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报告③ | 欲强教师,先强教研,海淀教研范式值得借鉴

日期: 来源:中国教育学会收集编辑:罗滨


本文共4087字,阅读约需8分钟




罗滨,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2月11日至12日,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四次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百余位教育名家大咖聚首,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基础教育在行动”主题,分享研讨众多基础教育热点话题,既有形势、政策的高位引领,又有区域、学校的精准实践,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近期,我们将陆续推送专家精彩发言内容,与您分享。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我国将教师队伍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先后印发《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文件,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


基础教育教研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富有生命力的教师职后专业发展制度,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专业保障制度,在地区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专业作用。在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如何发挥教研制度优势,通过教研的力量强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高质量育人,至关重要。



提升育人质量
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有新要求


1.育人目标升级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这标志着育人目标升级。强化了学科和跨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强调通过整体性和结构化的“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教学”、发展性与激励性兼具的“新评价”,促进核心素养发展。这些都对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校内提质”对教师提出新要求


“双减”政策在根本上指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强调提高学校育人能力,使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校内提质”的核心是教学管理提质,主要包括课程提质、教学提质、作业提质、命题提质和队伍提质五个方面。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尤为关键,其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五个方面的质量高低,也给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新挑战。



(点击查看大图)


3.教师自身学习成长有了新要求


一是胜任工作的新需求。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本质、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变革,实现课后作业的减负增效,探索试题命制服务学业检测,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例如,教师要能够进行好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制定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设计引领性学习主题、挑战性学习任务和持续性学习评价,提供开放性学习环境,并进行反思性教学改进。这些要落实到每一天和每节课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是自我成长的需求。具体包括师德师风、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家庭教育和应用技术等方面。教师要顺应改革要求,不断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提升。教师首先是成人学习者,要以解决自身问题为导向,以育人实践导向。教研员要帮助教师进行研究型和体验式学习,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成长。


4.学生对“好课”的更多要求


“课改”的落实体现在“好课”,学生对好课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好课的背后是优秀的教师。例如,单元教学等难题需要解决,常态化的教研在相当一部分地区难以实现专业支撑。但由于优秀教师总量相对较少,学校教研质量也受学术带头人数量不足的限制。要实现让“好课”更多,就需要解决相关问题,引领教师成长。


5. 教师要主动顺应发展和变化


首先,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相比以往的技术带给我们的冲击更大;其次,陪伴学生成长的导师,也就是陪伴学生的不在是简单的德育管理,是导师、更是陪伴成长;再有“家校社”协同育人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乙类乙管”之后,社会全面恢复正常校园生活秩序,对教师的要求又不一样了。面对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围绕当前问题,需要更多的好老师、大先生。


综上,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新需求,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面临诸多新的挑战,亟需专业支持。这就要求教研机构要准确识变、主动求变和科学应变,进行供给侧结构性升级,凸显专业性、选择性和时代性,从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



教研转型升级
与教师共同破解课程改革难题


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教研机构要主动作为,超前思考、深入研究、落地实践,以教师学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整体提升,用高品质教研专业支撑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赋能高质量育人。要更新教研理念,把握教研转型的方向和标准,要调整教研职能和内设机构,为教研工作提供组织支持,要提升教研能力,提高教研队伍专业服务水平。


十年来,海淀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有这样8个字起到核心指引的作用,即“引领教师、教育创新”。海淀教研在某些领域是跟跑、并跑、领跑,在引领教师教育创新方面,我们的理解是在培养学生和老师上要走在前面,先行先试,创造有价值的经验。海淀教研始终坚持一条主线,即高品质教研服务海淀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教师教育。落实到工作就是成就教师,发展学生,本着这样的思考,所有工作都要做到超前一公里的思考和研究,做到最后一公里的应用与落实,确保落实到课堂和学生。


例如:十年来,探索出海淀区 “大教研”范式,构建了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的一体化教研支持系统。这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探索“全要素整合、全方位覆盖、多主体协同、多领域服务”的一体化教研支持系统。在教研中体现“理念-内容-机制-评估”全要素,凸显“跨学段纵向衔接、跨学科横向关联”的全方位教研覆盖,注重教研员、教师、教学干部和教研组长的多主体参与,围绕课程指导、教学研究、质量评价和资源建设提供多领域的专业服务。



(点击查看大图)


教研该如何转型升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理念转型,不断地超越自我,成就教师、发展学生。转型首先转的是理念,具体包括六方面:教师从学科教学能力到课程育人能力的转型,学生的双基获得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转型,从研究教师教的行为到研究学生学的行为的转型,从专家集中授课到众筹深度互动的转型,从统一教研活动到同时关注差异的转型,从基于经验分析到基于数据分析转型。秉持着“大教学”观和“大教研”观,海淀教研从补偿型增加到示范型,再到现在转向研究型。



(点击查看大图)


二是内容转型,教研活动课程化,问题导向、丰富可选。教研活动课程化构建了系统进阶、丰富可选择的“5+M+N”学科教研课程体系。所有课程遵循教师工作的逻辑,遵循学生学习的逻辑,这满足了不同教师多元化的需求。



