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犹如企业的“生命链”。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打造一条有韧性的供应链,将助力企业显著提升发展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从容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如何打造有韧性的供应链?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路径。
供应链数字化升级进行时
供应链是指从原料采购到产品交付这一过程中,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网链结构,是企业经营循环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体,可谓是企业的“生命链”。
由于企业数据来源于供应链的全流程,因此,挖掘并运用数据来推动企业内外部各类资源优化调配,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此背景下,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尤为重要。
近年来,各类企业均加大对供应链数字化的重视,相关市场也迎来快速发展。据艾瑞咨询测算,2023年,不同类型参与者进行供应链数字化服务的收入约为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11.0%。
但由于产业链条复杂性及市场需求的差异,不同产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差距较大。以制造业为例,根据IDC在202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已经在公司全范围进行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项目推广的国内制造企业占比仅为24%,远落后于同阶段整体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的56.3%。
为提升供应链韧性,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供应链发展。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5G、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
针对制造领域数字化转型相对较慢的问题,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指南(试行)》,明确要求加快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制定有效的供应链数字化策略、加强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提高供应链数字化运用能力。
智慧供应链的三大特性
政策支持为供应链的创新提供了指引和保障。而随着人工智能2.0的快速发展,由供应链数字化建设到智慧化建设,正成为企业竞争的新方向。
那么,什么才是一个真正智慧化的供应链网络体系?其最终发展目标是面向需求驱动,同时可进行全局或分布式动态调整,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快速驱动整条供应链的上下游实现协同。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供应链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完善:
可视化,即实时跟踪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并通过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工具来直观呈现,从而揭示供应链的全貌。核心在于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的运用。
可感知,指在供应链可视化基础上,识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决策。实现这一功能的前提是搭建健全的考核和监控指标体系,其核心技术则是能够辅助判断和决策的AI算法引擎。
可调节,指在看到、感知并决策之后,供应链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也被称为供应链的柔性。为此,供应链架构设计应遵循结构化或模块化的设计原则,体系内部逻辑清晰,具备可拓展性。
实际应用中,能够统筹以上三大功能的供应链控制塔,被视为供应链的“大脑”。供应链控制塔能够提供跨地域、部门和模式的可视化能力,同时使用AI赋能决策和自主控制,并进一步驱动执行系统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生态系统的协作。
在打造供应链控制塔、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方面,联想集团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供应链智能控制塔是联想集团全球供应链的智能大脑和指挥中心,它将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和质量控制全流程集成至一个平台,能够监测和优化端到端的供应链管理,并协同上下游供应商体系,保障供应链高效决策、灵活反应、需求驱动。
据悉,在联想集团供应链的所有数据输入中,供应链智能控制塔几乎占了80%。在其助力下,联想集团供应链部门解决问题的决策时间缩短50%-60%,工作效率提升10%-20%,准时交付率提升5%。
以供应链智能控制塔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也让联想集团赢得权威机构的认可。近日,全球最权威供应链榜单Gartner Top 25公布2024年最新排名,其中,联想集团连续三年位列前10,继续蝉联亚太第一,也是中国乃至亚太唯一上榜的高科技制造企业。这也是联想集团第10次上榜,继续保持我国企业上榜次数最多的纪录。
据Gartner介绍,联想集团不断创新,构建利用AI和机器学习的供应链智能控制塔(SCI),以分析数据、识别潜在问题并实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建立了韧性供应链。
在链主企业带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之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有望不断提升,铸就“柔韧”筋骨,不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