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能热死人!近期有医院收治多例热射病,出现这三个症状速送医→

上海今日最高温40.6℃有两项百年纪录诞生

这样的天气不少医院接诊了一些热射病患者

“一名75岁的男性患者于7月6日下午被送到急诊,他在小区散步时突然昏倒,入院时体温42.1℃,已经昏迷。”仁济医院急诊科医师王世伟回忆,就在前不久,急诊室内接到了一例热射病患者。

当天下午3时,患者李老伯在小区内晕倒,当时室外温度已接近40℃,灼热逼人。老人昏倒后,被邻居发现并拨打120,紧急送往仁济医院急诊救治。经急诊医生检查,李老伯入院时体温达到42.1℃,伴有心肌损伤、肌肉损伤,并出现了低血容量休克。

“患者体温非常高,体内所有的脏器同样处于高温状态。”王世伟表示,当时患者情况非常危险,对于热射病患者来说,未及时治疗,其病死率可达80%。作为接诊医生,王世伟迅速采用了物理降温措施,脱去患者身上衣物后,用冰毯、冰袋、酒精擦拭他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身体多个部位,为李老伯快速降温,同时进行液体复苏救治,为患者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体温41℃,39℃,38.5℃……经过急诊救治,李老伯总算脱离危险,体温维持在低风险区域。“对于这类昏迷的中暑患者,我们要求在2个小时内,把他的体温控制在38.5℃以下。”王世伟说,李老伯已于次日恢复意识,并于第三天出院。

松江区中心医院急诊抢救室内送来一名55岁昏迷不醒的人,体温41.9℃,抽搐、呼吸急促、心率每分钟147次。据120转运医生介绍,该患者因在工厂高温环境工作,导致热射病发作。

松江区中心医院传出消息:7月10日以来,该院急诊已接诊10余名中暑患者,有在田里干活的,有独居老人不舍得开空调的,也有在工地干活的。7月13日,单日接诊了5名热射病患者。今天上午不到8点就有1名93岁的老伯中暑倒在路边,被好心人送至医院,下午又接二连三送来多名热射病患者,5点后又接诊3例。急诊室护士长顾瑞莲介绍:这些天持续高温,中暑患者较往年明显增多,日均收治4-5名热射病患者,抢救室准备的冰袋、冰帽、冰毯,以及抢救药物的储备量也是平时的三倍。

医护团队接诊55岁患者后,迅速开展抢救,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吸氧,冰袋、冰帽、冰毯、冰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注射大剂量镇静药物。在抢救过程中患者有呕吐发生,为防止窒息,抢救医生为其进行气管插管。经过积极有效地急救,一个半小时后,患者体温降至38.4℃,生命体征趋于平稳,CT检查后送至重症监护室继续观察。

松江中心医院急诊危重病科主任医师王学敏提醒:高温季节,首先应避免长时间户外以及室内高温作业,如果出现不适,应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及早采取物理降温降低体温,及时补充水分,但忌大量饮水或食用冰冷食品。家中老人不要不舍得开空调和电扇,适宜的温度和环境湿度有利于避免老人中暑。如果发现周边有人高热、无汗、无意识,请立即送医。

不少市民以为热射病就是中暑,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嘉会国际医院全科医生翟霄燕为市民列出两者区别:

● 轻度中暑:又称先兆中暑,表现为: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

● 重度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皮肤干燥(早期可以湿润),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周围循环衰竭或休克。此外,劳力性者更易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所谓“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这一凶险急症主要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汗液不能及时排出,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等症状,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症状。

专家列出热射病3个突出特征:①高温(体温超过40°)②没有汗液排出③意识模糊、惊厥,甚至无反应。高危人群包括户外长时间作业的环卫工人、建筑工人;长时间呆在封闭房间、汽车里的人;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年老体弱者、儿童和孕妇等。

预防热射病,专家提醒夏日居家生活要多留心,高温天气下需尽量避免在11-16时外出,如必须外出则要做好防暑防晒的准备。保证充足睡眠。帮助自己适应环境。

如发现热射病症状的患者,需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然后让其平躺、物理降温、补充水分(盐水最佳)等,同时及时拨打120急救,急救途中救治不能停歇,注意防止抽搐产生的额外伤害。

作者:顾泳 黄杨子 黄兴

微信编辑:纳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