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月子餐生化汤的材料,做法,饮法

“月内无作好,呷老就艰苦。”

产后的坐月子食补原则,就是以较热性的食品来达到补血、补奶、补虚的功效。在中国对食物、药物的传统分类中,非常强调食物的冷、热属性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人体就如同自然界,也有阴阳之气,其运行之道亦在乎阴阳的平衡和谐;阴代表水、月、寒,阳代表火、日、热。体内气血运行是否正常,与食物的摄取息息相关,而以冷热平衡为最重要原则。

生化汤材料:

当归(去心)8 钱、川芎6 钱、桃仁(去心)5 分、黑姜5 分、炙草(蜜甘草)5 分

生化汤做法:

1. 将米酒700 毫升连同上述药材,以慢火熬煮1 小时后,将约有200 毫升的药酒,倒出备用。

2. 以煮过的药材,再加入米酒350 毫升,以慢火熬煮半小时至约剩100 毫升的药酒。

3. 将1、2 混合在一起,装进保温瓶中,分3 次在1 天内喝完,喝的时候不要一口饮尽,而是应该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啜饮。

4. 另外也可在预产期前两个月,用700 毫升的米酒浸泡药材,然后在生产后以上述方法煎煮。

生化汤饮法:

1. 自然生产者须连续服用7 天的生化汤,也就是7 帖药材。

2. 剖腹产者要加倍服用两周,一共是14 帖。

3. 体力衰弱、恢复力差的产妇,则要连续服用3 周。“产妇只要喝下一滴水,膨胀的肚子就无法收缩,会影响一辈子的体形。”当年并没有人为我解说这些禁忌的原理,我只是乖乖听令于长辈,但我内心明白,这些传统中必然存在着人类祖宗的智慧。

功效 养血祛淤,温经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生化汤有增强子宫平滑肌收缩,抗血栓,抗贫血,抗炎及镇痛作用。

主治 产后血虚受寒,淤阻胞宫所致腹痛。临床表现为产后恶露(产后排出的带血分泌物)不能流出,小腹冷痛。

中医认为由于分娩时失血耗气,所以产后多血虚,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淤,容易致使恶露不能畅行,淤血凝滞,引起小腹冷痛。这种产后腹痛是因血虚、血淤夹寒引起的,在治疗上,用药的基本原则应是补虚、化淤、散寒,生化汤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设的。

补虚,化淤,散寒

生化汤中当归味甘、辛,性温,能补血活血,温经祛寒,化淤生新,正合病机,且在方中用量最大,为方中主药;川芎,辛温走串,不仅能活血化淤,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桃仁能活血化淤;炮姜辛温,能入血散寒,温经止痛,又兼有止血作用;炙甘草能益气健脾,又能协调药性;黄酒能温通血脉以助药力。诸药相配共成养血祛淤、温经止痛之剂,可补虚、化淤、散寒,从而达到化淤止痛的治疗目的。 补不留淤,活不伤血 妇人产后,体质多虚寒,出血与淤血多并存。对产后寒凝血淤腹痛之证,若单纯或过量应用温热、活血化淤之药,恐有耗气伤血之虑。所以本方虽重在温通化淤,但其药物配伍特点为“温中寓补,补中寓通,通中寓塞”。炮姜、甘草、当归同用,是温中寓补;当归、桃仁、川芎同用,是补中寓通;川芎、桃仁、炮姜同用是通中寓塞(止血)。生化汤兼顾了产后体质虚寒,出血与淤血并存的病理机制,补不留淤,活不伤血。 应用要点

生化汤加减常用于治疗产后疾病,如胎盘残留、人流及引产等阴道出血,子宫复旧

不良,产后尿潴留,产后缺乳;及妇科疾病,如宫外孕,输卵管梗阻不孕症,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等。但临床应用本方,必须以中医辨证施治为指导,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加减应用,绝不可以现代医学病名为依据选用生化汤。应用要点:小腹冷痛,恶露不行。

【注意事项】 血热挟淤者忌用。

本方是为产后血虚受寒淤阻胞宫而致小腹冷痛者而设,不可作为产后常规用药。 清代《医宗金鉴》书中亦记载有生化汤,由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姜炭组成,活血化淤力量较强,治疗产后因淤血而致腹痛,发热者。与傅山的生化汤治疗产后血虚受寒淤阻腹痛者不同,临床应用需加以区别。 提醒

妇女产后初期,下腹和腰部会出现轻微的疼痛,同时阴道会有一些血液、坏死组织及黏液等排出,称为“恶露”。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若“恶露”排出无异常,产妇没有必要服用生化汤。

若产后恶露不能排出或量少,或色紫暗夹有血块,或出现腹痛、发热等症,中医称为“恶露不下”。这时,应及时到医院查找原因,做针对性治疗。

如经检查没有其他器质性病变的产妇,经中医辨证属于血虚、血淤夹寒引起的产后腹痛,可用生化汤。生化汤药性偏温,应在医生指导下随证加减、对证施药。产妇不分寒热虚实,盲目服用生化汤的做法,不宜提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