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华淋巴瘤大会|淋巴瘤学界三件大事发生,求新谋变,为淋巴瘤规范诊疗齐添色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王丽娜 管颜青)7月8日,淋巴瘤学界有三件大事发生——2022中华淋巴瘤大会正式开幕、第一届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专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学(第二版)》发布。后两者在规范淋巴瘤诊治方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专家组、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罕见肿瘤专委会、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主办,四川省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的“2022年POST-ASCO会议信息交流会暨中华淋巴瘤大会暨罕见肿瘤大会”则是一次国内淋巴瘤领域重要的学术盛宴。值得一提的是,8~10日两天半的学术会议中淋巴瘤、实体肿瘤ASCO最新进展和罕见肿瘤三部分内容平分秋色。淋巴瘤部分还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回顾2021,展望2022。

开幕式

90岁高龄的我国著名淋巴瘤专家管忠震教授神采奕奕出席开幕式,他将此次会议形容为“这是一次超越朋友的聚会。”他表示,在这里国内淋巴瘤防治领域专家齐聚一堂,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习国内外最新进展、积累最好的经验造福全国淋巴瘤患者。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认为,这次会议汇总了各种淋巴瘤亚型全世界进展,对淋巴瘤诊治的进步意义重大。“系列会议的召开每年都非常受益。”我国著名淋巴瘤病理学家高子芬教授表示。

CSCO理事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指出,“第一届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专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新书发布和中华淋巴瘤大会召开,是淋巴瘤学界的三件大事。” 一直以来,会议组织者立足中国实践、追踪国际最新的进展,举办多学科交叉专题学术会议,推广淋巴瘤规范治疗理念。为广大肿瘤医学界医生搭建了品牌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认为,本次会议学术内容丰富,学术气氛浓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共同分享成果,为提高我国淋巴瘤研究水平,普及规范淋巴瘤标准化治疗所做出努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则表示,管忠震教授多次强调向国外同行学习,正是在向国外同行不断学习当中,经过国内同行团结奋斗,才一步一步推动了中国淋巴瘤诊治的进步。

大会主席、四川大学肿瘤医院林桐榆教授表示,7月7日,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专委会线下会议第一次成功举办,200余专家为我国淋巴瘤诊疗规范化献计献策。另一件大事是,经过200多位专家的共同努力,《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学(第二版)》正式出版。中国淋巴瘤水平需要不断推进、和世界接轨才能不断提升我国淋巴瘤诊治水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主持开幕式。

《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学(第二版)

正式出版

新版《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学(第二版)》发布,管忠震教授、林桐瑜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明智教授为新书揭幕。

学术报告·回顾2021展望2022

朱军教授: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不断探索突破R-CHOP“天花板”

朱军教授介绍,随着2000年利妥昔单抗成功在中国上市,此后的20年中,建立了R-CHOP方案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一线治疗的地位。此后20年,研究者不断挑战探索突破R-CHOP“天花板”,不断用增加化疗的强度/密度、移植、维持,但到目前为止,总体来说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成功的也还有待观察。

朱教授介绍了近年ASCO和EHA上值得关注的几个新药,这些药陆续会在中国上市。

1、靶向恶性B细胞上CD79b的ADC药物。Ⅲ期POLARIX研究在ASCO上公布了亚组分析结果,对比R-CHOP标准治疗组,Pola-R-CHP组患者CR率、OS没有显著改善,但两年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获益(70与76.7,HR:0.73)。亚组分析显示,亚洲人群获益情况和全球人群相当;与R-CHOP组相比,Pola-R-CHP组更能延长双表达(DEL)患者的PFS。目前,Pola-R-CHP方案已经写进2022年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作为DLBCL的一线治疗推荐。

2、静脉注射CP20和CD3双单抗,其半衰期延长使用更加方便。正在探索的研究是该药+CHOP,治疗总有效率96.3%,完全缓解率85.2%。

3、皮下注射CD20和CD3双单抗,该药物+R-CHOP方案治疗高危DLBCL患者,总缓解率(ORR)为63%,CR为39%。

4、CD19单抗单药治疗DLBCL效果不如CD20,但CD19单抗(Tafasitamab)+R-CHOP +来那度胺治疗DLBCL效果明显好于安慰剂对照组。该研究目前正在进行。

