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走在前 勇担使命开新局 古城街道前疃村党建引领做大做强番茄产业

近日,记者在古城街道前疃村青年番茄创业园区看到,31岁的张蒙恩正与工人们一起采摘自家种植的黄罗曼西红柿。“这批西红柿采摘完后,还要进行包装,然后打上前疃村‘古硕’牌番茄的商标出口到俄罗斯,价格远高于普通番茄。”“新农人”张蒙恩说,她现在种植的5个蔬菜大棚一年产量在30万斤左右,销售收入非常可观。


古城街道是寿光种植番茄最早、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目前番茄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大棚9800多个,品种190多个,每年有26万吨番茄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古城街道以“投资商+运营商+种植户”和“党支部+合作社+种植户”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动番茄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全国最大的番茄生产经营集散地之一。前疃村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前疃村共有380户,党员41名,耕地2000亩,是一个典型的番茄种植专业村。2016年以来,村党支部整合原有的蔬菜市场,牵头领办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党建引领嵌入到育苗、种植、销售等全链条,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社互动、抱团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同时,为了让好的番茄进入高端市场,2019年,合作社注册了“古硕”商标。2022年,又注册了“吉星坡”商标,实现了精准化定位、差异化销售。

为了解决制约番茄产业发展的“瓶颈”,2016年前疃村党支部牵头进行土地流转,规划了一处占地100亩的农业园区,建设长150米、宽18米的10个新式大棚,动员年轻人回村种植。当年,10个新式大棚平均收入20万元,最高的一个达到27万元。

“为了解决返乡青年回村建棚创业资金不足的现实问题,村党支部牵头与寿光市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党建结对共建,实行整村授信,按照3.275%的最优利率发放惠农贷款。银行安排工作人员现场办公,申请后只需3天,就可以拿到贷款。”前疃村委相关负责人说,同时,村党支部还争取上级扶持政策,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并安装了智慧监控和消防设施。蔬菜大棚的升级换代,让种植新技术有了施展空间。水肥一体机、自动温控设备、水雾降温设备、稻壳改良土壤等种植新技术,不断应用到新建的大棚中。现在,一个新式大棚就是一个现代化的“蔬菜生产车间”。

在好政策的引导下,37岁的青年杨晓丽对种棚也产生了兴趣,她贷款建起了两个蔬菜大棚。现在提起当初的选择,杨晓丽坦言不后悔。“现在看来我当时的决定非常正确,它让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杨晓丽微笑着说,现在她花了40多万元在村里盖了一个农家小院,蔬菜大棚种植让她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据了解,前疃村党支部深入实施“新农人计划”,吸引有想法、有闯劲的年轻人回村创业,涌现出一大批80后、90后为主体的“棚二代”。“年轻人种棚,最大的短板是缺乏种植技术。合作社在农业园区内,以每8-10户地域相邻的种植户为一个网格,挑选经验丰富的种植能手担任网格长。”这位负责人说,通过“老师傅”现场指导,答疑解惑,手把手教,面对面带,帮助青年种植户提升种植管理水平,解决了种植中的技术难题。

看到同村的青年因为种植大棚获得了很好的收益,村里很快掀起了一场大棚升级的热潮,陆续建设了第二批、第三批……到2021年底,累计建设高标准种植园区近800亩。今年5月份,200亩的新大棚园区也已破土动工。“新农人”张健宁站在自己建设中的蔬菜大棚前,眼中充满着对于未来的憧憬。“之前做过很多考察,现在建设大棚可以贷款,水、电、道路等配套都很完善,种植有人教,销路不用自己管,到目前我已经建设了9个大棚。今后,我还想多建设几个,因为我很看好这方面的市场前景。”张健宁说。

据了解,合作社现有社员142户,年销售番茄500万斤,年交易额1.5亿元,村民年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和增值服务,带动集体增收30余万元。整个番茄青年创业园区,80后的青年创业者现在已达到54位。下步,前疃村将围绕做大做强番茄产业,规划建设占地1000亩的现代农业园区,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探索“番茄产业+乡村旅游”新模式,为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前疃样板”。本报记者尹桂建

寿光市融媒体中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