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可能将成为一个改变人类历史的日子——美国人工智能开发机构OpenAI推出聊天机器人ChatGPT。它不仅催生了人工智能界的又一轮高光期,还并不常见地被誉为“蒸汽机时刻”、“iPhone时刻”甚至“钻木取火时刻”。
这一年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疑问:大语言模型下一步的进化方向是什么?AI芯片短缺何时解决?训练数据快要耗尽了吗?中国的百模之战会如何演化?AI技术发展应加速还是减速?AGI(通用人工智能)是否会存在其他形式?一起来听听在AI赛道奔跑的业内人士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并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
掀起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的美国机构OpenAI,在ChatGPT发布前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这短短的一年里,它已经成为全球最知名的科技公司之一,旗下产品令谷歌、Meta、亚马逊等几大巨头倍感竞争压力。所有关心AI的人都在好奇:GPT-5到底什么时候发布?谁能够成为OpenAI的真正挑战者?
“用‘挑战者’这个词,就把OpenAI的地位抬得太高了。OpenAI确实在领先,但也不是可以完全忽视其他竞争者。”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智谱AI)CEO张鹏表示,“从技术上真正能和OpenAI一较高下的,可能还得是本身有底蕴、有技术积累、认知足够高的企业。”但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教授肖仰华指出,一旦某个模型初步具备了AGI的形态之后,它的升级和迭代以及演进速度将会十分惊人,所以其先发优势很明显,实际上要担心的是差距是否会被拉大。
经过早期爆炸式的增长后,OpenAI的用户增长放缓已是事实,尽管“这是非常正常的”。蚂蚁集团副总裁、金融大模型负责人王晓航认为,从模型能力来讲,其演进是靠数据驱动的,“今天比较大的问题是互联网上公开可得的图文数据基本上已经开始枯竭了。”但最主要的问题是,AGI作为中心化的产品,现在还没法成为大众的高频刚需。他进而提出:大模型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中心化的超级AI,而应该是一个超级生态,这也是行业趋势。现在还没有特别成功的产业案例,但可能会在未来一两年发生。
对于大语言模型下一步的进化,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了3个方向:更大的模型参数;打造AI人设;在各行业场景内做更纵深的定制和服务。百度集团副总裁、移动生态商业体系负责人王凤阳则着重提到了智能体(agent):“我们认为其已经是从商业生态上讲最有价值和最希望能够取得突破的方向。”北京衔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伯文认为,下一步在于有没有可能让AI跟人一样能够使用好工具,“这是目前我们在大模型领域再往下推进的更重要的一个方向,我把它叫做工具智能。”北京开放传神科技有限公司(OpenCSG)创始人、CEO陈冉指出,要解决数据缺乏的问题,必须做好数字化转型。亚马逊云科技全球渠道副总裁Ruba Borno则认为,真正的困难在于优先事项的排序,在于决定哪些用例对用户来说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跟随一切可能有趣的方向。
ChatGPT诞生以后,中国科技企业展开了一场被戏称为“百模大战”的白热化竞争,参与者包括老牌“大厂”和飞速融资的初创企业,其激烈程度和演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多年未见。但到了明年,“市场会更冷静客观。第一,未来大模型可能会更侧重应用落地。第二,基础模型肯定会收敛,市面上不会有80多个基础模型版本。”信也科技副总裁、大数据及AI负责人陈磊表示。
随着OpenAI逐渐不open(开放),对其模型参数和训练细节讳莫如深,而以Meta为首的公司高举开源路线的旗帜,一个被广泛提起的问题是:“开源大模型有机会赶超闭源大模型吗?”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梁家恩估计:“在应用数量上开源大模型的影响会更大,但在做到最高水平上,闭源大模型会更好一些。”
来源 | 澎湃新闻
编辑 | 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