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其实也嫌弃大数据,深入浅出,说下大数据的前世今生

大数据其实也被资本嫌弃!

现在大数据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操作着我们的一切,曾经有篇报道《困死在系统(大数据)的外卖小哥》,引起大片反响以及官方的关注,“困死”普通人的你我也感同身受,大数据太万能了,感觉被资本支配。其实除了普通人,资本也是深受其困。因为大数据都知道的赚钱商业,所有资本也都知道,都知道大家都做那就等于都卷死了,资本要一直赚利润和增量,所以也是千方百计想要突破大数据的封锁。

比如董宇辉,在他出现前,没有资本知道,原来还可以边讲知识边带货,大数据只有“123上链接”,“发福利啊,家人们”等等这些数据。还有阿力木小哥,大数据也没办法告诉资本,因为背景假也能火。还有7分钟嘎一只羊的荒漠屠夫小姑娘也火了,大数据怎么知道,资本更不可能知道。因为火了,资本才捧。这和所谓的大数据流量密码不符合啊。

因为一次导播不在的自由发挥,董宇辉出现了

这大数据好像既万能又不万能,大家既喜欢,又嫌弃。今天就用大白话,讲下大数据是什么,怎么运作的,它的发展,它的弊端什么,为啥资本也嫌弃呢。

大数据首先就是要先采集数据,早在只能用电脑上网的那个时代大数据采集已经开始了,那个时候数据采集主要靠浏览器,Ip,点击,cookie等采集数据,然后来准确给用户弹广告,赚金主的钱,但是翻不起什么时代的大浪,浏览器收集的太少了。之后移动互联网的来临,使大数据彻底起飞了。1是人们身边拥有了1个24小时不离身的“监控”机器,你在哪,做什么,看了什么,买了什么,手机都知道,这是电脑做不到的,2是手机号注册和实名制的普及,让大数据精准的匹配到手机号主,不会认错人;3是:各个APP满足你所有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以及我们比国外发达的移动支付,让大数据可以几乎收集了你所有的信息。比你还了解你自己。于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到来,大数据的时代也来了。

1:收集完数据,要先打标签,就是标记你什么样的人,其实不仅是人,网上的视频、文章、图片以及音乐等等都会打上标签。方便大家切身理解,我们拿人举例子,你在广东居住,标为广东常驻群体,你一个月消费2000网购,标为网购爱好者,你买了车,标为有车一族,买了房,那么就是房奴(扎心了,老铁!),看财经文章和视频比较频繁,标为财经金融类爱好者。一个一个标签,纷纷标记在手机号主也就是你的身上,一个人大概有多少标签呢,保守估计,密密麻麻,成千上万!大数据统计不怕多,就怕漏!

2:打完标签就开始收割吗,不急,还有一步。先强调一个概念,大数据为什么一定要叫大数据,重点就在这个“大”字。一个人的行为分析不叫分析,一群人的行为才叫分析,一个的消费也不叫消费,一群人的消费才叫生意;一个数据不叫数据,叫数字,一堆数据才叫数据,所以接下来就是对人、视频,文章等等这些标签开始分门别类,划分不同的群体和类别。就像在图书馆里分类书籍一样。所以大数据分析不是针对个人的行为分析,而是对个人所属群体的群体分析。大部分人喜欢什么颜色,喜欢追什么,喜欢聚集在哪里,喜欢消费什么。记住重点,关键是这个“大”字,后面会说到大数据为什么成也因为“大”,败也因为“大”。

3:好了,接下来开始割韭菜了,不是,是大数据开始干活了。你有了孩子,打开某宝某东,首页推荐的都是母婴类折扣。工作学习之余午餐和晚饭时间会休息娱乐,这个时候游戏广告刚好出现,完美的娱乐时间;简单输入你的需求和技能专业,招聘网站帮你筛选出你心仪的公司招聘信息;最近看了当下热剧,刷到的短视频和文章都是这个热剧的花边和讨论,剧外快乐延续;打开美食APP,排行榜靠前的都是距离你最近的钟爱菜;简直就是科技时代太懂我。

对抗大数据,就是搞乱它

说完大数据服务普通人,看下怎么服务资本的。哪里年轻人工作和居住得多,哪里就多建店,不会亏;00后消费主力即将崛起,喜欢二次元文化得多,那么就做二次元游戏;疫情下出门不方便,那么就搞社区团购买菜,给他送货上门;年轻人看剧时追CP话题热度最高,那就加多恋爱戏份,不论是神仙是医生还是王爷还是士兵反正都要天天谈恋爱,完美少女心。人们打车不方便,大数据位置定位,调配最近的网约车出行。你买东西看重外观,那么广告就多展示美感为主;你买东西注重折扣,那么广告就是主打优惠多。有了大数据的指导,哪里消费多,哪里赚钱多,哪里关注多,总之什么样的用户喜欢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就搞什么。风险少,赚钱稳,资本爸爸最爱的生意。

