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央视《经济半小时》| 刘元春: 中国经济复苏该如何精准发力?

日期: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收集编辑:上海财经大学

2022年,每一个中国人艰辛付出的劳动,有望让全年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随着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让人们对2023年的中国经济有了更多的期待、更多的预测、更多的憧憬,但中国经济会顺利如愿地开始新征程吗?

带着大家的心愿,《经济半小时》重磅推出《三问中国经济2023》系列报道,深入一线,采访数位中外顶级专家,冷静清晰地带你去了解2023年中国经济有哪些韧性、哪些潜力和哪些活力。

1月10日,《经济半小时》播出第一问:“中国经济复苏该如何发力?”。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宏观经济学家刘元春大胆预测的同时,也将带领大家看懂中国经济2023年复苏的关键。


三大核心力量支撑向好,2023,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回首2022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减,但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努力拼经济,全年经济总量预计超过120万亿元,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2022年12月7日,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再作优化调整,“新十条”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了“新窗口”。


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贸易动能转弱背景下,中国外贸前11个月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增长11.9%。挺过最困难时刻,2023年的中国经济将迎来怎样的图景?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


刘元春认为,2023年向上行情值得期待,但在经济发展的走势上将呈现一个前低、中高、后稳的状态。



对于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刘元春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随着我国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政策层面进一步发力经济发展,多家国际知名机构上调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值。瑞银集团认为中国经济2023年增速将达到4.9%,高盛集团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从4.5%上调至5.2%,摩根士丹利则认为中国经济2023年将增长5.4%。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2023年,经济要在全球疲软的大环境里面,逆势实现持续上游,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个对于中美之间大国博弈,对我们整个一种战略信心,战略契机的把握就显得更为关键。


记者:在您看来,2023年经济复苏背后支撑的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支撑点第一个就是疫情政策的优化,第二个很重要的,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依然很大,比如说我们的政府债务,加上地方和中央的债务率依然只有50%多一点,离警戒线60%还很远。同时我们的货币政策,我们的准备金率,我们的利率依然有下调的空间。更为主要的是我们的通货膨胀率是全世界大国经济中间最低的,我们可以进行扩张性的政策。第三点最为主要,就是我们在过去20年进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在新旧动能转换上的布局,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我们的高新技术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也超过了30%。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欧美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出口的重要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预计全年实现销量670万辆,同比增长90%。一方面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成为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增量”。


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较2012年分别提高30.7个和25.9个百分点。


2023年“扩大内需”升至新高度5.5%

左右的GDP增速能实现1200万人就业


2022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总体稳中有进,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均为历史同期新高。但进入四季度,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外需不足成为突出挑战,同时2021年底高基数影响逐步显现,外贸进出口进一步承压。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1月份,进出口总值5223.4亿美元,同比下降9.5%。不仅是外贸,根据国家统计局的11月经济数据显示,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出口等指标增速均出现回落。刘元春认为,在复苏这条路上,我们还存在一些变量,第一大变量是疫情,第二个很重要的变量是房地产,第三个很重要的变量是外部环境。


风高浪急,迎难向前。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怎么干?2022年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入分析、系统部署,为2023年经济工作定向领航。会议决定把着力扩大内需放在各项工作之首,并强调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导致我们的物价水平出现大幅度回落,这种价格急剧下降直接导致我们企业的利润出现加速性下降。当然与此相对应的我们会看到,我们的居民收入也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这几大因素一叠加,我们就会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所带来的恶性循环开始出现,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一定要在疫情政策上进一步优化,一定要在扩大内需上面出台新一轮的稳增长的政策。


记者:消费的反弹阻力有多大?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消费的反弹,我认为核心还是一个疫情冲击,但是一旦疫情好转。你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今年6月份,上海疫情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6月13号全面开放,直接导致6月份的消费数据达到了同比增长百分之六点几。第二个是房地产,我们要围绕着与住房消费相关联的一些核心要件来进行出台这个消费刺激政策,1998年福利房制度改革到现在,24年刚好是中国进行第二轮全面家庭装修的一年,我们只要在家庭装修启动消费政策,让我们大部分需要装修的人得到装修补贴,我们这块消费就起来了。另外一个就是在短期内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受到这几年疫情冲击较为严峻的一些群体的收入。


2022年12月以来,全国多个地区纷纷采取不同的形式发放消费券,助力城市“烟火气”回归。


刘元春认为,要想真正的改变民众预期,一定民众要有获得感,但是这里面一定要注意公平问题、持续的可实施路径问题和量的问题。美国在过去这两年里面对家庭的补贴达到了美国家庭收入的30%左右这样一个水平,但也尝到了这种大剂量补贴所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最后导致低收入群体收入下降更快。



记者:如何去理解加力提效?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加力首先一个就是在总量上,要更加积极,主要体现在第一个赤字率,赤字率要提升,2022年我们预算赤字率2.8%,我们现在呼吁要提升到3%以上。第二个就是专项债,2022年我们整体专项债是3.65万亿,2023年这一个规模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原来一个测算是计划达到3.8万亿,同时还有一个贴息。


在刘元春看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帮助消费复苏,促进经济增长,更长期的效果是对于就业的促进。2023,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再一次刷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记录。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社会政策的第一位。




来源 | 央视财经

编辑 | 烟文雪



相关阅读

  • 新疆开展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

  • 天山网讯(记者 任华报道)今年1月至6月,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服务我区疫情防控大局,助推我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和社
  • 安徽等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

  • 随着疫情管控措施的逐步放开,人民出行大幅增加,新冠疫情传播风险大幅增加,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防治推荐方案”,同时加大新
  • 楼宇调查|掌柜的,你家小店生意还好吗?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赵路 吴佳妮 孙金满 通讯员 胡金 王剑鸣 路,是城市的“血脉”。一座城市的活力,在路上最感知得到。2022年12月5日,杭州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一个多月以来
  • 九圣禾种业:为一粒好种子不懈努力

  •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毅  隆冬1月,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生产、科研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为今年的发展积蓄力量。1月10日,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 5%以上,浙江的目标为何这样定?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世琪 祝梅 郑亚丽/文 姚颖康 吕之遥 魏志阳/摄宁波舟山港北仑穿山港区 图源:新华社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展预期目标最受关注。5%以上。这是浙江今年给
  • 天山时评丨回家的路,要开心更要安心

  •   代 立  2023年春运已经拉开帷幕。连日来,“铁公机”开足马力做好保障,旅客人数不断攀升,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回家过年”的热闹气氛和融融暖意。  今年春运是我国疫情
  • 还有必要继续戴口罩吗?官方最新回应来了→

  • 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仍是防控重点实施“乙类乙管”措施后,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仍然是防控重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场所要加强健康监测和早期干预

热门文章

  • 建议中国私营经济退出的吴小平是什么人?

  • 今天,网上一篇题为《吴小平: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应逐渐离场》的文章引发热议。 吴小平其文 这篇文章挺短的,被大家广为引用的是开头一段—— “在中国伟大的改革开

最新文章

  • 贴上落门钱 过个幸福年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 赵希翔 通讯员 何子强“落门钱,落门钱,落在地上都是钱。”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在桓台县起凤镇辛泉村,落门钱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田国、傅静红夫妇
  • 淄川区:“暖才活动”吸引人才“乐业般阳”

  •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记者侯林 通讯员司书杰 徐煜东“在校时最大的感触就是淄川区对于人才招引的重视,对比各地引才政策、企业待遇及发展晋升空间后,我选择来淄川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