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机构:收缩线下业务 迎场景科技之争

文/《新产经》苏沐晖

消费金融发展既是我国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需要,也是推动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消费信贷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伴随着居民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的消费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壮大,但在经历过前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市场一别跑马圈地的态势,逐渐开始回归理性和有序。

“断腕”线下业务

近期,诸多非持牌金融机构相继关闭或收缩线下业务。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在2018年年报发布会上宣布,截至2018年末,陆金所控股旗下的平安普惠的贷款余额为3700亿元,5年内实现贷款余额增加20倍。截至2018年9月,平安普惠已关闭线下门店834家,变为全线上经营。

而除了平安普惠外,维信金科、点融网、PPmoney、宜人贷等也未能幸免。据维信金科年报披露,2018年10月10日起,维信金科集团就出售线上至线下业务平台订立协议,并自该日起逐步停止实现线上至线下信贷产品。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点融网计划裁员2000人,并关闭90家实体店中的约60家。在运营战略及获客方面,宜人贷正在逐步消除线下推荐渠道,争取实现全线上获客经营。

与此同时,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等头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在改变线下模式。此前,中邮消费金融曾宣布将线下主要大额信贷业务“邮你贷”暂停4个月。另据上市公司陆家嘴年报中公布的数据,中银消费金融2018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59.27%,实现净利润达5.59亿元。对此,有分析认为,中银对线下渠道的过度依赖,成了这场剧变背后的直接推手。但中银只是不成熟的线下大额信贷市场中,一个受挫折的缩影。

事实上,直到今天,信贷行业内也没有出现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把线下中介渠道展业模式的风险与合规问题,处理得十分完美,更多的消金机构,都还在对线下大额信贷业务模式的改良和探索之中。

有业内人士表示,消费金融机构关闭线下门店或者调整线下业务主要包括政策风险、运营成本高、网贷备案延期、资金方产品期限偏好及“飞单”不断等五大原因。

事实上,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于套路贷、校园贷、超利贷等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今年4月,北京互联网金融协会在官网发布《关于助贷机构加强业务规范和风险防控的提示》,明确要求助贷机构若无担保资质,与持牌金融机构或者类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合作时,不应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随着监管层加强对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导致整个行业发展增速放缓,资金和获客成本日益提高,利润空间逐渐缩水。

麻袋研究院还指出,一些地区监管部门金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中央制定的监管政策理解不一致,并从维稳角度出发,不仅打击了违法从业机构,一些正规的机构也常常被“误伤”。特别在中西部地区,在线下展业的消费金融机构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着被取缔的风险。

消费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据了解,P2P线下借款人获客成本在1000-4000元之间,平均获客成本超过2000元。“由于参与机构众多,又有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机构加入竞争,以及互联网贷款越来越容易,导致线下获客越来越难,运营成本还在不断攀升。”麻袋研究院研究员王诗强分析称。

另外,在“三降”(降规模,降出借人数,降借款人数)政策下,再加之网贷备案多次延期,网贷平台生存空间日渐逼仄,须砍掉开销成本相对而言更大的业务,来降低运营成本。而线下门店租金、销售人员工资就成为首先要“优化”的对象。

但关闭线下门店也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线下业务。据了解,部分消费金融从业机构关闭线下门店,不再招聘新的客户经理,但是还在与外部机构和个人从业者合作,只是不再签订雇佣合同,而是合作协议。这样,客户经理或者从业机构就变成了为消费金融机构推荐客户的纯导流机构。每成功推荐一个借款客户,就会拿到一定比例的佣金,佣金比例一般是借款金额的0.5%-2%。在王诗强看来,这样的模式既解决了“飞单”问题,又解决了相关从业机构或个人的收入提成问题,借款人大额借款需求也可以更容易满足,实现了多方共赢。

场景、科技赋能

在经历资金成本上升、监管政策出台之后,支撑消费金融行业快速增长的红利不再,行业正渐趋理性,逐步回归到自身产品需求和业务能力驱动的时代。

凭借精准获客、针对性风控、良好的用户体验性等优势,场景正成为消费金融平台的必争之地。行业报告数据显示,就线上场景而言,被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覆盖的场景交易规模占到移动支付消费类交易规模的58.5%。

例如,国美金融聚焦家庭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消费需求,全力打通线上线下场景资源,旗下消费金融产品全面升级,上线了服务内容更为强大的国美易卡。升级后,国美易卡更加贴合零售场景,服务类型涵盖了在线商城分期、门店购物分期、信用卡还款等,有效提升金融场景覆盖能力,扩展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另外,不少消费金融机构都开始借助大数据风控、人脸识别、智能机器人、光学字符识别技术等金融科技手段来提升效率、优化成本。不可否认,金融科技提供了一种新的效率模式和效率途径,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改变了风险甄别的成本和效率问题,另一方面移动互联也改变了客户对金融的认识,使得银行获取客户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例如,招联自主搭建的“天网”风控系统,使用人脸识别、机器学习、大数据等人工智能领域先进技术,以消费金融场景为依托,构建了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各环节的风险管控能力,系统自动化审批率达99%以上。在极大地提升审批效率、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工审批的成本。

在风控上,国美金融借助新技术的进步,利用人脸识别、虹膜技术有效地解决身份认证的问题。数据方面,国美30余年零售所积累的广泛用户数据,超过1万家的供应商,不仅如此,国美金融还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接入独立数据源超过40家,1000多个维度。基于大数据技术,国美金融将不同数据源整合在一起,从征信评估、反欺诈识别到预警催收等环节,建立知识图谱,形成一套完整的风控体系;有效地分析复杂关系中存在的特定的潜在风险,降低欺诈风险。结合线上线下场景与数据优势,国美金融极大提升了风控效率。

总体来看,消费金融行业方兴未艾,未来或将成为一片新的蓝海。一方面,目前我国消费金融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消费金融在信贷结构中占比仅为20%左右,而美国消费(爱基,净值,资讯)信贷的占比超过六成,未来我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升级,耐用品和服务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将进一步助推消费金融市场的扩张。目前,我国消费金融产品主要集中在3C数码产品领域,未来将逐步向旅游、家装、教育等领域拓展。机构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20%的高速增长。

此外,从政策方面来看,去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培育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新消费领域的细化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我国消费金融快速扩容。

麻袋研究院建议,各家消费金融公司要不断加强自身合规风险管理,息费收取方面坚守合规底线,不与714高炮等违法违规平台合作,谨慎选择线下合作渠道商,谨防诈骗集团伪装成渠道商违规展业带来潜在声誉风险,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展业、加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