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兴拉链林宇:数字化能否缓解拉链工厂的成长焦虑?

 百川计划第二期——数字化如何助力打造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重塑产业进化路径?

1969年,人类首度登上月球,宇航员身着的宇航服所使用的拉链不是美国产,而是来自日本的YKK(Yoshida Kogyo Kabushikigaisha)。这是质量过硬的凭证,也是YKK超越美国同行的标志性事件,由此开启了YKK制霸全球拉链市场数十年的历史。

YKK的挑战者之一来自中国的福建晋江——一个被称为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的县城。2022年6月,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上,宇航员舱内压力服的拉链由晋江深沪镇的浔兴拉链出品。截止这一年,仅凭一条平均售价1元的拉链,创立近40年的浔兴拉链年营收接近20亿元,成为全球拉链制造产业龙头企业,并仍在奋力提速中。

前一个40年,浔兴拉链一路狂奔,背靠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和产业链优势, 他们可以迅速实现“客户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全球市场杀出一条血路。面向下一个40年,当年轻人不再愿意被困在流水线上,重复单调枯燥的体力劳作;当市场需求从一次性十几万单的“订货会”模式,向不间断几十单的“小单快返”的模式急速转变,浔兴拉链和它的同行们,却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考验。

“小单快返”的背后,是品牌商从大批量订货会向小批量测试市场反应的转型。生产周期从半年起算,进化到按天计。“最极致的情况下,从接到订单,到交货给海外客户,需要在3天内完成,不仅要保证质量,更要速度,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市场需求的变化,传导到末端的拉链产业,演化成“极致”的压力与考验,甚至产业链的重构。在这个过程中,自动化和数字化被寄予厚望。如何用数字化适应“小单快返”的市场需求,甚至预测变化,比对手更快一步,是浔兴拉链及其CIO(首席信息官)林宇在解的考题,也可能是中国制造业一条待解的题。

市场需求倒逼数字化转型

问:浔兴拉链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行业里最大的变化和挑战是什么?

拉链制造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但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进工厂,这是一方面。最高峰的时候浔兴有6000多员工,现在3000多。

现在最大的挑战是“小单快返”,客户需求倒逼着我们走。原来一个车间可能就几十个订单,一个订单几十万条拉链。现在是一个订单几百条拉链,然后可能有几十万个订单。原来客户一个月或者两三周下一批订单,一批几十万条拉链。现在跟股票交易一样,客户随时可以下单,一会下一批,一批几十条、几百条都有。

问:复杂到什么程度?过去是什么模式?

我们现在有接近一万家客户。客户也需要根据自身拿到的订单,来下拉链的订单。早期每一个季度都有产品订货会,生产、铺货、再发到门店。对我们来说,那是比较好做的时期,一次订货就是几十万条拉链。

现在没有(订货会),一万家客户数不清的订单,一个订单就算只有几百条拉链,我们也必须要按单服务。

如果没有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光靠密密麻麻的人坐在车间里,怎么去匹配小单快返?

问:这种需求模式的变革,背后的供应链体系和生产体系是不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原材料采购,到整个生产、仓储物流,都要调。拉链生产模具要换、参数要调、颜色也多种多样。对工人来说,以前生产一个模式、一个颜色的拉链就好,现在视觉上、操作上、质量检测上,每个订单的要求都不一样,如果没有数字化的辅助,效率提不上来。

这背后涉及到备货计划和排产,一个班一天要生产几十个不同的订单,生产线的快速切换、前后工序的衔接、采购备料的协同都被急速放大,人、机、料、法、环,环环相扣,一环都不能出错。数字化让这些工序产能度量能够到人,环节协同靠流程推进,不能再靠班长站起来在车间大声吼。

现在最紧迫需要解决的是仓储物流。产品越来越细分、订单越来越精细,出货频率越来越快。如果靠传统的仓储物流模式,完全响应不了需求,所以必须考虑推进数字化。

问:那留给工厂生产制造的时间就更少了?

更少了。所以要备半成品,甚至是接近成品的东西,如果没有数据做支撑,瞎配,成本就上升了。

同时也需要各个环节打通,和客户的采购部门、品牌商、终端门店,再到我们这边。大家协作起来,才知道什么好卖,才好备料、备货,才能解决整个产业链的调配。从终端门店到成衣的生产规划,成衣厂、面料厂,拉链厂,还有仓储物流,一件衣服生产制造的整个产业链,每个环节都需要协同,才能解决问题。

所以更需要数字化工具去辅助工厂内的交流、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提前预测备什么货、备多少量。

问:个性化需求成为市场常态,交付的压力是不是急剧上升?最极致情况下,多快能交货?

