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黄海之滨,火箭升空!9月5日傍晚,“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山东省海阳市“中国东方航天港”发射升空,随后将天启星座“一箭四星”(第21-2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备受安徽人关注的是,此次发射的其中一颗卫星命名为“合肥高新一号”,入轨后,它将顺利成为中国低轨卫星物联网的一员。今天,记者带你揭秘“合肥高新一号”。
为何取名“合肥高新一号”?
位于海阳的“中国东方航天港”是我国第五处火箭发射地,也是我国唯一的海上发射母港。9月5日傍晚,火箭发射塔在海上发射基地矗立,直指苍穹,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为这一场科技与自然的交融增添了几分诗意。
17时30分左右,随着底部一道道火焰喷射而出,火箭从大海的“怀抱”中顺利升空,人们欢呼雀跃,为这一场壮丽的景象而激动。“合肥高新一号”就此奔向浩瀚太空,将正式成为“天启星座”的一名成员。
此次卫星发射在安徽“热度”极高的一大原因是,其中的天启21号卫星命名为“合肥高新一号”。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低轨卫星通信频率(UHF)许可、增值电信经营许可的商业航天公司。为何这颗卫星会被命名为“合肥高新一号”?
记者获悉,今年4月24日,国电高科天启合肥总部基地项目在“中国航天日”开幕式上签约,计划在合肥高新区分阶段建设以卫星星座组网、智能制造、卫星物联网应用为主营业务的企业研发生产运营和星座建设第二总部。
“‘合肥高新一号’是天启星座规划38颗星中第二阶段建设中的第一颗专项发射卫星,也是国电高科在合肥市高新区产业落地后发射的第一颗星,该命名具有重要意义。”
国电高科董事长吕强告诉记者,这一命名承载着对国电高科与合肥共同推进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的期待。未来,将与合肥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推进空天信息、大数据、物联网、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创新融合,助力卫星产业快速形成民商用产业集群效益,通过一系列应用,满足更多场景需求。
“合肥高新一号”有何用处?
“合肥高新一号”是“天启星座”中的一颗通信卫星。“天启星座”由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运营,部署由38颗卫星和若干地面站组成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将构建出我国自主可控的卫星物联网,为全球用户提供“空天地海、四位一体”的物联网数据通信应用服务。
简单来说,在一些沙漠、岛屿、森林等地区,常规的通信基站很难建立和覆盖,因此地球上存在着很多“通信盲区”,而卫星通信可以提供一种低成本的网络覆盖解决方案。
“天启星座”的地面通信终端可以将全球各地短报文信息上传到天启卫星,经卫星回传数据到地面站,再经大数据计算后推送至客户平台。无论在城市、沙漠、山区或森林,晴天或是恶劣天气,“天启星座”卫星通信基本都能不受阻碍。
“在此基础上,‘天启星座’还将有助于推进卫星通信产品向消费级应用产品发展,让卫星通信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吕强介绍,目前,天启星座已发射部署了17颗卫星,服务于海洋牧场、智能集装箱、森林防火等行业,后续将争取在2024年中完成星座组网,为全球物联网用户提供实时数据采集服务。
“‘合肥高新一号’是一颗50公斤级的微小物联网通信卫星。”吕强介绍,这颗卫星具有高可靠性、低成本,高度集成化模块化等特点。“卫星大量采用了成熟的商业化的组件,实现了工业级标准器件生产。同时,将它尽可能做轻做小。”吕强表示,与其他天启卫星相比,“合肥高新一号”将更多地服务合肥、服务安徽,为安徽的用户开设“VIP通道”。举例说,如果安徽用户和省外用户同时向卫星发出申请,“合肥高新一号”将优先接入安徽用户的终端。
“合肥高新一号”会孤独吗?
进入太空后,“合肥高新一号”不仅不会孤独,还会感到很“热闹”。因为除了拥有“天启星座”中的众多同伴,它还有很多“老乡”。
“巢湖一号”,这颗从名称上就极具辨识度的卫星,作为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仙星座”首发星,已于2022年2月成功发射入轨。由位于合肥的中国电科38所参与研制的“海丝一号”,也作为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于2020年12月发射入轨。这些年来,这些卫星通过全天时、全天候、高时效、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已为我国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及土地利用等众多领域提供服务。此外,它们还曾在土耳其大地震、汤加火山喷发等灾情研判中,做出重要贡献。
在太空中“打地基”,这一系列卫星的发射运行,为合肥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星座基础”。
当前,在空天信息领域,合肥拥有中国科大、深空探测实验室、中国电科38所等有着强大研发能力的高校院所、研究平台。同时,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中科星图、航天宏图、银河航天等一批巨头纷至沓来,在合肥建立“GEOVIS数字地球全球总部”“遥感卫星产业基地”等重要标地……合肥空天信息产业还不断接入行业头部企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
记者从合肥市投资促进局获悉,自2021年底以来,合肥市空天信息产业链签约项目超40个,其中,今年上半年,新签约项目16个。目前,合肥已集聚空天信息产业关联企业、创新平台90余家,覆盖产业链上游卫星制造、中游卫星运营和地面设备、下游数据应用方面,形成了基于空天数据的应用生态及全产业链条。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合肥将力争“十四五”末,形成1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制造产业,300亿元左右规模的卫星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产业,500亿元左右规模的“通导遥”数据综合应用及配套产业,培育千亿级“空天系”产业生态。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
■相关新闻
中国民营火箭首次海上发射
此次卫星发射采用的是中国北京星河动力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款小型固体商业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这是中国民营火箭首次海上发射。
“除了中国民营火箭第一次海上发射,这次火箭发射的用户也是我们民营组网通信卫星,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日渐完善。”吕强介绍。
记者获悉,海上发射条件与陆地发射场有着很大差别,例如海上气象条件的变化,会给火箭发射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等。不过,海上发射也有诸多益处,例如,可以不受限于陆地固定发射场,灵活选择更有利的发射位置,来提高将航天器送入部分优选轨道的成功率;发射远离人口稠密地区,保障火箭残骸落区的安全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