(点击查看大图)


三是方式转型,深度地互动输出,教师众筹、技术赋能。例如“一体化联合教研”普通校教师集群成长,通过技术支撑、建好机制、让好课更多,综合运用协同编辑文档、问卷星、电子白板等智慧工具,实现线上分组学习、同屏书写、数据分析等功能。但联合教研最后应该落地在哪?答案是课堂,即基于一体化联研“双师课堂”。“双师课堂”不需要太复杂的设备,目前学校的设备即可,有“1+1”和“1+X”型的双师伙伴,破解教育教学难题,教师伙伴,边研、边教、边改进,逐渐把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的行为。 


四是机制转型,创新实践探索,打通教研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一是研训一体融合教研机制;二是“三级联动”深度教研机制;三是“双微驱动”学科教研基地机制;四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联合攻关机制。

 


(点击查看大图)



提升教研能力
为教师全面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一是队伍保障,结构化教研队伍,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队伍建设的标准是从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以高水平的教研队伍服务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队伍建设重在考量年龄、专业、能力、学历四个结构。首先,研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过程,什么样的教研员才是好教研员?基于这个问题,2012年,通过为优秀教研员画像形成1.0版,2018年,通过10余轮次研讨,迭代升级2.0版,最终研制出海淀区教研员专业素养的标准。其次,构建标准导向的“2+M+N”课程(“2”即全员研修课程连续12年、“M”即专题研修课程、“N”即私人订制课程),这是一个“全员+专题+私人定制”教研员研修课程体系。最后,基于研修文化形成教研员专业能力提升体系,我们的教研员应该具有责任与担当、拼搏与奉献、团队与研究、海纳百川、协同创新等精神。



(点击查看大图)


二是标准引领,精准地教学指导,工具支持。如何把能力建设落实到教师的教和提高教学质量?海淀进修通过“标准导向、工具赋能”教学提质系统,即坚持素养立意,围绕“备课-上课-作业-命题-考试-改进”课堂教学提质的全链条,建立相应环节评估标准,用标准引领方向,用标准规范行为,用标准提高质量。



(点击查看大图)


三是空间赋能,重构的教研空间,循证教研、推动转型。通过三个项目建成“以教师学习为中心”的智慧校园。创新应用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人文空间,建成集“精细化管理、智慧化决策、人性化服务”于一体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统一用户中心、统一应用中心和统一数据中心的智慧教育数据中心;完善海淀教研平台二期的功能模块,构建智慧型研修空间,有效探索精准化教师教育。构建基于循证教研的优化改进,优化海淀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成效的多元评价。



(点击查看大图)


四是责任担当,厚植大教研情怀,共同发展、援助合作。我们承担“国培计划”名师培养、“领航计划”、“1+2”协同提质等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合作交流,支持云南怒江州,四川凉山州,内蒙古科右前旗、敖汉旗,新疆和田,河北易县、赤城等17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开展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行动,探索出具有海淀特色的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实践路径和有效机制。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面向未来,要继深刻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要持续强有力地发挥教研对于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的专业支撑作用,顺应学生和教师成长需求、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做好“超前一公里”的研究思考和“最后一公里”的应用落实;秉持“以师生学习为中心”的教研理念,以教研员专业发展全方位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以高品质教研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根据罗滨在“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四次学术年会”上的发言整理)



相关链接

△ 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四次学术年会召开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二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四次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


论坛报告:
△ 学校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南京师大附中党委书记葛军为您解答
△ 张民选: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六大趋势

分微论坛精彩回顾:
△ 区域教育如何协调发展?这场分论坛进行了精彩探讨
△ 幼有善育,学前教育与时代同步,深圳教育这样做……
△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校怎么做,专家和名校长这样说
△ 落实课标,学为中心——教师教学的起点与归宿
△ 小学数学怎么教?创新意识如何培养?这场论坛为您解读
△ 谋划一片森林,让每棵树木自主生长——区域教育治理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 增值评价新探索,学生发展新思路
△ 革命文化教育如何实施到课堂中?关注这场论坛
△ 聚焦学校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这场论坛干货满满
△ 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 看“学科+”优秀教学成果,如何赋能学校内涵发展


分会场精彩回顾:

△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集中参会学习

△ 论坛分会场风采① |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集中参会学习
△ 论坛分会场风采② | 各地省市学会共聚这场盛会 积势蓄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论坛分会场风采③ | 各地省市学会共聚这场盛会 积势蓄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论坛分会场风采④ | 各地省市学会共聚这场盛会 积势蓄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 论坛分会场风采⑤ | 各地省市学会共聚这场盛会 积势蓄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国际资讯 | ChatGPT揭示AI的“进步”与“局限性”

  • OpenAI于2022年底发布的ChatGPT引起了人们对机器学习新增功能的重视,其可生成文本的性质也引起了媒体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过去两个月中,人们对其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多元态度,
  • 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路径初探

  • 宋玉旭,山东省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教师落实“双减”政策,其根本在于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由此,课堂的提质增效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我们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