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刊发马鲜萍署名文章 介绍西安高新区科创实践

11月11日,《科技日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刊发表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鲜萍署名文章。文章以“打造创新平台,推进技术攻关”为题,用一项项坚实举措和一系列创新成果,深入介绍了西安高新区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的生动实践。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西安高新区长期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文章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努力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扛起“高”“新”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高新力量。

强烈的使命担当催生高度的行动自觉。近年来,西安高新区以打造创新平台为抓手、着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以推动融通创新为重点、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动性,以促进两链融合为关键、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引育创新人才为支撑、不断夯实创新发展硬基础,多措并举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优化。

文章详细介绍了相关举措,包括高水平推进丝路科学城建设,构建以阿秒光源、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等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出台“科创九条”“上市十条”等一揽子措施,实施科创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创新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面向全球实施“百万人才计划”等,并用一系列详实数据,展示了西安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果:

去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18家,其中今年已上市10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62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占比达81%,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6.64%;今年以来,共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签订项目508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700亿元,带动高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超过30;截至目前,引育硬科技创新人才7000余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占比居全国高新区第二,涌现出首个全球无线通信安全国际标准等158项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

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西安高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创新放在全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文章原文如下:



打造创新平台,推进技术攻关

  马鲜萍 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 党工委书记

  作为国家高新区,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以硬科技策源地、集聚地的自觉,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扛起“高”“新”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高新力量。

  以打造创新平台为抓手,着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高能级创新平台具有高效聚合创新要素的功能。我们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以阿秒光源、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启动实施“追光计划”“揭榜挂帅”等工程。西安高新区涌现出首个全球无线通信安全国际标准等158项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

  我们将高水平推进丝路科学城建设,完善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依托的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对高端人才的吸附作用、对科研机构的聚合作用、对重大科技攻关的组织作用,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以推动融通创新为重点,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动性。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我们探索企业创新积分制等政策工具,出台“科创九条”“上市十条”等一揽子措施,实施科创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去年以来,新增上市企业18家,其中今年已上市10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62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占比达81%,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6.64%,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我们将围绕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共性问题、重要环节,健全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创新项目资助机制,建立一批技术创新、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搭建一批概念验证、中试转化、产品试制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高校院所企业融通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不断加强科技型企业引育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以促进两链融合为关键,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化是实现科技成果经济效用最大化的关键举措。我们持续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推广“一院一所一校”模式,今年以来,共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签订项目508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700亿元,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到29.7%,带动高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超过30%,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我们将畅通孵化转化产业化链条,提升“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能级,推动建设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增设一批技术经理专业岗位,实施成果转化到项目落地的滚动接续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突出产业需求、市场认可,定期发布硬科技发展白皮书、技术路线图,组织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领域科技专项,以创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

  以引育创新人才为支撑,夯实创新发展硬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出台“硬科技创新人才十条”“重点产业引才九条”,建设人才综合服务港,升级“引、育、用、留”机制,截至目前,清单式引育科技经纪人(技术经理人)300余人、硬科技创新人才7000余名,全区从业人数达到80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占比15.1%,居全国高新区第二。我们将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人才评价职称评定、横向结余经费出资入股等“三项改革”,面向全球开展“百万人才计划”,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和企业家“双培”工程,加快壮大“科技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