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带隙非富勒烯受体实现有机光伏电池在室内人工光下30%的效率


第一作者:张涛

通讯作者:安存彬副研究员,侯剑辉研究员

通讯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论文DOI:10.1002/adma.202207009



全文速览

分子结构和光伏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构筑高效室内光有机光伏(IOPV)电池是滞后的。在本工作中,通过采用两个中等带隙非富勒烯受体(NFA)来深入研究这种关系。与经典ITCC相比,新合成的电子受体 FTCC-Br展示相似的光学带隙和分子能级,但是明显增大的偶极矩和平均静电势(ESP)。在与聚合物给体PB2共混后,PB2:ITCC和PB2:FTCC-Br体系具有纳米尺度相分离形貌和相同的激子解离驱动力,但PB2:FTCC-Br体系具有更大的ESP差异。在有机光伏(OPV)电池中,基于PB2:ITCC的光伏器件获得了11.0%的光伏效率(PCE),而基于PB2:FTCC-Br的光伏器件实现了高达14.8%的PCE,同时其开路电压(VOC)高达1.05 V,这是VOC超过1.0 V的OPV电池中的最高值。当两种光伏器件在3000 K发光二极管(LED)的1000 lux下工作时,基于PB2:ITCC的1 cm2器件产生25.4%的光伏效率;而基于PB2:FTCC-Br的1 cm2器件产生一个出众的光伏效率高达30.2%,这是目前IOPV效率最高值。这些结果表明,活性层材料的较大ESP差对于实现高效OPV电池非常重要。



背景介绍

随着物联网(IoT)的快速发展,需要在室内环境下驱动大量具有离网能源的无线电子设备。光伏电池是一种激动人心的技术,通过收集环境光为物联网设备提供能量。与无机光伏技术相比,OPV电池由于其高吸收系数和高度可调的光学带隙,可以在低光强下产生更高的PCE。此外,OPV电池的独特优势,如重量轻、柔性和低成本生产,使其成为驱动IoT无线设备的理想能源。然而,目前IOPV的最高效率约29%,仍远低于其理论预测值(40%)。理想的IOPV电池,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特征:(i)光伏活性层在400-750 nm处的高摩尔消光系数。(ii)低非辐射复合电压损耗。(iii)有效激子离解和电荷传输。尽管基于NFA的IOPV电池在改善PCE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但分子结构、激子解离和电荷传输之间的相关性仍然不清楚,这阻碍了高效IOPV电池材料的设计。



本文亮点

1. 新合成的电子受体FTCC-Br与ITCC具有相似的光学带隙和分子能级。但FTCC-Br具有更大的平均静电势。

2. 在OPV电池中,基于PB2:ITCC的器件产生了11.0%的PCE,而具有较大ESP差值的PB2:FTCC-Br实现了14.8%的出色PCE,同时获得了一个VOC高达1.05 V,这是VOC高于1.0 V的OPV电池中的最高值。

3. 在3000 K发光二极管的1000 lux下,基于PB2:ITCC的1 cm2 OPV电池产生了25.4%的PCE,相比之下,基于PB2:FTCC的1 cm 2光伏电池实现了30.2%的创纪录PCE。



图文解析

图1 电子受体的基本光电参数对比。

图1a显示本工作涉及到的电子受体ITCC和FTCC-Br以及聚合物给体材料PB2和PBDB-TF。图1b展示FTCC-Br的HOMO(-5.64 eV)和LUMO(-3.78 eV)能级与ITCC非常接近(-5.62 eV,-3.77 eV),这种微小能级差也被紫外光电子能谱(UPS)实验证实(FTCC-Br, 5.83 eV; ITCC, 5.82 eV)。这种接近的分子能级使其作为电子受体与同一种给体材料制备OPV电池时,相应的器件将产生相似的驱动力。在薄膜中,两种NFAs的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光谱显示了相似的吸收曲线,其光学带隙约为1.72 eV。图1d所示FTCC-Br膜的Urbach能约为25.8 meV,小于ITCC膜的Urbach能(约31.1 meV),从而表明FTCC-Br在固态中具有更有序排列。为了从LED光中捕获更多光子,本研究采用了聚合物供体PB2,与经典聚合物供体PBDB-TF相比,PB2具有类似的HOMO能级,但明显更宽的光学带隙。如图1c所示, ITCC/FTCC-Br与PB2结合可以覆盖比与PBDB-TF结合更宽的吸收光谱,这有利于在IOPV电池中产生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JSC)。另外,ITCC薄膜具有更高的电致发光效率(3.1´10-3)相比于FTCC-Br的薄膜(1.0´10-3)(图1e),表明基于ITCC的光伏电池可能实现更高的VOC。


