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人均GDP突破10万元居全省第一

 9月29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济源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人均GDP突破10万元居全省第一 济源奋力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

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 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一

发布会上,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介绍,十年来济源生产总值接连突破500亿、600亿、700亿大关,年均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达104515元、居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28.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9.1亿元、实现了翻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人均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济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坚持创新引领、跨越发展,在“十四五”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的基础上,“十五五”末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新济源的奋斗目标。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4%、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70.6元、居全省第二。

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坚持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济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和全国产量最大、品种最全的线棒材生产基地。有色产业加快向先进合金、高纯金属等中高端、关键环进军,白银产业正在从银锭向高端饰品、餐具、生活用品、新材料等领域延伸,实现由“论吨卖”到“按克卖”,着力打造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了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千亿级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米新材料形成了“小试+中试+初创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递进式发展新模式,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当前,济源正在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制氢储氢、碳捕集工程等未来产业,抢跑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卫星、3D制造、光电材料等新赛道,济源的碳捕集项目10月将投用,成为全省第一个碳捕集示范项目,争取打造全省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通过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快推动济源工业实现从原材料向新材料、原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套设备的“华丽转身”。

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同时,济源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成立了济源服务业开发区,组建了物流集团,培育壮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积极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济源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产城融合格局加快构建,正在向着建设豫西北创新高地、新材料工业强市、现代旅游强市的目标迈进。

融合城镇化率达68.17% 城乡一体化程度超80%

坚持全域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始终按照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的理念,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城镇化率达68.17%,城乡一体化程度超过80%,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1.99:1缩小到2021年的1.7:1。

持续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全面启动济源东区建设,积极推进无主管楼院改造和背街小巷提升工程,城市供水、供气、供暖、绿地、公园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年底前将完成31条超期服役道路的提升改造,近年来济源先后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82%、居全省第二,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国家首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20.19%;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持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全民参保登记,各项社会保障标准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开放外贸竞争力在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排名第八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动力得到新增强。济源积极在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持续探索、先行先试,承担的30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成果丰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圆满完成示范区机构改革,全面开展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推动镇(街道)放权赋能,着力以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全面推行,每千人市场主体拥有量达114.97户、居全省前列。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济源海关开关运行,“两仓”封关运营,保税物流中心申建成功获批,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86.3亿元、增长61.3%,总量、增量均居全省第二,外贸竞争力在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排名第八,落地全省首个外向型经济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

生态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减排比例居全省第一

坚持绿色发展,美丽济源展现新面貌。高标准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深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等专项执法行动,涉及黄河干流的环境问题全部清零,黄河小浪底北岸灌区、河口水库建成投用,清清黄河水终于流入了济源城。积极推进“双碳”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降至47微克/立方米、7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29天,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老百姓普遍感受到,济源的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生态资源优势逐步显现。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全线贯通,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联防联控期间,济源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减排比例达50.75%、居全省第一。

党建探索“连心”模式解决群众反映各类问题21338个

坚持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创新实施“党群连心工程”,探索“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组织做后盾、群众来评判”的“连心”模式,全市2139个基层党组织、4.8万名党员与22.4万群众户、3.4万工商户和企业班组结对认亲,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21338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755起,全市无访村(社区)、无访企事业单位达标率分别为92.4%、99.8%,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有困难找党员”党建服务品牌全面叫响。统筹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和清廉济源政治生态示范区建设,坚持惩治保廉、监督护廉、文化育廉,积极打造“清廉济源”数智监督平台,扎实推动“清廉单元”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现代化济源建设保驾护航。

上半年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稳居全省第二 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联系

发布会上,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庄建球在答记者问中介绍,近年来济源先后引进了富士康、伊利、双汇、中国煤科、中国兵装等大型企业项目。2021年,济源外贸进出口总额386.3亿元、增长61.3%,总量、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

