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一线调研 | 光明科学城探秘——产业链创新链相互缠绕螺旋上升

沿南光高速一路北上,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映入眼帘。一路走来,南谷、中城、北林的光明科学城风貌渐次展开。

6月21日,“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园区行大型采访活动首站踏访光明科学城。来自中央、省、市、区20多位全媒体记者,以及受邀的产业专家、人大代表,一同来到光明这片热土,深入园区,走访企业,考察平台,参观展厅,进实验室,近距离感受光明科学城的建设热度和创新动能。

光明科学城位于光明区东北部,总面积99平方公里。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立足全球视野,服务国家战略,依托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聚焦信息、生命和新材料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高质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新发展动能。到2035年,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进入全面收尾阶段。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杨少昆 摄

布局产业链:助力新能源材料企业实现翻番再造

采访团一行驱车造访光明科学城产业园区,第一站来到位于光明区公明办事处西田社区的贝特瑞高新技术工业园。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张晓峰介绍,作为扎根光明12年的深圳本土企业,贝特瑞是一家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负极材料专业化生产厂家。去年,贝特瑞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今年4月8日,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随着这一项目的建成投用,公司有望实现年产值翻番,再造一个贝特瑞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记者看到,与贝特瑞高新技术工业园一墙之隔,贝特瑞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张晓峰介绍,新项目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是光明区“拿地即开工”试点示范项目。

据悉,为了推动产业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投产,光明区专门制定相关措施,结合全区产业用地出让计划,建立项目用地库、问题清单、行动计划,全力推动产业用地出让由“三通一平”向“九通一平”转变,按照“拿地即开工”目标打造全链条服务的“光明模式”。

作为新能源材料行业翘楚,贝特瑞的高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化项目已列入深圳市“20+8”行动计划。光明区发改局副局长张冬冬介绍,“20+8”行动计划中,光明区承接“8+5”产业集群发展工作并谋划打造四大先进制造业园区。接下来,光明区将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的“三地”路径,以四大园区带动全区制造业发展,朝着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勇毅前行。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杨少昆 摄

据介绍,光明区近年来竞逐先进制造业赛道,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智能传感器、精密食品设备、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现代时尚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全市产业集群规划高度契合。其中,新材料集群已集聚290家规上企业。

数据显示,2021年光明区GDP1285.33亿元,其中支柱行业工业实现增加值815.05亿元,占GDP比重超过六成,制造业是其主体。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光明区GDP“半壁江山”,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完成701.42亿元,占比54.6%,超出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光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部署创新链: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抢下先手棋

告别企业园区,采访团进一步深入到光明科学城核心区域,来到位于公常路一侧的卓宏大厦,这里是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的驻地,国内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就肇始于此。

工程生物(合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交叉科学,被视为理解生命的新钥匙。张冬冬介绍称,光明科学城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沿途下蛋”,抢下先手棋,围绕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打造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同时,光明区还发布了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若干措施,建设8.8万平方米合成生物专业园区,加快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集群。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杨少昆 摄

根据今年的光明区《政府工作报告》,光明区将试点打造科研经济先行样板,瞄准合成生物领域,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三年计划,争创工程生物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合成生物创新联盟,制定发布行业标准、创新指数、蓝皮书和重点企业榜单,新建专业化园区2个,提供高标准产业空间10万平方米以上,全链条打造全球合成生物产业高地。

复制推广“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经验,光明区正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谋划和建设创新中心,研究制定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医药、科技金融等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具有光明科学城特色的产业集群。遴选授牌抗体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药转化基地等7个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项目,帮助更多初创企业跨过“死亡之谷”、飞跃“达尔文海”。

张冬冬透露,十四五期间,光明区将加快落实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规划建设环大科学装置产业带,迭代推广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加速科研经济产出。具体而言,将改造100万平方米专业化产业园,集聚超过100家合成生物优质企业,建设功能更为完备的创新综合体,发放近1亿元的金融补贴。同时,从光明科学城中试需求端全面梳理,在合成生物各细分领域找出供给端空白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强链补链,串珠成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加速集聚各类创新资源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左岸科技公园等地参观走访,以及与实验室负责人、光明区产业发展相关负责人、科学城创新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中,记者了解到,光明科学城强力推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框架初显。

左岸科技公园。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杨少昆 摄

在左岸科技公园的巨型电子沙盘前,借助声、光、电技术,记者得以一窥光明科学城全貌:北部的装置集聚区规划面积12.7平方公里,营造嵌山拥湖、绿荫环绕的“科学山林”,目前已有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算中心二期、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高校;中部的光明中心区规划面积8.1平方公里,由科学公园、光明小镇与垂直城市错落有致构成“乐活城区”,融合了科技、商务、政务、文化、社交等功能。一批立体城市项目及城市地标项目,已将其打造成多元融合的国际活力街区;南部的产业转化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主要塑造富有生态内涵和科技文化氛围的“共享智谷”。产业转化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培育和布局未来产业,打造宜居宜业宜人的产城融合示范样板区。

湾区东岸,科学之城峥嵘初显;鹏城北望,创新高地锋芒渐露。记者了解到,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列入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全面收尾阶段,总体进度完成约98%,预计今年底交付,明年投入使用。鹏城云脑Ⅲ作为光明科学城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抓紧推进,力争年底动工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材料基因组、精准医学影像设施等6个设施正加快论证并有序落地建设。深圳湾实验室4万平方米过渡场地已进驻近千名科研人员。中山大学深圳校区6000余名师生已经入驻,计划今年9月份全面交付;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明珠校区已投入使用,永久校区已于去年12月开建。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拼出来的精彩。采访结束,记者脑海里蓦然闪现出这样一幅景象:在156平方公里的光明大地上,光明科学城正蓄势、振翅,即将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23个重大创新载体

光明科学城近期集中布局建设23个重大创新载体,包括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个广东省实验室,2个研究型高校。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项)

●鹏城云脑网络智能大科学装置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

●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综合粒子设施

●材料基因组设施

●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

●合成生物研究设施

●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

●精准医学影像设施

前沿交叉研究平台(10项)

●国际科技信息中心

●国际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光明生命科学大数据中心

●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

●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光明分院

●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

●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

●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

●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

广东省实验室(2个)

●深圳湾实验室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

研究型高校(2所)

●中山大学·深圳

●深圳理工大学(筹)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王奋强 周宏博 刘芳 潘文婷/文 杨少昆/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