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时刹车很硬,时间越久感觉刹车就越软,刹车也有说磨合期?

我们大家知道刚买的新车的时候发动机都需要磨合,这样对发动机有很大的好处,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说刚买的新车,踩刹车时总感觉刹车很硬。时间越来越久了就感觉刹车软了,难道刹车也需要磨合吗?那么接下来的文章里会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声明:此文章内容仅作为汽车爱好者感言发布,并不作为新闻内容发布)

刹车变软,踩制动踏板时,感觉刹车不灵敏了。需要加大力量后,刹车才会有效果。刹车变软实际上是刹车衰减严重,造成汽车的刹车行程变长了。

同样车速下,原先20米内能将汽车刹住,刹车变软后,可能30米都刹不住。这样的情况是比较危险的。

刹车系统主要由刹车踏板,刹车总泵,刹车分泵,刹车片,刹车管路和刹车油组成。

造成刹车变软这样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新车新手开车时操作不当,导致刹车片磨损严重。

2.刹车油壶内进入了水汽,含水量变高,导致油液不纯。

3.刹车油沸点太低。制动时摩擦产生的温度超过液体沸点,气体会汽化导致气阻,使得刹车迟缓甚至失效。

4.刹车油已经变质。或者管路密封不良。

5.刹车总泵或者分泵有损坏,出现轻微渗油,导致刹车变软。

有时候,刹车不仅是变软,也会变硬,踩刹车时感觉挺费劲,踩不下去的感觉,其实这也是刹车系统故障了。

还有一些刹车方面的问题,比如在踩下刹车时,方向跑偏,刹车踏板回位不及时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刹车系统存在故障或者隐患了,车主们不要不当回事,一定要去4S店或者修理厂进行检查维修。

及时消除隐患,将故障及时补救,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

刹车软、硬其实是通俗的说法,可以理解为脚踩制动踏板的力度与实际车辆制动快慢的关系,刹车软就是脚踩踏板力度大而减速缓慢,刹车硬则是力大同时减速迅速。对于刹车系统正常的车辆,刹车软硬并不代表刹车性能的好坏,只是刹车的不同调校效果

刹车软的优势在于中低速行驶时,制动力更容易把控,特别是拥堵路况下的跟车会更加从容。但劣势是需要较大制动力的时候,踏板的行程更长,需要更大的力度。

刹车硬的优势在于刹车的反应更灵敏,制动力响应更加迅速。但劣质就是低速行车时比较难把握刹车力度,容易点头和产生不必要的急刹,甚至会引起后方追尾,对新手来说驾驶压力更大

至于刹车软硬的选择其实得看个人喜好习惯,现在的车辆基本上制动力差距不会相差太远。刹车软的车辆开起来会容易上手,但驾驶激情有所欠缺。而刹车硬则需要更熟练的刹车力度把控。

刹车软硬去修车小心被坑

很多人感觉到刹车变得越来越软,刹车行程也变得长了。如果你去店里修,不少黑心的店就会要你换个新的刹车片,这样几百上千的大洋又被坑了。

刹车行程变长,还有一个重要是原因就是:刹车油有水分和刹车油壶空气过多。

几分钟就搞定了。一般来说,是空气过多导致。具体操作如下:

怠速启动车二三分钟把脚刹踩到最底,一分钟后拉手刹拉手刹一分钟后,再把脚刹松开,过几十秒再松手刹。这操作的意思就是排空刹车油壶里的空气。如果还是不行,一般来说是刹车油有水份了,去换一瓶就行。刹车油一般是在3万-5万公里换一次。

能要求4S店售后调校刹车的软硬吗?

答案是不可以的,毕竟原则上,他们不会对原厂的调校作任何修改。但很多人也会选择自己找维修店调整或更换刹车部件,但一定要找专业人员作业。怎样的刹车调校才是最好呢?真正意义上刹车调校没有好坏之分,只能说哪种刹车调校更适合大部分人。 主要是 “头轻尾重”,逐步加大制动力。就是头段稍软,而制动力集中在中后段,这样比较容易掌握第一下踩下刹车的力度,适合市区内行车,而制动力集中在中后段则能够在头段刹车后获得较大制动力,减少刹车踏板行程。在需要急刹的时候获得更大、更快速的制动效果。

厂家设定刹车力度大小肯定是不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变化。题主使用过程中越来越软,肯定是制动系统部件出了问题。

刹车系统的原理很简单就不再赘述了,变硬的常见故障是真空助力器(是利用真空来增加驾驶员施加于踏板上力的部件),其里面阀体堵塞或者推杆折断。刹车变软最常见的故障应该是就是刹车油的沸点过低。

尽管制动管路封闭做的很好,但在每次踩刹车踏板时刹车油储液壶液位下降,抬起踏板液位回升。由于气压原因,为保证液位变化顺畅,部分车型在储液壶盖上设置通气孔。另外,刹车油储液壶上的液位传感器也是不完全密封的,水气会从传感器和壶体的缝隙进入到刹车油中。或者题主涉水,或者洗车的时候会有水进入刹车油当中。当温度超过液体沸点之后,气体汽化造成气阻,导致刹车迟缓甚至失效。

建议题主可以用刹车油含水率测试仪测试一下刹车油水分含量,含水量低于0.5%说明制动液正常,含水量大于2.5%,制动液必须更换。常见测试仪上三个颜色分别表示,绿色LED灯说明制动液含水量低,制动液合格;黄色LED灯说明制动液含水量一般,可以继续使用,不过6个月以后需要再检测一次;红色LED灯说明制动液含水量较高,制动液不能继续使用,需要及时更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