,要考虑的不能只是商业价值,更多要考虑的是它对国家和社会以及产业有没有贡献。”滕超坚定地说,“必须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滕超将继续带领团队学以致用、产业报国,攻克一个又一个“卡脖子”的产业痛点!

关注“南大招生小蓝鲸”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南京大学官微、南大招生小蓝鲸官微、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网/官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