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约式增持”袭A股:说好一起白头,你却偷偷焗油!(附股)

本文系“平安证券财富顾问中心”提供专题文章

“我在前路等你,你却背道而驰,我在身后看你,你却未能回头。

——谨以此“金句”献给增持“爽约”的上市公司们”

数据显示,截至6月25日,今年已有22家大股东、董监高终止增持计划,2018年全年仅有12家终止,数量同比激增。

增持频繁爽约,引发市场和监管关注。近期,交易所接连发问,剑指上市公司增持主体的具体筹资安排、是否存在误导投资者的情形等。

“爽约”增持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仅6月以来,就有中信国安、华鼎股份、南京新百、奥飞娱乐等多家公司增持计划失败。

终止理由五花八门,主要有:市场环境变化、融资渠道受限、股权质押率高、资金不足等原因。

【年内增持终止的上市公司】

以南京新百为例,公司近期公告称,因流动性紧张,主要资金被冻结等原因,控股股东三胞集团、实控人袁亚非未能筹集到增持资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终止增持计划。

此次增持计划,源于去年6月,当时,南京新百公告,控股股东三胞集团、实控人袁亚非,计划在6个月内增持不低于4亿元股份。之后,以流动性紧张、无法筹措资金为由,申请将增持延期,但时间到期后,再以同样借口,终止增持计划。

在2018年6月,南京新百估值已经高达43倍,远高于同行业,股价明显偏高,埋下调整隐患。其次,大股东三胞集团将所持股份全部质押,以当时市值计算,合计高达110亿元,按50%的质押率算,大股东借款在55亿左右。

去年6月22日,股价一字跌停,公司在第二天紧急抛出增持计划。从动机来看,更像是为稳定股价而采取的权宜之计,防止快速下跌影响融资规模,增大平仓风险。

藏在利好外表下的增持“套路”

最近几年,上市公司实控人、或管理层不断掀起增持浪潮。多数情况是由于看好公司前景,故而选择增持,但有不少公司,利用游戏规则,谋取自己利益。这种套路满满的增持方式,更容易使投资者不慎深陷困境。

平安证券资深投顾徐以刚根据增持方式,整理了几种常见增持套路,供广大投资者见招拆招:

兜底式增持:增持动机难测。对员工而言,就是看跌期权,具有激励效应。在此情况下,涨的多赚的多,反之,跌破约定价格,可以获得补偿,属于只赚不赔。不过,对投资者来说,就没这么幸运了,要想稳定获利还要看基本面。

被迫式增持:与兜底式增持本质上相类似,都是上市公司为了自保,为了稳定股价避免平仓风险而进行的。因此,如此增持行为,参考意义不大,投资者冒然跟风买入,存在较大风险。

忽悠式增持:最受市场唾弃的增持类型。在前几年,面对剧烈波动,很多良心公司带头出手增持,不过,也有不少公司只是做做样子,有的一股不买,甚至还在减持。

当然除了这些需要警惕的之外,不少良心上市公司的“抄底式增持”则是值得关注的潜在机会。抄底式的增持是指由于系统风险,及非理性杀跌,有时候优质公司跌出价值,而公司实控人等对公司的价值往往比较清楚,此时可以酌情考虑跟随。

坚决回避两类“不靠谱”增持

股东增持行为,虽然属于利好,但不意味着股价一定会涨。我们知道,像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以及宏观政策、风险偏好等,都会影响股价。因此,对两类增持,还需加强防范。

高估下的增持。永远不要忘记,用价值标尺衡量投资标的,一旦上市公司在价值高估是出现增持计划,投资者一定要仔细辨别,找出增持动机,避免掉入陷阱。比如上海莱士,自2015年7月增持达38亿元,超净利润3倍,如此疯狂增持,从股权质押中就能看出端倪。

象征性的增持。有些公司高管,面对自家股价持续下跌无动于衷,有的花几百元,勉强买上一手,这种迷你增持,倍受市场质疑。如此消极态度甚至起到负面作用。因此,看增持公告时,要看具体内容,入场切莫冲动。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数据来源】wind。

【免责申明】本资讯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资讯中的内容和意见仅做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因依赖本报告进行投资决策而导致的财产损失平安证券不承担法律责任。

# 热门活动 # 前往平安证券APP参与

△ 更快一手投资干货和活动 △ 可关注平安证券官方微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