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门绝技建奇功 铁板浮雕刻人生

——“欣赏铁板浮雕 领略工匠精神座谈会”举办

 独门绝技建奇功 铁板浮雕刻人生——“欣赏铁板浮雕 领略工匠精神座谈会”举办

为了弘扬工匠精神,讲好工匠故事,普及铁板浮雕知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月29日,“欣赏铁板浮雕 领略工匠精神座谈会”在河北老手艺展览馆铁板浮雕博物馆圆满举办。

来自全省的40余位专家、学者、书画家、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同郭氏铁板浮雕创始人郭海龙父女,一起走进铁板浮雕大世界。

铁板浮雕是郭海龙通过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金属雕刻艺术和西方绘画、雕塑艺术的潜心研究及提炼融合,独创出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郭氏铁板浮雕是以手工锤锻的方法,以锤作笔、以铁作纸,直接在生冷的铁板上进行创作和造型的一种浮雕艺术。一张张普通的铁板通过锤锻、塑型、抛磨、烧色等技艺手段,运用黑白对比、虚实相兼的艺术手法,最终成为一件件具有朴实厚重的金属质感,兼具高雅瑰丽艺术效果的浮雕艺术品。铁板浮雕以奇特的工艺著称,每一幅都是不可复制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珍品,填补了金属雕塑艺术领域的空白,堪称“中华一绝”。2013年9月,铁板浮雕工艺被评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郭海龙被授予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河北大工匠”等称号。

在座谈会现场的铁板浮雕艺术作品欣赏中,郭海龙向大家一一展示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全部为纯手工制作,每一幅都倾尽了作者全部的心血和情感。它们造型原始,粗犷自然,栩栩如生,厚重感兼具震撼力,有着不拘于传统的独特风格,件件作品都是无法再造的孤品独件。那极具民族气息的老人、孩童,那活灵活现的仙鹤、鳄鱼、牦牛、毛驴等,既展现了饱经沧桑的藏族风情,又将一个个鲜活的动物雕刻得生动自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尤其是铁板浮雕作品《青海湖畔》,身穿藏袍的牧羊少女静静地坐在草地上,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她身后是连绵起伏的丘陵,眼前是低头吃草的羊群……那栩栩如生、完美和谐的画面,给人留下了许多遐想空间;他创作的《祈福》中,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双目紧闭,双手合十,宁静安详,营构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冲击力。这些艺术感染力极强的作品,不仅展现出郭海龙对人物肖像把握得恰到好处,也让我们洞察到其内心深处的生命活力和艺术家情怀。

而《丰收后的喜悦》和《秋韵》等作品,则洋溢着明快的氛围,如置身九月浓郁秋光中的田地,给人以充盈和希望。郭海龙用朴素的视觉效果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守望,体现了文化上的返璞归真。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只要功夫到,铁板也可做浮雕。铁板为纸写丹青,创作的画作真地道,神奇技艺有绝招,人赞佳作连说好”。现场,铁板浮雕工艺作品令与会专家们叹为观止。郭海龙、郭雪父女俩还引导大家现场制作铜板树叶,亲自体验铁板浮雕的艰辛创作与鬼斧神工的艺术魅力。

在接下来的座谈中,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非遗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孙云霞从非遗传承创新的角度,解读了郭海龙父女的创业创新之路;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创始人郭海龙分享了创新铁板浮雕的心路历程;郭海龙爱女郭雪和郭海龙爱徒刘久源分享了郭海龙的工匠精神和人格魅力。到场的专家、艺术家踊跃发言,纷纷点赞郭海龙的创新贡献。

大家认为:郭氏铁板浮雕与以往的非遗传承不同,它是在改革开放后独创的一门新工艺,是填补空白的独门绝技,更显难能可贵。郭海龙扎根于生活的沃土,用自己的铁笔讴歌时代,在生动画面的叙事中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在凝练的表达中蕴含着艺术理念的思考,在深沉的主题中承载着对生命的理解,他用心灵与激情创作展示着艺术的追求,使冰冷的铁板有了温度,使僵硬的金属有了灵性。他的每一件铁板浮雕作品,都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艺术价值。

任何不朽的艺术作品,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郭海龙作为一位从中国传统艺术土壤里走出来的艺术大师,为丰富中国手工艺术和雕刻绘画艺术、为更好地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更趟出了一条励志成才的新路,创新了非遗传承“民艺重生”的成功范式,彰显了燕赵人的太行风骨。(文/孙云霞 郭雪 图/ 马兰 彭秀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