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从心开始 名师教你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孩子暂别校园,这段时光,也成了孩子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最佳时机。亲子间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和平相处?
在厦门市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中,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厦门市专家型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双十中学老师王翠霞,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叶思思,分别以《和青春期孩子的有效沟通》和《沟通从心开始》为题,为父母支招。
厦门市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由厦门市妇女联合会、厦门市教育局、中共厦门市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主办,由厦门市爱恩心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

A 巧妙应对“刺猬效应”,和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

教养孩子需心智成熟  陪伴孩子则要重拾童真

放假了,青春期的孩子最不想听到爸爸妈妈说哪些话?“我感觉你没在努力”“快去复习,别天天不干正事”“考太差了,寒假要补起来”“马上中考,不要太轻敌”……这是双十中学王翠霞老师从学生中收集上来的答案。作为家长,你是否也刚说过这些孩子最不爱听的话?
王翠霞老师说,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作为中学生,他们是家里最忙的成员,请体谅和关心他们。在她看来,青春期孩子的问题是共性的,比如青春期男女交往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学习内驱力问题、手机游戏问题等等,遇到这些情况,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
首先,家长要摆脱“孩子一定要上名牌高中、名牌大学才幸福”的观点,要知道,成长远比成绩更重要。教养孩子时,父母需要心智成熟起来,而陪伴孩子时,则要重拾童真,还要学会放手,目送孩子的成长。
讲座中,王翠霞老师从学习黄金圈、扩大关心圈、营造和谐圈等多方面入手,为家长支招,并给出了居家亲子沟通的建议。
比如针对许多父母总是过度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问题,王翠霞老师认为,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好的学习方法比考100分更重要;好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沟通能力比获取高分更重要。因为一个好习惯是终身受益的,而一个高分只是短暂的——一个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获取这个问题的结论更加重要。
这是由将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决定的。未来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质疑、合作意识……


欣赏优点并接纳不足  对未来心怀宽容与希望

针对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刺猬效应”,王翠霞老师也提供了解决方法。
所谓“刺猬效应”,是指在寒冷的冬天,刺猬冻得瑟瑟发抖,两只刺猬就紧挨着对方取暖,可距离太近,身上的刺就会伤害到对方,但距离太远,又冷得受不了。王翠霞老师给家长的妙招,是“挂牌法”或小纸条留言。也就是将日常用语写在牌子上,在孩子需要独立空间时,将牌子挂在房间门口,代替语言交流,避免亲子间的正面冲突。或是提供一些空白的牌子给孩子,让孩子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挂到门上。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孩子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便于亲子沟通。

总之,好的亲子关系,应当是这样:和孩子站在一起,欣赏他的闪光点,接纳他的不足,允许他的脆弱,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对他的未来,永远心怀宽容与希望。“珍惜亲子时光,因为良好的亲子沟通会帮助家庭形成一个团体。”王翠霞老师说,如何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是需要学习的。把每一个艰难的时刻,都当成一个调整的成长的契机。努力去做,改变才有可能会发生。

B 有效避免“超限效应”,善用技巧用心沟通

亲子沟通情绪很重要   学习“等待”与“选择”

“积极的亲子沟通对儿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自尊水平、学业情绪与成绩、社会适应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反,不良的亲子沟通则会显著提高青少年问题行为,如攻击、网瘾、吸烟等行为。”在《沟通从心开始》的讲座中,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叶思思老师开篇就向家长们强调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亲子沟通,情绪很重要。两个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如果沟通情绪不对,那内容就会扭曲。也就是说,沟通若产生很多负面消极的情绪,比如委屈、愤怒、冷漠等等,便难以达成良好的信息沟通,甚至会产生更多误会,进而导致亲子关系上的冲突和疏远。叶思思老师建议,在负面情绪特别强烈的时候,学会温和坚定,学习“等待”和“选择”。
在神经解剖学家吉尔博尔特泰勒的书中,关于情绪有这样的表述:“情绪是触发器,90秒就可以全部流完”,如果90秒后还在生气,那是因为“我选择让这个愤怒的循环持续”。
 鉴于此,家长们可以尝试等待90秒,在此之前,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多一些好奇少一些评判,离开让你愤怒的空间冷静一会儿,做个深呼吸。然后做“选择”,可以选择新的处理方式,比如找个更合适的时机沟通,改变沟通的方式,换种沟通的语言,或是接纳暂时改变不了的。
叶思思老师提醒大家:我们自己是情绪的主人,我们有能力等待90秒,也有能力做出积极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

理性分析善用技巧  少些啰嗦多些陪伴
沟通,还需要理性分析。
叶思思老师将父母与孩子的相遇比作两座冰山的相遇。冰山露出水面的小小一角,就像孩子的行为,而水面之下的一整座冰山主体里,则藏着孩子的情绪、想法、期待、渴望、自我等等多重深层因素。
 比如你看到的行为,是孩子喜欢玩游戏,但这一行为的背后,是孩子想通过玩游戏获得成功的想法,是他们希望被同学认可的期待,是对成就感、友谊、自我价值的渴望。这就需要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不要轻易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理解孩子的深层需求。同时,努力成为学习型家长,因为亲子关系是我们最值得用心经营的。

关于亲子沟通,“超限效应”经常出现。
何为“超限效应”?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避免“超限效应”,叶思思老师建议家长善用技巧:少些啰嗦多些陪伴,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的工作,谈谈喜欢的书籍,和孩子讲讲故事,一起动一动,一起唱唱歌。同时,学会倾听。不急于给建议,不否定孩子的情绪,不匆忙回答问题。换个方法,提出开放问题,鼓励孩子表达和思考,比如经常问问孩子“听起来,你有点儿沮丧?”“你是怎么想的?”“还有更好的方法处理这个问题吗?”
在沟通过程中,建议爸爸妈妈们常用“我”开头,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和期待,让孩子了解你,比“我很生气也很难过,因为你打妈妈,不好好说话”“我希望你是个守信的孩子,你答应妈妈只玩半小时却玩1小时”等等。

总之,沟通,需要家长们温和坚定,需要理性分析,更需要善用技巧。

导报记者 梁静/文 资料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