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优质稻新品种“高烤”成绩如何?丰收节专家田头娓娓“稻来”

9月23日,恰逢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由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武汉农学会、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主办,蔡甸区农业农村局、武汉弘耕种业(以下简称“弘耕种业”)有限公司承办,洪山区科学技术协会、湖北垄上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科普大讲堂——武汉市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学术交流会,在蔡甸区弘耕种业产业园及展示基地举办。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牟同敏、湖北大学教授居超明和湖北省种子协会高级农艺师张宇飞等专家聚集田头,现场观摩水稻新品种,探讨水稻新品种的“高烤”表现。

在弘耕种业调研丰收场景的武汉市副市长王清华,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明权,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玉珍等饶有兴致地 “旁听”了专家的讲述。

今年夏天,武汉遭遇了1961年以来高温热害持续时间最长、伏旱高温同季叠加最重的灾害性天气。因此,水稻新品种的“高烤”成绩倍受业界关注。

观摩会现场,李道龙专家介绍了参展水稻新品种的生育特性、穗粒结构、群体表现、综合抗性米质等级等信息,尤其是在此次高温热旱天气中的表现。

武汉农学会及种业协会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对32个展示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对它们的抗高温、抗干旱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

现场观摩后,专家开讲。牟同敏、张宇飞、居超明分别作了《分子标记辅助选与抗瘟病光温敏不育系和两系杂交稻组合》《关于“新业态下水稻品种市场价值的理论模型模型”的探讨》和《粮安天下 种为基石》学术报告。

专程赶来听课的革命烈士刘绍南之孙、洪湖市绍南村村委书记刘胜表示:“非常赞同居教授粮安天下、种为基石的观点。水稻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品种之间产量差异非常大,优质水稻亩产达2000斤左右,与一般水稻亩产差距在600-700斤,湖北省3500万亩左右的水稻算下来总量差距非常惊人。”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姜正军对三位专家的学术报告给予赞许,称仿佛来到了大学时代,遨游在科研的海洋。牟教授的“高精尖”,张专家从市场价值角度考虑育种模型,居教授从育种工作者角度来阐述水稻这一粮食作物育种的重要性。各有特色,极具研究价值。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科教与种业处二级调研员王启发、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姜正军、武汉市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孙玉宏、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副校长张凯、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种业科科长刘立军、洪山区科协党组成员魏朝晖、武汉农学会秘书长熊恒多、武汉现代农业教育中心培训部负责人刘建霞、弘耕种业总经理赵军、洪湖市绍南村村委会代表、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秘书处代表、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湖北大学、江汉大学及有关企业、种粮大户、农业从业者代表和新闻媒体等50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来源:武汉科技报

通讯员:项俊平

编辑:李雪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