看似一片欣欣向荣,方便你我他,但是时间久了,所有人都发觉事情好像往坏的情况开始发展了。明明一样的机票,换个手机买价格就更便宜,原来开始大数据杀熟了;某某各大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把你的利润控制到最低,收取最高限度的抽成,让你死不死活不活,全国的商家、网约车、外卖员都纷纷给平台打工。造谣和跟风的变多了,真相和事实不变得重要,追热度才重要,能引发人们的追逐带来流量和利益。技术和工具是无罪的,逐渐利用大数据作恶的人变多了。

作恶的人交给国家监管处理,我们开始说大数据本身的弊端,我们暂且叫它大数据后遗症。

1:信息隔离。之前我们的信息来源匮乏,所以那个时候年轻人被信息多的公知们PUA了很久,现在信息来源多了,公知们也就倒了。但是现时代信息隔离却更加明显了。而这种隔离是自我产生的,上面我们提到大数据只会发给你喜欢的或者你在意的信息,所以一些信息直接不发给你,当然更有可能的是这些信息出现在你的面前,而你根本没有注意掉或者没兴趣,直接无视掉了,然后时间越久大数据就也不会发给你兴趣和认知外的信息,而你就越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一亩三分地,隔离越严重。就出现了同样刷新闻的2个人,但是接受的信息完全是不一样的,甚至看同样的新闻,接受到的新闻观点是不一样的。看似发达的信息时代,依旧不少信息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而不是我们自己发现的。

2:产品、内容,信息,创意的同质化,资本导致的内卷。为什么说坏就坏在这个“大”呢,因为资本是逐利的,所以会持续不断地做大部分人消费高的东西,并且不断压缩小部分人喜欢的比例,结果就是越做越一个样,之前不喜欢的人更加不喜欢,之前喜欢的人慢慢有些人腻了,资本就这样越做越小,把自己给卷死了。上面提到资本追求风险低,收益高,你让他去冒险创新,搞情怀他不愿意的,然后有趣的是他们高端调研了半天,结果还是什么火搞什么,所以经常被喷没出息。也侧面说明了一个事实,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服务大部分有数据人的时代,那些消费,点赞,评论,转发,观看越多的人群,他们被服务的越好。

3:过度依赖,数据只能看到现在的结果,看不到未来。先举个例子,让大家明白数据本身的性质。1个人吃了6个馒头,吃到第6个就吃不下去了,从数据来看他吃不下去的是第6个馒头。所以呢,我们研究第6个馒头他为什么吃不下去,第6个馒头是不好吃吗,或者以后是不是只给他吃第6个馒头就可以了。听起来这样的分析和结论是不是纯粹是在放屁!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的短视频、文章、电视、电影是不是能看到不少这样的例子,为啥现在什么剧都一定要谈恋爱,就是因为话题多。之前知名编剧汪海林受采访说他们怀念煤老板的时代,因为煤老板不会对创作指手画脚,而互联网资本就喜欢拿大数据指点江山,然后被观众和影视人都喷。所以脱离事物的发展本质,过度依赖数据真的是很蠢的一件事情。另外就是数据只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还是人。

著名编剧汪海林怀念煤老板

发展到这个时候其实,不仅是资本,普通人也发现采集大数据不是什么高科技,能处理和应用这些海量大数据的才是上得了台面的技术。于是新的高科技概念出来了,大数据算法,再更深度的技术领域叫人工智能也就是AI。

目前大数据算法做得好的就是大家熟知的抖音,TIKTOK也就是海外抖音是我们第1个打出全球的互联网产品,优秀到印度和老美要打击它。AI就更复杂,可以理解就是1个虚拟的智能人,这个概念其实早在1968年一部经典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已经被人们所普及熟知,但为什么近些年才引起全球一股创业风潮呢,前面提到,科技的发展需要土壤和条件,大数据需要智能手机,而AI也需要大数据,因为足够了解人类,才能服务好人类。当然也有资本趁机鼓吹潮流。现在流行什么呢,元宇宙,这里我们就不继续深谈了,扎克伯格的元宇宙刚开始也是被喷得很惨,做得效果很差。

这个花了100亿的元宇宙看了,你会笑吗

最后,总而言之一下。技术无罪,工具无罪,大数据也不是无解的,永恒的是人类的创新和进步。

时代还是属于那些喜欢突破,喜欢创新的人,我们还有太多需要尝试和冒险,不要再现存的数据和现实去寻找未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