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华之以披,启夕秀于未振——平台重压之下的转型思考

2018年上海法兰克福的会展清晰地向市场传导的信息是:汽车后市场的整合进入了下半场,“平台”将成为2019年的热词。

阿里、腾讯、京东大举进入汽车后市场,意味着资本市场已对汽车后市场的前景达成共识。一方面,资本巨大的示范效应会吸引众多从业者蜂拥而上;另一方面,平台的资本优势及供应链集成优势也对传统的经销商(即所谓B端)形成巨大的压力,逼迫他们抱团取暖,直奔“平台”而去;甚至原来一直比较安稳的生产厂家(即所谓F端),自营的品牌产品,在平台的“集成产品”压迫下,SKU短的先天劣势逐步显示,被迫转型成为贴牌工厂,随着渠道的日益强势,议价权逐步丧失,“厂家联盟”、“厂家平台”也应运而生。

登台唱戏的人多了,有几种现象就必然出现:

舞台上的人多了,思想也丰富了

从年初热词“修配融合”、“赋能赋利”,到“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从“嫁接合伙人制”,到“类直营模式”……令人目不暇接。

创新在汽车后市场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市场大、竞争烈度也大,成王败寇的故事多、跨界人才涌入淘金的也多,新思维、新模式不断涌现。

与社会上的理论研究不同,汽车后市场的“理论联系实践”是做的最好的。每一个纵横捭阖的苏秦张仪背后,都站着把战略落地成战争的孙膑庞涓。所以汽车后市场的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不少人在各种研讨会上听到嘉宾们的慷慨陈词,以为得到了武林秘籍,回去一落地,就成了先驱先烈了。因此,行走在汽车后市场,兼收并蓄需谨慎!

舞台上的人多了,角色会不断细分

我们看到:汽修行业的细分:洗、美、轮从传统的维修中细分出来,易损件、二类易损件、专修部件(如水箱件)从车型件中剥离出来。从产业链层面看,第三方金融、供应链平台、数据服务、第三方物流、系统研发、咨询业……都是后市场中方兴未艾的新兴角色。从这些变化,我们也能看到一个趋势:后市场以往的粗放式经营已逐步走上专业化营销道路。汽配城日渐衰落的趋势则从反面验证了这一结论。那些指望通过“客情营销”,片面追求采购优势的传统思维,再不寻求变革,只能被这个市场边缘化。

舞台上的人多了,总有一些角色要被挤出局

40多万家终端门店、30多万家配件供应商,还有难以计数的易损件生产厂家,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比任何一个行业需要去产能。即将到来的2019年,这一趋势将加速,且愈演愈烈。所谓“后市场拐点”,应该是急剧掉头向下。所谓洗牌,要么把别人洗出局,要么自己出局。即使是目前风头正旺的一些大咖,也同样危机四伏。最为严重的是,那些可能出局的角色众多,努力挣扎的同时,对后市场的“搅局”影响会产生规模效应。

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战略与战术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我们先以一些经营快消品属性的产品如油品、气化品的经销商为例阐述。

长期以来,快消品因其售后要求低、服务的技术含量低,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一些有资本优势、产品集成优势的供应链平台冲击,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加上品牌供应商的市场管理不力以及营销战略失误,引发串货、低价倾销,市场乱象、险象丛生。许多经销商放不下精心打造的团队与营销优势,以及苦心经营多年的门店渠道,不得不苦苦支撑,期待来年供应商能拿出良方妙药以解经销商于倒悬之苦;而一些经销商,则开始寻觅着转型之路。总体来说,有两个方向的选择:

以油品类经销商为例,一种思路是;增加经营油品的品牌,特别是小众化品牌油品,以增加盈利能力;同时增加经营油品类的品项,努力做到“要什么油有什么油”,做油品的集成经销商,增加客户黏性。这样的选择,最大的漏洞依然是:没能解决快消品的属性问题,面对市场“各个击破”的战术,往往依旧束手无策。

和许许多多的车型件经销商一样,更多的品牌类经销商选择第二个思路:转型做易损件。他们看到:易损件的更换频次高、盈利能力强,容易有产品叠加效应,认为只需要在自己原有的渠道内做导入产品工作,加上自己优秀的团队、营销能力,即可获得成功,实现华丽转身。

于是,在易损件的市场上,挤满了心怀期待的人们:导入一个品项,没做成,换个品项;导入一个品牌产品不成,再换个品牌;仓库里堆满各种品牌、品项的产品。更令人担忧的是:人员开始流失、客户资源也花果飘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原本优秀,甚至强大的经销商转型失败?品牌类经销商转型之路为什么如此艰难?

笔者多年研究制动系统营销,以易损件中最典型的产品——刹车片为例进行分析。

刹车片与其他品项比较,最大的差异在于件号(SKU)繁多、售后问题复杂、有一定技术门槛。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些差异,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现象。

第一,件号规模的差异

一般来说,轿车用润滑油件号有40余种,常用件号有10余种(电瓶类产品规模也类似)。而刹车片件号通常有800种左右(一些国际品牌有1500个左右件号),常用件号也有300~400多种。

第二,SKU规模的差别,对产品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差异。

首先,从门店的“备”货看。通常,润滑油的经销商往门店放10箱左右产品,业务员只需每周去补补货,即可满足修理厂的正常需求。而刹车片由于SKU 繁多,我们无法在每个修理厂放齐所有件号的产品(一则因为资金问题,二则场地空间也未必允许,三则与管理能力相关)。即便是放齐了所有件号,修理厂机修或库管人员,也难以在众多的产品中,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多数修理厂(尤其是小型修理厂)因为没有与之适应的库管能力,不愿意备货(哪怕是全铺),宁可有需求时打电话购货,让客户等着,也不愿意备上几副刹车片。

“备”的孪生兄弟是“补”。许多经销商把货往修理厂一放,万事大吉,十几天过去一趟,客户早就求“货”若渴、竞品经销商(隔壁老王)早就趁虚而入了!