拉链行业的平均交付周期现在最优的是七到十天。浔兴在新模式下最快3天,但这3天需要有备料基础。

如果没有一定的柔性调配的基础和能力,可能就崩溃了。拉链行业的数字化,我们应该是走在最前面的。

这几年为什么那么多中小厂关闭,因为它跟不上(柔性制造)需求。

下一步要做厂房设备的数字化改造

问:具体到上面的各个环节,数字化具体怎么发生作用呢,浔兴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如果按流程来看,研、产、销这几个板块的所有流程,已经全部线上化。

问:从具体场景来看呢?

拉链生产制造有100多道工序,比如尼龙注塑车间(成品输出车间),光这个产线就有十几道工序,从订单、生产进程、质量、设备管理、计件环节……所有数据和环节进度,能覆盖的都覆盖了。

例如订单进度,光尼龙注塑这个产线里面就有十几道工序,很多工序没办法靠机器,需要人力完成。要是以前,每个班主负责一道工序,产品流转到哪个班主、质量怎么样,我们是不清楚的。在过去,质量管理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环节多,流程不清楚,各个部门之间很容易扯皮。

现在,上了系统后,每个班主扫码把产品信息录入到系统里,系统里嵌入算法模型,辅助判断质量情况,结合企业微信,也可以很快定位到问题出在哪里。应用到这里,质量也就慢慢提上去。

我们还把数字看板放在车间,这不是为了参观用,而是我们要求员工要站在看板前开会,把数字调出来,一边看一边开会,把问题暴露出来,看看交期是不是延误、质量是不是有问题,然后逐个把问题解决掉。如果靠人工,一个车间几十万的订单信息,不同客户有不同的订单需求、进度,各种问题,看不过来。

问:过去工厂里已经有信息化系统,现在全部通过企业微信来完成了吗?

我们比较早引入企业微信,最初更多是作为内部交流工具用。后来,有了移动端的概念,我们发现企业微信可以做更多事情。过去,信息化以搭建内部系统为主,后来我们发现,自己动动手就可以把这些系统都嵌入到企业微信里面。

最开始,看到企业微信可以跟微信打通,我们就把审批系统嵌入进去,审批变得很简单。慢慢地,我们的各种功能、系统全部都移植到了企业微信上,订单查询、质量管控、各种经营报表、合同管控等等。

我们现在把企业微信作为移动端管理的入口,所有的流程、质量、订单,包括考勤都在上面。

这就是思维变化的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打破原来思维的勇气。我们有位同事专门负责研究企业微信,一出来新功能,他就开始研究怎么用。

问:除了生产环节,其他环节的数字化有没有案例跟我们分享?

企业上下游的连接对我们来说很关键,尤其交货着急的时候,找空运承接商,数字化可以帮大忙。

企业微信有很多的企业用户,浔兴是企业微信的用户,我们的客户、合作商也是企业微信的用户,这就可以连接起来。现在海外客户占了浔兴30%左右,有大量的空运需求,我们需要对接不同的空运商。当大家都在企业微信里的时候,信息就可以互联互通。

比如我们有要发往孟加拉的订单,我在企业微信上填完单,把信息推送给我们的几家承运商,承运商可以在我的单上报价,我们再来看。哪家报价、航线合适,就选哪家,尤其交货时间着急的时候,这个功能更重要。

信息和公开透明,类似于竞价体系,线上比价、快速成单。基于这个体系,我们又可以把很多的信息数字化,再延展更多的功能,例如承运商筛选等等。

如果是以前,我们需要一家家打电话过去问,很麻烦。现在承运商就算出差在路上,看到我们的订单,拿着手机评估一下,就可以直接抢单,很快。

问: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企业微信这样的数字化平台工具,让移动化、数字化管理更便捷?

它提供了一个入口、一个场地,我把自己的东西和它做个连接,把过去散落在工厂里的各个环节、各个系统连接起来,每个人可以看到每个环节的情况、数据。如果没有企业微信把所有流程整合进去,我们越管会越出问题。

但它也不可能什么都做到,我需要在上面做很多自己个性化功能的开发。

问:数字化再往下走,还有什么需要补足的?

