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与创新:围绕中国企业的三个不同发现

巫厚玮、林佳、巫和懋/文  企业是市场与创新融合的微观主体,企业的专利活动及产出转化效率,可以反映出我国整体创新发展的质量与效率,进而洞察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创新能力的演变。

因此,伴随着近年企业发明专利激增的态势,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专利的激增是否意味着企业掌握了更广泛和更高质量的技术进步,进而更好地链接市场和创新,使得中国企业更具创新力并从中持续受益?

更广泛的科技起飞?

一项国外研究指出,中国发明专利激增主要是由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ICT)前十家公司造成的,约占1985-2006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41%。因此中国发明专利激增仅表示一个行业内极少数企业创新的成功,并不能表示中国存在广泛的科技腾飞或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也有一些学者撰文指出,中国发明专利激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专利数量第一”或“专利数量倍增”行政指令的刺激,主要是受各级政府补贴推动,并不是由真实的自主研发创新或市场力量的驱动,由此形成的发明专利质量低下,甚至毫无用处。

然而,在细致研究中国企业发明专利数据后,我们有一些不同的发现。

以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发现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前10乃至前100家企业的贡献份额在逐年下降,从2006年的64%和80%分别减少到2013年的21%和36%;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贡献的份额也在逐年下降,从2006年的65%下调至2013年的22%。

我们的发现表明:中国“集中式”的专利增长模式在发生变化,极少数企业和行业的创新成功,正在演变成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的创新成功。

更高质量的发明创造?

将常用的专利质量指标纳入分析后,我们意外地发现中国企业发明专利量质齐升的证据。

虽然制定定义和衡量专利质量的通用标准一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但是被引次数、专利权利要求项数等常用指标往往被用来评估专利质量。这些指标数值越大,专利质量越高。

基于1998至2013年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样本,我们发现企业在这些专利质量指标上的年度均值都呈现出改善的趋势。企业被引次数和权利要求项数均值从1998年的3.63次和6.84项上升至2006年的13.78次和54.95项,随后保持稳定。

我们关于企业专利质量方面的发现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呈现出来的结果——中国企业海外专利审查质量改善近乎一致。近年来,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中国申请人(绝大部分是企业)的发明专利数量,已与其授予德国申请人的数量相当。此外,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中国申请人的专利占其全部授予量的比重仍在上升,从1995年的0.11%增加到2019年的约11%。这表明,按照美国专利商标局的专利质量审查标准,中国申请人贡献的达标专利数量和份额都在上升。

真实创新驱动?

专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连接创新和市场的桥梁与纽带。

在此过程,政府有责任保障专利制度的良好运行,并引导市场主体运用该制度谋求创新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最终促进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因此,对于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而言,理性地做出专利生产决策,并促进从专利到经济绩效改进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在考察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增长与质量改善动因时,我们发现在排除各类各层次政策干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改善等外生变量影响后,一系列企业层面的创新因素(如研发支出)导致了其发明专利数量与质量的提高。

我们的估算结果显示,企业研发支出每增加10%,将导致其发明专利授予数量最多能增加6.15%,经质量指标调整后的发明专利授予数量最多能增加5.07%。这表明,这些企业发明专利量质齐升植根于它们自主专利生产决策,受到真实创新因素的驱动。

在研究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的经济影响时,我们还发现企业启动的发明专利活动和累积的发明专利持有量,有助于改进其劳均产出、劳均销售额和全要素生产率。

换言之,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活动存在“创新驱动生产率进步”的良性循环机制和自主创新途径,他们能从其专利活动获益并提高其生产力水平。

启示与建议

总的来说,以发明专利视角来看,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多产业领域从事了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活动,并在“研发投入——专利产出——经济绩效”过程中形成了内生正向联系。

因此,确定这些企业的“成功秘诀”将极大地帮助那些尚未发展出高水平专利活动的企业,改善不同市场主体、行业领域和地区间创新活动不平衡的状态,形成企业间互动学习与创新能力提升的良性环境,实现更为广泛与更高水平的科技起飞。

但是,从跨国比较视角来看,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转换成发明专利的效率(无论质与量)均未达到发达经济体的水平,研发投入与专利质量之间的联系在最近几年变得越来越弱。未来面对海量的发明专利,如何实现发明专利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提高其质量与商业价值将是中国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

我们鼓励中国企业走持续创新之路,以获得更有影响力和更高商业价值的创新成果为目标,形成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环境,在研发管理中开发更多的渠道来提高发明创造工作的效率,转变为名副其实的创新型企业。

(巫厚玮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林佳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巫和懋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誉退休教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