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科“金句”打开“双向奔赴”场景

当今世界,新冠疫情依旧是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气候变化令人忧心,能源危机警钟长鸣,粮食安全频受威胁……猎猎风起,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向了科学。

顶科论坛

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昨天落下大幕,这场集聚全球“最强大脑”的盛会,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越12个时区的60位顶尖科学家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出席,其中包括27位诺贝尔奖得主。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农业育种到零碳发展,黄浦江畔,科学旋律洋洋盈耳。走过五年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已然形成了以顶科协国际科学家组织为核心,以顶科论坛为平台和纽带,以实验室和科学家社区为硬核引擎,以期刊为变革驱动,以大奖提升显示度的“1+4”战略布局。

浪漫的事情远不止一种。双向奔赴,或许是最甜的那一个。世界级的科技盛会,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越走越近,结下了一份份沉甸甸的硕果。

科学⇌科学家

“我们做过相关研究,现在还没有真正100%持续性的绿色能源,也许你听到这个消息会大吃一惊。”“我们即将见证一个新的工程学科的出现——这个学科基于智能科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但其目标是基于数据建设一个新型世界。”“如果说,传统药物是‘均码服装’,一种药物给一批同样的患者服用;那么未来药物则是‘量体裁衣’,针对个人不同基因特征的‘私人定制’。”

“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终将消逝的黑夜”,这是斯蒂芬·茨威格在代表作《人类群星闪耀时》序言中的名言。第一届26位、第二届44位、第三届61位、第四届68位……今年更是疫情以来海外顶尖奖项得主线下参会人数最多的一届。“许多科学家每年都积极参与论坛活动,我确信未来这个数字将不止于此。”连续五年来沪参加论坛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如是说。而3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与他们共同组成“顶科天团”,如同群星在21场分论坛里,以科技之光照亮无限未来。如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累的势能,在应对全球新挑战上越来越捉襟见肘,科学肩负为人类福祉寻找新增量的使命。一位位顶尖科学家站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尤里卡时刻”(指灵感降临,并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为年轻人送上经验……科学家在顶科论坛上追寻真理,论坛则为优秀科学家戴上桂冠。在本届论坛开幕式上,美国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家迈克尔·I·乔丹和德国生物化学家迪尔克·格尔利希分别被授予“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和“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人分获1000万元人民币奖金。顶科协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遴选委员主席、2017年图灵奖得主约翰·轩尼诗感慨,计算机科学与数学领域领域在诺贝尔奖设立之初并不存在,因此它们并未得到与其他历史悠久的领域同等的重视,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将会改变这一现状。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遴选委员会主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说,顶科协奖设立的目的就是认可尚未被认可的成就和才华,期待在未来的岁月里认识到具有同等影响力的人才。

科学⇌世界

“在科学成果发布之前,我们首先会在小范围内和同事分享,最终会与世界分享。所以科学始终是开放的,这是科学家一致达成的共识。”“国际科学合作应该是开放的。保持科学的开放性是双向的,畅通无阻的交流对于未来的科学、未来的人类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科学一定要坚持国际交流,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中国数学、美国数学、俄罗斯数学,数学是一个国际化的学科,每个人都需要向其他人学习。”

这三句话,分别出自罗杰·科恩伯格、兰迪·谢克曼和1994年菲尔兹奖得主埃菲·杰曼诺夫。这些话语背后,是“最强大脑”们对多边主义的执着坚守,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倡导国际合作的不遗余力。我们很清楚,世界不确定性的警报一直在鸣响。新冠疫情依旧肆虐,气候变化利剑高悬,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将给人类带来全新的伦理与法律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退回孤岛,解决人类的这些困难。只有理解命运共同体的真谛,穿过看似无情的科技与国家竞争,才可能在“天下为公”中牵手大同。本届论坛中,多项“上海声音”直指开放的国际合作——《WLA亚太地区未来科学与技术发展2022上海倡议》提到,亚太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需要对机遇开放,在各维度“连通”,科学家应致力于在亚太命运共同体内构筑牢固的信任,更好地抵御全球性危机,在互信互动中前行,合作共赢。而《关于国际合作科研行为的倡议》也提出,多样性、包容性至关重要,要尊重研究人员的自由流动、研究内容的灵活性……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的三大使命之一,“倡导国际合作”绝非只是口头说说,更是科学家们用行动体现出来的一诺千金。就像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论坛:多组学时代与精准医学”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诚恳呼吁,人类表型组项目从上海开始,但希望它在未来变成一个国际项目,通过建立表型组银行,分析来自全世界的人类基因表型,促进各类疾病研究和预防。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

科学⇌上海

“论坛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能够让与会者与最顶尖的科学家进行交流,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非常感谢上海对我们所作努力的认可和赞赏,期待明年在这座城市与更多的朋友相聚。”“全球还没有任何一个其他论坛,像这样集聚几十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沃尔夫奖等国际科学大奖得主,进行跨学科交流。对中国和世界来说,举办这一论坛体现了中国对科学的重视、向世界开放的态度。”

作为构筑连接世界科学、促进高端对话的平台,顶科论坛正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并向全球展示着这座城市扩大“朋友圈”的诚意。见证着论坛的茁壮成长,正努力成为“东方科技方阵”领跑者的这座城市,也将打响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论坛品牌,写入上海“十四五”规划。最近接受访问时,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迈克尔·莱维特总是交代要用自己的新身份: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过去5年,他每年来上海访问6个月左右,这里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与上海的双向奔赴,结出了令人欣喜的硕果。本届论坛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全面启动,顶科协企业家咨询与协作委员会、顶科协大学校长咨询与协作委员会和顶科协世界顶尖中学联盟宣布成立。其中,世界顶尖中学联盟将面向广大青少年,持续开展以“顶尖科学家进校园”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活动。“一切都是为了‘连接’,就如同我们今天相聚在此,并共同努力的事一样。”两度摘得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点击化学之父”的巴里·夏普利斯如是点评。滴水湖畔,形似白鹭的顶科论坛永久会场,正展翅拥世界、拥科学入怀。以此为契机,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正朝着打造国内外人才汇聚的前沿科创策源地的目标大步迈进。

顶尖科学家收到新民晚报手绘漫画版面

“对于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来说,这回我是个新人。我对这儿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能多来中国,多来上海。”这几天的美妙时光,让首届顶科协奖获得者迪尔克·格尔利希格外享受,而他的话语,亦是每一位“最强大脑”对上海的肯定与感谢。论坛还未结束,他向主办方提出请求,希望将刊登颁奖消息的《新民晚报》寄给德国马普所的同事,共同享受来自上海的快乐。

作者:郜阳(新民晚报·鹦鹉螺工作室)

图片:主办方 徐程

编辑:Amy 唐梦葭

新民晚报新民晚报是一张有温度、有力度、有维度、有尺度的报纸。1929年始于南京,后长期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是中国内地创刊时间最早并至今连续出版的一家报纸,日发行量100万份。

83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