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甜虽好,但不要成为负担

碳水化合物,即糖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机体的主要成分之一,和蛋白质、脂肪并称为人体三大营养物质。是生命活动运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今,心脑血管疾病已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健康第一大杀手。人们往往谈脂色变,重心都放在了限制胆固醇摄入,降血脂上。却对高糖食物放松警惕,殊不知,另一个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嫌犯却悄悄的潜伏在我们身边,它在带来味蕾诱惑的同时,也给健康蒙上了一层阴影。

制糖业的阴谋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披露了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员克里斯汀·卡恩斯发现的内部文件,揭露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制糖业“刻意操控”营养学研究,淡化糖制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的文章,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不管是学术文章还是膳食指南,都没有指出糖的危害。50 年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糖遭受病痛,仅在 2012 年度,美国就有 702308 例心血管及代谢疾病相关的死亡,其中已被证明有 10.8% 的冠心病死亡及 14.8% 的糖尿病死亡与含糖饮料相关。

不仅如此,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嗜糖之害,甚于吸烟,长期食用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明显缩短,并呼吁大家“戒糖”。但是,数据表明,中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高糖制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吃糖过多的危害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意识到!

甜蜜陷阱的背后

除了食物中本身存在的碳水化合物,在食品的加工和烹调过程中,人们还会额外加入糖来增加食物的口感,如:精制的白糖和食品、饮料加工中常用的糖浆等。美国俄勒冈研究院的神经科学家艾瑞克·斯蒂斯博士运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对大脑进行扫描发现,糖跟可卡因等毒品类似,能够令大脑的相同区域兴奋起来。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有的人仅仅是看到奶昔,大脑的“奖赏中心”就出现了类似吸服可卡因的兴奋反应。嗜糖如命的人会对糖产生耐受性,要吃越来越多的糖来获得快感,正是物质依赖的典型症状。原来,糖能够刺激大脑产生化学物质“多巴胺”,让人感觉良好。由此可见,嗜甜与吸毒有同样的生理反应,摄入过多的糖同样会使人上瘾,甜味在带来味觉体验的同时,更会一步步地吞噬着我们的健康。

一、这些糖类物质进入体内后,除了给机体提供正常的能量外,剩余的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然而经过提炼的糖在加工过程中流失了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促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效率降低,造成肥胖。

二、糖量摄入太多会产生饱腹感,影响对其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食品的摄入,长此以往,导致营养缺乏,发育障碍。

三、糖在体内的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经常吃糖会造成维生素缺乏、缺钙、缺钾等营养问题。营养学家认为,儿童吃甜食过多是造成骨折率上升的重要原因;爱吃甜食的孩子骨折率也相对较高。

四、研究发现,精制糖,特别是蔗糖含量高的膳食可能增加结肠癌、直肠癌的危险性,过多的糖类摄入也会使胰腺癌和乳腺癌的危险几率大大提升。

五、主食是最常见的糖类,这些食物经过消化后被用来满足人体需要,但是我们在摄入主食的同时,再食用糖果、巧克力、甜食等高糖食品,摄入的糖类超过人体需求,就会转为脂肪储存起来,造成血液脂肪含量升高,进而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香甜虽好,但不要成为负担

要把糖从生活中完全剔除,也是件头痛的事情。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控制,规范生活习惯。

一、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4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即不要超过每日摄入总碳水化合物的10%。

二、并不是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会被消化或转化成葡萄糖,膳食纤维就是一种,生活中我们就可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和全谷物食物,不仅血糖不会升高,还可以预防便秘,对人体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三、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含糖饮料泛指含量在5%以上的饮品。但是现在大多数饮料的含糖量都超过了8%,甚至达到了14%,而一瓶500ML的饮料就会含40g-70g的糖。长此以往,味觉是刺激了,健康却没了。

四、少吃甜味食物;尤其是老年人要特别留意,现今,中国老年人龋齿率达98% ,严重者可引发全身疾病。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很少吃糖,巧克力、奶茶。但是别忘了老年人饮食多为软质食物,食物中也存在着很多种类丰富的“糖”,比如:蛋糕、饼干等,而这些食物的共同特点是粘稠性强、含糖量高,容易滞留在牙齿表面,引发龋齿,所以老年人要特别留意防止各类糖份在口中的滞留。

版权声明:

1版权归作者戴稼禾所有;

2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

3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

4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人依法保留追究法律责任权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