5、今年ASCO上,小分子药物奥布替尼+R-CHOP一线治疗MCD亚型DLBCL,一线和二线患者CR率分别为75.00% 和66.67%,且安全性可控。

6、来那度胺+奥妥珠单抗+CHOP,研究50例患者中,总有效率高,4年PFS和OS也较高,不良反应也基本可控,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循环肿瘤DNA能达到阴性的患者,长期疗效更好。

7、朱军教授等领衔的西达本胺联合R-CHOP治疗MYC/BCL2基因双表达的初治DLBCL患者的Ⅲ期双盲研究,已完成入组。

总之,淋巴瘤诊疗进入新时代,但我们依然要遵循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原则,加强多学科合作、关注新药的临床实验,让每一个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山东省立医院王欣教授担任本场报告主持人。

林桐榆教授:R/R DLBCL最新治疗进展

林桐榆教授介绍,R/R DLBCL分为六类:治疗不规范或强度不够复发;4周期治疗后部分缓解者;对标准或常规一线方案无效,原发耐药;治疗结束1年内复发,早期复发;治疗结束2年后复发,延迟复发;治疗结束5年后复发,远期复发(再发?)。无论何种情况,此时需要再次病理活检;活检最好取在PET-CT中高SUV的病灶;病理除常规免疫组化外,以下项目也是必做:CD19、CD20、CD22、CD30、CD38、CD79a、ALK、Ki67、BCL2、PD-L1;还建议予NGS检测,与初治组织比较,同时予外周血ctDNA检测。

对于R/R DLBCL再次诱导治疗时争取CR是初步治疗目的,2022NCCN指南现已将CAR-T疗法提到二线治疗可选择的方案之一,但目前CART在我国的真实世界研究是否和国外数据一致,仍需进一步观察。外科切除残留病灶、放疗局部治疗在R/R DLBCL治疗中也有帮助。诱导治疗如下图。

林教授表示,如何通过高危复发预测因素研究,多学科个体化治疗,降低复发难治率是首要因素。新的CD19、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CD22CD30 CD79a、CD79B、CD38抗体或ADC抗体有可能进一步提高部分表达该抗原R/RDLBCL的疗效。而新的小分子药物治疗R/R DLBCL有效,需要进一步探索联合治疗。探索抗体、小分子药物、化疗最佳结合和CAR-T的最佳时机,仍然在路上。

湖北省肿瘤医院吴辉菁教授担任本场报告主持人。

李建勇教授:CLL/SLL治疗进展

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结合血液肿瘤WHO第五版分型标准,介绍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最新的认识。单克隆B细胞淋巴细胞增多症(MBL)包括三种亚型:低计数MBL或单克隆B细胞扩增(单克隆CLL/SLL表型B细胞计数<0.5×109/L)、CLL/SLL型MBL(单克隆CLL/SLL表型B细胞计数≥0.5×109/L,总B细胞计数<5×109/L,无其他诊断CLL/SLL的特征)和非CLL/SLL型MBL。在CLL的诊断中,CD5、CD19、CD20、CD23以及表面或细胞质κ和λ轻链为基本标记物,CD10、CD43、CD79b、CD81、CD200和ROR1作为有助于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进行鉴别诊断的附加标记物。

治疗探索

维奈克拉+奥妥珠单抗治疗初治CLL患者CLL14研究的5年随访结果显示,维奈克拉用1年对于高危患者强度不足,所以国内不推荐使用该方式。化学免疫治疗如FCR方案治疗CLL在IGHV突变组可以看到50%以上患者可以达到10年以上总生存。iFCG方案一线治疗IGHV突变且不伴del(17p)突变CLL患者,长期随访显示,随着时间推移,患者缓解情况不断改善,98%患者达到BM uMRD最佳缓解状态。

总之,目前临床推荐BTKi单药、维奈克拉+奥妥珠单抗、化学免疫治疗(FCR、BR、Chl-G)。目前的研究热点聚焦在BTKi-FCR/G和BTKi-BCL2i±G(MRD驱动、固定周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茹教授担任本场报告主持人。

