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李泽湘:“大湾区造桥”故事

李泽湘

“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30年的产学研探索,一座一座‘桥梁’的建造,让我们今天在新制造、新工科领域站上一个不同起点和全新高度。”11月1日,被誉为科创界“扫地僧”,在学院派创新创业圈颇具盛名的李泽湘教授作为第一位演讲者,站上了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舞台中央,分享了四个“大湾区造桥”的小故事。这也是他30年来的产学研探索之路。

1992年,李泽湘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创办了以“国际化、研究型、产学研”为定位的“3126实验室”。“国际化、研究型不是太大问题,但产学研却遇到极大挑战。因为香港缺少市场产业空间和供应链资源。”李泽湘回忆道,当时深圳产业急需转型,但缺乏顶级大学和研究院的支撑。在某个契机下,深圳市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达成合作,共建深港产学研基地,衔接两校科研人员与深圳企业需求,“借鸡下蛋”推动深圳产业转型升级。“港科大产学研第一座桥就这样造出来了。”他感慨道。

借助深港产学研合作基地这座“桥梁”,从港科大“3126”实验室走出来的第一家公司固高科技,于1999年在深圳诞生。目前该公司已经成为运动控制领域的领军企业。李泽湘说,固高科技也是一座桥,让很多“洗脚上墙”的农民成为装备领域的创业者、工程师。

固高科技的创业过程,让李泽湘认识到传统工程教育在培养创业人才方面的不足。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开设了一门机器人比赛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项目管理、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如何利用深圳丰富的供应链快速迭代产品。这门课的队长汪滔,毕业设计时提出“航模飞控”题目,读博期间在深圳创办了大疆。今年,这家世界领先的无人机企业搬进了位于留仙洞总部基地的总部大楼,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李泽湘看来,汪滔和大疆都是一座桥,让大湾区的年轻创业者认识到,敢于自我挑战、不惧失败、快速迭代,也能创造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品牌。

时间来到2004年,深圳大学城引进创办了三所研究生院。有感于当时深圳产业对工程师人才的需求,在李泽湘的建议下,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开设了一个教改班。李泽湘带领教改班几名同学在大学城旁边创办了比锐精密装备公司,在突破半导体终端设备国产化瓶颈的同时,为教改班后续的迭代提供了依据。“虽然比锐最终失败了,但是参与创办公司的同学后面又爬了起来,创建了七八家公司,成为今天中国半导体封装设备领域的中坚力量。”李泽湘说,受比锐和大疆的影响,教改班300个同学共创办了37家公司,创业率超20%。

李泽湘分享的第三个“造桥”小故事发生在深圳北面的东莞松山湖。2014年底李泽湘和原港科大的两位老师提议,利用在深圳摸索出的学院派创业经验,在松山湖打造一个机器人基地。经过6年的探索,机器人基地共孵化了60多个团队,15%已发展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公司,且大部分都在硬科技领域。

如今,“大湾区造桥”故事在深圳继续上演着。由李泽湘发起的深圳科创学院落地留仙洞总部基地,通过新工科教育发现培育创业苗子,打造一批又一批极具竞争力的全球知名科技产品、知名企业。

“一个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圈正逐步形成,希望能看到一座座的桥梁在这里被建造出来。”李泽湘如此展望道。

(作者: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亚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