备货产生的差异,引发出另一个需求:应急配送。既然没备,或备得不足,就要“送”货;既然客户等着,就要快速送达。一般来说,易损件的销售,从打出电话开始,修理厂及车主,给经销商送货的时间极限,在半个小时以内,全国如此,概莫例外。许多经销商及业务员天真地以为,自己的客情关系好,客户会愿意多等一些时间,其实客户的许多需求,已经从别的经销商那里满足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急配是易损件销售的最重要的要求。

辛辛苦苦送过去,还有一个小小的风险:送的东西对吗?精准适配要求,是刹车片业务的另一个特殊需求。一个件号,往往适配几个车型,甚至十余个车型。许多车型,同一年的某个时间节点前后,用的件号还有不同。与其他易损件品项比较要求更高,(一旦送错,基本无法安装)。数百个件号,精准适配的要求就成为一个大问题。许多匆匆忙忙挤入易损件经营大军的朋友,都倒在了这个“准”字上。因此,“查”与“找”所要求的“准”,挡住了不少兴冲冲而来的经销商,成为准入的壁垒与门槛。

“查”的基本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库的覆盖率与准确率,二是查询工具的操作快捷性。

由于我国汽车市场前几年爆发式的增长,市场的配件适配数据库服务滞后,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数据公司可以提供基本靠谱的数据。几乎所有的后市场服务商都受制于数据的覆盖率与准确率。到目前为止,每一个服务企业都必须努力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及纠错与完善机制。(与美国比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许多很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由于数据适配跟不上,产品无法正常销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手足无措。

不仅如此,“送”和“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关联词——“快”。对于一个“不太专业”的销售以及没有对应机制的团队,往往客户的一个电话,需要好几个电话环节方可确定精准适配的件号。而传统的易损件经销商,由一个或几个老业务员坐帐汽配城,随口报出适配、价格,甚至不同品牌定位的报价,在汽配城内实时调货。速度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品牌类经销商要与之竞争,必须在“快”上下足功夫。要做到“快”,除了速查的工具要便于操作,与公司管理的许多细节息息相关。比如仓库的仓位管理。

第三,质保问题的差异

刹车片业务的特殊之处,还包括“换”。之所以有这个需求,与刹车片的安装故障率有关。与其他易损件品项比较,刹车片的异响、落灰、脚踏感等问题,因安装或使用不当的原因,故障率很大,如何妥善处理,及时更换,就成为很重要的工作。

我们以刹车片为例,说明了易损件经销的一些基本要求。当然,有些品项除了上述这些,还有特殊的要求,比如电瓶,对“养”还有特殊要求(库存的先进先出管理、定期的亏电检测与补电操作等),这就是我常说的,易损件经销的基本要求是“备、查、补、换、送”。

目前,市场有一个很大的诱惑:所谓“野蛮生长”。

许多的服务商,或因为资本方的压力,或出于快速发展的愿望,开始“野蛮生长”。

而恰巧在我们这个后市场,“广种”未必立即导致“薄收”。或者说,收割的速度,大于一路丢下的速度。因此,许多服务商放弃了“精耕细作”。

这样的思维很危险,尤其在如今新陈代谢如此之快的后市场。新的模式固然可以带来快速增长,但如马云所言: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然而风过后,一地都是摔死的猪。狂欢过后,往往一地鸡毛,共享单车市场的今天就是前车之鉴。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野蛮生长与精耕细作不能片面强调。企业如同一辆自行车,没有一定的速度,必然倒下。一个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有工匠精神,保持定力是必须的。

以上分析的是战术层面,从战略层面看,“转型”做平台,也需要“精耕细作”。

目前,市场上发展较快的平台,如新康众、三头六臂、快准车服、汽配猫等,除了依靠原有的“遗传基因”(比如三头六臂的刹车片、快准车服的电瓶)得以快速发展外,也都逐步从最初的信奉“流量为王”,到如今开始越来越重视基础服务(比如数据适配、中心仓建设等)。服务方面,也开始强调“效率、体验、价值”。

平台生存的几个要素:供应链整合、系统集成、数据库建设、运营与管理模式等,无一不需要我们沉下心来,踏实向前。

晋朝陆机说:谢朝华之以披,启夕秀于未振。意思是:早上开过的花就别再去盯着了,我们努力的追求的方向是傍晚含苞待放的鲜花。汽车后市场,期待着更多的创新,需要更多的匠人匠心的精耕细作。

个人简介

王仲华

■曾任上汽好途邦易损件营销顾问、在国内多家大型平台、制动片生产企业、经销商担任营销咨询顾问、高管;上海海事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制动系统营销资深专家,致力于以技术营销贯通易损件销售产业链。对汽车后市场产业链各层面有广泛深入的研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