徐兵教授:新药时代,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总生存延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介绍,国际FLIPI24联盟的首份报告显示,接受一线免疫化疗的FL患者的十年EFS和OS分别约为94 %和70%。苯达莫司汀和/或CD 20维持治疗的使用。在2002-2018年有所增加,并且与EFS改善有关,但与OS无关。一项中国真实世界多中心研究显示,中国仅7%FL患者接受等待观察,而这一数据在西方国家为20%,5年PFS=61%,5年OS=89%。FL分子分型对其预后影响不大,而肿瘤微环境对预后影响较大。

FOLL12研究显示FL患者MRD的监测可以预测不良结局。骨髓可以更好的进行早期预测,但从诱导结束后,第12个月开始开始外周血可替代骨髓检测。

初治FL患者

近年ASCO的一项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皮下制剂诱导治疗后短期利妥昔单抗皮下维持治疗,可改善低肿瘤负荷FL的PFS(58.1%与41.2%),CR(59%与36.3%)。GALLIUM研究最终分析显示,奥妥珠单抗+化疗优于利妥昔单抗+化疗的长期获益,7年PFS分别为63.4%和55.7%,既往分析显示,奥妥珠单抗+化疗可降低POD24。

一线治疗应该根据高危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异常选择合适方案。

难治复发FL(R/R FL)患者

一项美国的研究显示,随着新药应用,可看到,≥3线复发难治FL患者的中位OS和PFS都显著增加。靶向治疗进展热点包括B细胞受体(BCR)、表观遗传学调控、微环境等。BTKi伊布替尼对于此类患者效果有限。今年的ROSEWOOD研究显示泽布替尼+奥妥珠单抗治疗R/R FL,ORR分别为68.3%和45.8%。提示,BTKi+新型CD20单抗是不错选择。

PI3K抑制剂对于FL治疗,有效率达50%以上,CR率不足,但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不利。PI3K抑制剂联合BTKi方案,探索效果比较好。

总之,免疫化疗方案改善了FL患者的预后,但仍无法治愈。POD24和转化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CD20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是FL的主要治疗方案,新药时代不同的药物组合及细胞治疗给F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顺娥教授担任本场报告主持人。

顾康生教授: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趋势如何?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顾康生教授介绍了套细胞淋巴瘤(MCL)的研究进展。MCL病例占所有淋巴瘤病例的3.07%,我国每年新发约2707例。尽管MCL的发病率较低,但由于其生物学特征存在惰性和侵袭性,在治疗上具有挑战。常规化疗缓解时间短,复发率高,临床未满足的治疗需求大。

目前,治疗方案的研究热点正从联合化疗方案演变为无化疗靶向治疗药物方案。由美国研究者发起的WINDOW-1研究开启了无化疗之窗。靶向药物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以及免疫治疗为MCL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选择,如: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R)和维奈克拉(IRV研究)、泽布替尼+维奈克拉+奥妥珠单抗和(BOVen)、维奈克拉+伊布替尼+泼尼松+奥妥珠单抗+来那度胺(ViPOP)等。

在治愈性方法出现前,维持治疗仍很重要。已有证据说明,利妥昔单抗可作为MCL的维持治疗。老年患者R-CHOP诱导治疗后R维持,以及年轻患者强化疗联合ASCT后R维持,均能获益。来那度胺单药或BTK抑制剂可能也是维持的选择,但需进一步验证。

对于复发难治患者,可按患者状态及复发次数选择治疗,考虑靶向单药或联合治疗以及新药。CAR-T治疗、非共价结合BTK抑制剂、双抗等多种治疗药物可以成为这类患者的后续治疗选择。

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教授担任本场报告主持人。

张会来教授:MALT淋巴瘤治疗方案有哪些新探索?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分享了MALT淋巴瘤研究进展。MALT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一个小众亚型。在治疗方案探索上,单药和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值得关注。例如硼替佐米、PI3K抑制剂、来那度胺、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以及一系列联合治疗方案,都是MALT淋巴瘤治疗上的重要选择。

例如,今年《Blood Advance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探索了BR方案(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在MALT淋巴瘤一线治疗上的应用,结果显示,一线BR的ORR为93.2%,CR率为81%,PR率为12.2%,效果令人欣慰。

再比如,对于复发难治性的MALT淋巴瘤,《Blood Advances》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发现,泽布替尼在边缘区淋巴瘤(MZL)的治疗上,ORR为80.0%,CR率为20.0%,提示可用于MALT淋巴瘤治疗。

此外,对于丙肝相关的MALT淋巴瘤患者,可以采取抗丙肝的治疗,患者治疗和安全效果较好。

湖南省肿瘤医院周辉教授担任本场报告主持人。

张智慧教授: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都有哪些新进展?