原来我们更多是管理信息化,这也是目前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的普遍状态。现在浔兴正在推进的,以及接下来要全面落实的是智能制造,让生产数智化。

首先要做的是厂房设备的改造,设备是拉链生产最核心的环节。

其次是基于全流程的数字化,打造浔兴拉链的设备物联网体系,实时精准采集设备产能等相关数据,和生产计划做更深度的融合,进而实现更精准的订单交期管控。

最后是智能视觉检测。现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质量管控的要求和压力也更大了,但这是一份比较枯燥的工作,招不到人,我们希望靠机器和数字化来解决。而且通过智能检测,以及各个环节采集起来的数据,后面能够在产品各方面的性能提升、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数字化探索史,也是企业管理变革史

问:如果把浔兴拉链的数字化历程做一个大致的切分,你会怎么划分?

浔兴其实是一家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公司,业务也很聚焦,就是生产拉链。这里我以2006年上市为起点,上市后我们有了比较明确的管理思维、信息化思维。可以说,IT变化历程就是浔兴的管理变革史。

第一个阶段不用多说,纯粹是硬件投入。

第二个阶段,开始有一些变化,引入模块化的系统,提升工厂管理的效率。

第三个阶段,核心是把硬件往软件方向变革,在第二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这个阶段的IT负责人是程序员出身,偏技术思维,能自己码的代码,绝不花钱请人。

第四个阶段,2017年,我们做了比较大的变革,投入了2000多万对ERP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但最后,这些变革没有达到公司原来所预期的效果。

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变革路径?

这要回到浔兴的底子来说。浔兴是一家非常有代表性的非标企业。非标企业,意味着不是我们做什么,客户要什么。而是客户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而这恰恰也是中国制造业过去这么多年高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去和YKK竞争。

但成长到了某一个阶段,这些核心竞争力会变成阻碍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规模化。YKK面向中高端品牌市场,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度的标准化,标准化背后代表了更低的成本、更高的质量。

对于非标企业来说,做管理、做标准,是最难的。而且,非标很个性化,个性化带来的问题是很难再延伸(规模)。公司一旦到中大规模之后,就不再是像小作坊那样,量小、人少,可以随意来。这么多人、这么多订单、这么多客户,如果再不解决标准化的问题,我们就没有办法再往前走了。最高峰的时候,浔兴有6000多人,但那时候的产能也才做到6个亿左右。

所以,无论是外部形势还是内部愿望都非常迫切,找第三方服务商,采购信息化解决方案、升级ERP系统,希望能解决订单、库存、物流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推进产品标准化。风风火火干了几年下来,结果一看,完了,什么都达不到。

问:有没有总结过不达预期的原因?

原来是想在新的平台上,做新的流程体系改革。但最后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在最新的平台上,把旧平台的所有流程copy过来,全部完完整整搬过来。那就完蛋了,新平台运行旧流程。

回顾来看过去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全是硬件,第二阶段引入模块化系统,第三阶段是负责人自己在原来模块上做系统软件更新,但局面没有铺开,比较被动,业务部门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到后面也行不通。到了第四任,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

服务商其实也非常努力,召集了华南地区最优秀的团队,十几二十个人驻扎在浔兴的园区里,全力支持我们变革。后来他们自己内部也总结了,其实就是营销规划、售前规划和最终系统开发、实施的时候脱节,很多东西没有评估到位。一开始列出了80个还是90个系统升级点,后面又全部推翻。

对我们企业方来说,我们还是传统那套,把所有希望都寄托给了第三方,自己也不是专业的,没办法很细地去拆解、评估乙方给到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我们也没有想好怎么把数字化跟业务结合起来。突然有个人来跟你说,我可以做、可以很快解决问题,好像看到了希望,就开始干。

问:过去的尝试也是现实的基础,目前浔兴数字化思路最大的变化是?

第四阶段的IT负责人是财务出身,开始引入业务思维,为后来的数字化试验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我的角色来讲,过去在央企我们很早就转型,把IT和业务高度集成,天天跟业务打交道,我们IT部门和其他业务部门一样,都是一级部门。这种经历也锻造了我做数字化的思维和方式:所谓的技术,要解决业务问题。

问:具体实施上会有什么不同?

现在我们定位自己是业务解决方案顾问。所有的生产、营销、财务,他们想变化、提升,会先打电话给我,商量这个能不能做?这个要怎么考虑?对业务部门来说,我们信息部不是可有可无的支持部门,而是业务合作伙伴。

我的整个团队,30%在做开发,70%在做业务解决方案相关。数字化最核心的不是技术问题,对我们传统企业来说,技术已经足够用了,但怎么用好技术,帮助精简流程、提高效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不是随便上一个系统,就能够跑起来。

— 百川计划 第014篇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