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上的人去哪里了?终于知道为何发达的国家,不扶持“电商”了

中秋佳节,大家都放假了,按照以往惯例,一家人都会走上街头去买过节的东西,但今年的这个中秋假期,显得异常冷清,连中秋必备的月饼摊位前,也只有零星一些人在买月饼。

明明按照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还增加了不少!怎么就没有往年的热闹了呢?这些原本在假期应该活跃在城市街道上的人都去了哪里呢?逢年过节的大家都不用买点东西过节了吗?

其实,大街上人越来越少并不是今年突然出现的情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愿意走出家门的人是一年比一年少,如果不改变现状,我觉得明年可能比今年还要萧条!与不少人交流之后,我发现导致这种状态存在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电商行业的发展,二是普通人收入的减少。

先来看第一点,电商行业的发展。电商行业在我国发展的速度,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时代,电商则是依托发达的网络世界发展而来,最初大家都是好奇,原来购物消费还能采用这种方式。

在逐步接触了电商之后,很多看到了它的便捷、高效,从而购物消费模式逐渐从线下实体模式转向电商模式,最初这种新模式并没有引发众多实体行业的警惕,也正是过于“轻敌”让电商行业发展少了许多障碍。

要知道,消费市场就只有那么大,电商平台的用户原本的购物场所是线下实体店,电商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不断地“吞噬”着实体店用户,不少实体店生存空间被挤压,最终要么转战线上营业,要么关门闭店。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网购用户数据超过8.4亿,要知道全国人口才14亿之多,刨开那些地处偏远地区及老人和小孩之外,基本上人人都在购物,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实体经济还怎么繁荣起来呢?

不得不承认,电商行业之所以发展如此迅猛,确实是有其独有的优势,比如买东西不受地域限制,很多商品价格更实惠,商家们服务态度也非常好,售后保障也不错等等。

就拿这个中秋购物体验来说,同样是购买海鲜产品,过节前两天去海鲜市场,几乎所有的海产品都涨了不少,并且一些商家仗着顾客较多,一副爱买不买的态度,相反在网上买这些产品,不仅能直接从原产地直发,价格还优惠些,物流发货速度也非常快,一番比较下来,也难怪很多人会偏向网上购物了。

再来看第二点,普通人收入减少。普通人收入减少一方面是这些年电商发展过快,开实体店的个体户赚钱能力下降了,另一方面则是这几年受疫情影响,所在公司经营不善,不是降薪就是裁员,要么就是几年工资都不涨,总结起来就是大家赚钱能力降低了。

收入下降,大家潜意识里会节省各项支出,省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少买东西,为了避免冲动消费,大家选择宅在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都不出门了,大街上的人就少了,人少了开店的生意又变差了,生意入不敷出了,关店的就更多了,开的店少了,有能力逛街的人找不逛街的感觉了,循环往复,越来越差。

和我们国家大街上冷清状态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比我们少很多人,但即便受到疫情影响,大街上依旧热闹非凡。按理来说不应该如此,追溯互联网发展历程,这些发达国家比我们更早,为何他们除了少数电商平台(亚马逊)逐年在扩大外,很少看到其他电商平台大规模出现呢?

其实,这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向有着极大关系,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对电商的态度不是扶持而是加以限制!如果你有在国外电商平台购物经历,不难发现电商平台的很多产品价格并没有优势,而且他们的物流成本还很高,用户们完全没有必要一来线上平台而放弃线下实体店。

发达国家这么做到目的是为了平衡电商和实体之间的关系,实体店的繁荣与否关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他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对不能被电商取代,电商平台的发展可以作为对实体经济的补充发展。

除了平衡两者关系之外,国外电商发展没有国内快速也和他们的收入及隐私保护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人收入普遍比我们要高一些,对价格的敏感程度相对较弱,他们更加注重商品质量和近距离的体验感,这点也是实体店比较明显的优势。

另一方面,他们对隐私的注重程度要远远高于我们,购物时平台和商家都会收集到个人信息,还有可能导致信息泄露。说来惭愧,“隐私保护”这点,我们做的确实不好,大数据时代,每一个上网人感觉都在网上“裸泳”,个人信息在网上都不知道被“贩卖”了多少次。

小结

当然,实体经济这几年的衰败并不全是因为电商快速发展带来的,为了拯救实体经济而学着发达国家制电商发展的行为也不可取,我们的国内情况和它们不同,但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两者均衡发展这个概念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