四川省肿瘤医院张智慧教授介绍了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研究进展。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常发生在结外或表现为急性白血病形式,恶性程度较高,诊断金标准为FISH检测,5-15%DLBCL具有MYC重排,Ki67的高表达被认为是其特征。HGBL主要的不良预后包括LDH升高,骨髓及中枢受累,高IPI评分,克隆造血和AID高表达。

NCCN/CSCO指南建议在HGBL治疗上采用DA-EPOCH-R(剂量调整的依托泊苷、泼尼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阿霉素联合利妥昔单抗)、R-HyperCVAD(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R-CODOX-M/R-IVAC(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甲氨喋呤、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和阿糖胞苷)等强化疗方案。在巩固治疗上,可选择大剂量的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CAR-T治疗、双抗、ADC药物的诞生为HGBL患者带来生存希望。与此同时,小分子与化疗的联合治疗也在积极开展,对于体弱患者也是新的治疗选择。

广东省人民医院杜欣教授担任本场报告主持人。

苏丽萍教授:新药时代自体移植可以省略么?

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介绍了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一线治疗仍以PET指导下的细胞毒性药物联合为标准方案。也有研究显示,BV和PD1抑制剂在cHL治疗中呈现了较好的安全性及PFS的有效性,但仍需大样本临床试验确定其安全性、成本效益和长期疗效获益。在二线治疗上,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包括PD1抑制剂联合化疗、BV联合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尽管新药带来了显著获益,但细胞毒性药物目前仍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联合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选择。

同时,苏丽萍教授探讨了新药时代自体移植是否可以省略的问题。她认为,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主要原因在于新药单药治疗仅少数患者疗效长期维持,仍需观察长期获益。目前,已有相关的研究正在开展,如一项针对不适合或拒绝自体移植的患者的BV与nivo联合试验正在进行,将有助于评估该方法在没有自体移植的情况下的持久性。

包头市肿瘤医院王亚兰教授担任本场主持。

蔡清清教授:中国淋巴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有哪些重点?

本次会议发布了《中国淋巴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清清教授表示,我国淋巴瘤的发病率增长较快,目前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8位。虽然近年来我国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分型、 分期和治疗方法等有了较大进展,但不同地区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推动淋巴瘤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由四川省肿瘤医院牵头,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起草并制定了该质量控制指标。

其中,重点内容包含14个部分,分别为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AnnArbor分期(Lugano修订版)评估率、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CA分期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病理学诊断率、T细胞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病理学诊断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国际预后指数评估率、T细胞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预后因素评估率、滤泡性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速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LIPI评分率、滤泡性淋巴瘤进展期患者首次治疗前评估治疗指征率、淋巴瘤患者首次抗肿瘤治疗采用推荐的一线方案的比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首次诱导治疗后进行维持治疗率、早期NK/T细胞淋巴瘤患者放疗比例、淋巴瘤患者首次抗肿瘤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的比例、淋巴瘤患者首次抗肿瘤治疗后不良反应评价的比例、淋巴瘤患者治疗随访率。

江西省肿瘤医院双跃荣教授担任本场报告主持人。

7月8~10日,两天半的会议,干货满满,与会专家满载而归。相信随着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专委会的成立及《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学(第二版)》发布,以及更多这样高质量学术会议的举办,我国淋巴瘤领域的学者定能凝聚共识、紧跟前沿、将淋巴瘤规范诊疗内化于行动,创造出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创新,为患者带来生机,为健康中国行动贡献更大力量。

本文经四川省肿瘤医院李仁琴教授审阅

排版/编辑:王丽娜

审核:秦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