积极对接国际贸易和投资通行规则,济源在装备制造、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领域,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积极打造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壮大外贸龙头企业主体。紧扣企业需求、政策动态和市场前沿,认真组织开展RCEP专题培训,帮助企业掌握最新贸易规则。豫光金铅、金利金铅、万洋冶炼、济源钢铁等企业连续多年入围“外贸500强企业”“外贸民营500强企业”,绿茵种苗、格林园艺等企业产品远销欧盟、东南亚等地区10多个国家。目前,济源已与“一带一路”沿线、欧盟等区域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外贸依存度达50%,备案登记外贸企业超过500家。

今年上半年,济源外贸进出口总值161.7亿元,稳居全省第2位。在疫情冲击叠加贸易争端的复杂形势下,济源对外开放依然跑出了“加速度”。

作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山水济源”有哪些好看好玩的好去处?

发布会上,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孔庆贺在答记者问中介绍,历史文化名城济源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太行王屋两山环抱、黄河济水双渎护佑,有8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独具特色的山水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风貌,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规划丨打造全区域、全时段、全景式、全产业的现代旅游发展新模式

牢固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高标准编制“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整合优质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全区域、全时段、全景式、全产业的现代旅游发展新模式。加快旅游景区提质升级,以王屋山5A级景区创建为主线,建设北部南太行生态观光旅游带;以“中原海”为主题,构建南部沿黄河小浪底休闲度假旅游带;把中心城区当做景区来高标准规划建设,提升济渎庙、奉仙观等历史文化景点和城市景观,推进济水源生态文化旅游综合开发,打造中心城区文旅产业发展核;积极推进休闲旅游乡村建设,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了“一核两带多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扶持丨支持“文旅+康养”产业加快发展

研究出台文旅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支持“文旅+康养”产业加快发展。依托济源作为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优势,建设了中国白银城,举办了白银文化节,推出了白银首饰、餐具等系列产品,实现了白银产品从“论吨卖”到“论克卖”。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建成投用,承办了“壮美太行”国际旅游徒步大会、中国山地马拉松赛等精品赛事。打造了小有洞天等系列品牌民宿,河南省民宿和精品酒店协会在济源挂牌成立,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的全省民宿大会在济源召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措施。组织重点景区参与全省旅游门票补贴活动,为全域文旅融合康养、休闲旅游乡村建设等近10个项目申请到专项债资金,对文旅产业保运营、渡难关提供了有力支持。

品牌丨系列特色节会活动叫响济源文旅发展品牌

紧紧围绕打造“愚公故里山水济源”品牌策略,多渠道、多形式发布济源文旅相关资讯,制作文旅宣传片,依托央视CCTV-1、CCTV新闻等频道播出,并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各大省会城市及旅游热点城市机场播放。积极开展洛济文旅融合、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同饮一河水济南济源一家亲”等旅游推介合作活动,“济源民宿畅享之旅线路”获国家文旅部推荐,极大地提升了济源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取“传统媒体+新兴媒体”模式进行线上+线下宣传推广,举办了一系列特色节会活动,繁荣了文化旅游市场,收到了良好效果。

服务丨开发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济源”

注重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旅游集散咨询导览服务体系,建设了城市旅游数据中心、智慧景区,开发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一部手机畅游济源”。正在筹建元宇宙旅游体验中心,济渎庙数字化保护及全息展示项目纳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2022年重点展示项目。开辟“VR景区专栏”,3D立体化呈现景区全貌,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业态。坚持以文兴旅,注重文化精品剧目创作,加工提升现代红色豫剧《河清渡》、《为了母亲河的微笑》等优秀红色文艺作品,高品质打造《愚公移山》大型音乐剧;《太行・王屋》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星光奖”,豫剧《山路弯弯》获全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成功承办了第十九届河南省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河南戏曲最高奖“红梅奖”大赛落户济源。加大特色文旅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对天坛砚等地方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全面提升,王屋山土炒馍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库,济源冬凌草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极大地提升了文旅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来源:大河网 申华 赵檬

责编:杜若森 审核:姜秋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