图2 电子受体的光伏性能对比研究。

在标准光测试下,优化的PB2:ITCC器件的光伏效率仅为11.0%,而PB2:FTCC-Br器件的光伏高达14.8%,同时产生了一个超高的VOC(1.05 eV, 图2a)。据我们所知,迄今为止,对于VOC超高1 eV以上的OPV电池,这是最高的PCE (图2c)。基于两种器件的高VOC和PCE,他们被制备成1平方厘米的器件,以研究在弱光下的光伏效率(图2d-2i)。在1000 lux下,基于PB2:ITCC的最佳IOPV电池的光伏效率达到25.4%,而基于PB2:FTCC-Br的最佳IOPV电池的光伏效率达到创纪录的30.2%。当器件面积增大到4平方厘米时, 基于PB2:FTCC-Br的最佳IOPV电池的光伏效率仍然可以达到28.0%。


图3 两个电子受体的静电式对比研究。

考虑到两种具有NFAs的OPV电池具有相似的形貌、分子堆积以及激子解离驱动力。我们研究了分子的表面ESP。图3表明:TCC(92.1 meV)及其异构体(78.5 meV)的平均ESPs值低于TCC-Br(113.7 meV)和其异构体(104.8 meV),这意味着将Br原子引入端基增加了NFA的ESP。将上述端基与不同的中心骨架结合时,ITCC及其异构体的平均ESP值(72.3-73.1 meV)远低于FTCC Br及其异构体(173.8-177.2 meV)。这一结果表明,NFA中心核的分子几何结构在显著提高其平均ESP值具有重要作用。计算出PB2的平均ESP值为-73.5 meV。与基于PB2:ITCC的OPV电池相比,PB2:FTCC-Br电池中显著增加的ESP差异可以辅助激子解离。这可能是PB2:FTCC-Br表现出优异的激子解离和光伏效率的原因。



总结与展望

本工作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的中带隙NFA,FTCC-Br具有与ITCC相似的光学带隙、分子能级,但由于不同的中心共轭骨架,具有不同的分子几何结构。在与给体材料PB2共混后,尽管PB2:ITCC和PB2:FTCC-Br的活性层具有优良的相分离形貌和相同的驱动力,但由于PB2:FTCC-Br具有大ESP差值,导致其OPV电池的激子解离概率显著高于PB2:ITCC的电池。此外,与PB2:ITCC相比,PB2:FTCC-Br具有更长的激子寿命和更有效的空穴从给体到受体的传输能力。因此,基于PB2:ITCC的OPV电池的PCE仅为11.0%,而基于PB2:FTCC-Br的OPV的PCE为14.8%,JSC和FF显著增加。基于PB2:FTCC-Br电池的优异特性在低光强下得以保持。因此,在1000 lux 的3000K LED下,1 cm2的PB2:FTCC-Br电池实现了30.2%的PCE,这是迄今为止IOPV电池的最高PCE值。相反,基于PB2:ITCC电池的PCE仅为25.4%。研究结果表明,开发具有大偶极矩和大ESP差异的NFA对于实现高性能IOPV电池至关重要。



作者介绍

安存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11-2016年,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进行博士学习与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侯剑辉课题组,研究方向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开发及其光电器件性能的研究,在Angew. Chem. Int.Ed.、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近60篇。


侯剑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2001-2006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6-2008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2010年,在美国Solarmer Energy公司担任研究部门主管;2010年底加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实验室),担任课题组长/博导。主要从事有机/聚合物光伏领域的研究。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论文他引40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21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