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丨青年茶农周正祥:“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实在是不好意思啊,这会儿外面放晴了,我们得接着干活儿了。”

采访周正祥,是趁着一个下雨的空当完成的。2022年6月29日下午4点多,一阵雨飘过后,周正祥匆匆挂掉电话,连忙回到茶园里,与工人们继续忙碌起来。

他们要趁着雨水多的时候,疏松土壤,给茶叶施肥,这样既能借雨水使肥料效用最大化,也能避免草害盛行。这段时间,周正祥每天早上6点多就到茶园,一忙就是一整天,“干农活儿就是这样,到节点了,就是得抢时间”。

周正祥在茶园做直播 受访者供图

这位36岁的青年茶农,回乡创业已有14年,曾获评“2022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诸多荣誉。作为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其鹏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建起100亩商城高山茶示范基地,引进5200余万株国家级茶叶良种提供给茶农试种,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的2000户茶农转化为产业工人,帮他们实现增收致富。

但其实,就身份而言,比起“创业者”,他更看重 “手艺人”;比起“周老板”,他更愿意别人喊自己“周老师”。

从抗拒到“上瘾”,“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在大别山北麓的金刚台峡谷,有大片的高山茶园。童年时,周正祥就听着茶歌,跟着父辈们在茶山中穿行忙碌。2008年,大学毕业的周正祥又回到这里,开启了他作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的茶农生涯。

可万事开头难。周正祥一开始也是有点抗拒的。手工制茶技艺的欠缺,日复一日苦练的艰辛,茶厂经营的重担,都让他心生怀疑“回乡到底值不值得”。

“手工制茶时,需要双手不停炒制原料,锅很烫,可越烫越怕,越害怕就越烫手,只有克服了身体反应,才算是入门。”回忆起学习手工制茶的日子,周正祥说,“那会儿站着都想睡觉,走路就像踩着棉花,晕晕乎乎的。”

父亲周其鹏曾被评为“中国制茶大师”“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在制茶技艺方面已达炉火纯青。在父亲手把手指导下,周正祥的技艺不断提高,也越来越清楚,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是没有年轻人的参与,以后就很难传承下去了。

这种信念,让他在参加一次国赛后更加坚定。那是在第五届全国茶叶职业技能竞赛茶叶加工(绿茶)竞赛总决赛中,2.5公斤的原料,周正祥分了10锅连续做了10多小时才完成。交样以后,他整晚都睡不着,双手隐隐作痛,如火灼针刺,又像是有蚂蚁在骨头缝里爬。

这让他想到,父辈们一天手工做茶超过10公斤原料,连续作业20小时,一干就是几十年,手工制茶技艺传下来实属不易。这也让他更加读懂了“担当”“责任”的含义:“手艺人”也是“守艺人”,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得铆足劲儿,干得更好。

青年人骨子里不服输的傲气被激发出来,让周正祥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成为高级农艺师、国家级制茶技师、“最受欢迎的特聘农技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如今也是商城县家喻户晓的青年茶人。

尽管现在普遍采用机器炒茶,但周正祥坚信“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是科技无法取代的”。“现在是非常享受制茶这件事儿,甚至有点上瘾的感觉,每天必须做几锅茶,不然就感觉少点什么。”周正祥说。

在周正祥的推动下,其鹏茶叶专业合作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数十年如一日开展传承活动,每年受益茶农近1.2万人。

创新发展茶产业,扎根农村尽力向上

手艺要传承,思路要创新。茶产业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技艺,更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周正祥深知这一点,他编制推广《商城高山茶种植规程》,在产品技术和营销推广上做出很多创新。

为了改变当地茶产业“低能、低产、低效、低科技含量”的现状,他去湖南、安徽、福建等地,引进5200万株国家级茶叶良种,提供给周边茶农试种。在制作工艺上,他把信阳毛尖传统工艺生锅熟锅拆分为12道工序,引进小型杀青机、理条机,将绿茶生产线升级到第六代,生产效率提升24倍,实现了商城高山茶标准化、现代化生产。

在营销推广上,周正祥经常利用新媒体,线上线下同步结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今年春茶季,本应是销售黄金期,但因疫情遇冷。周正祥就带着茶农一起跟带货主播合作,线上推广茶叶,日常还发挥摄影爱好,拍摄高山茶园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展示茶叶生长过程和茶园风光,让更多人了解商城高山茶。

在发展模式上,周正祥采用土地流转、“公司+基地+农户”、“五统一”管理模式,让茶农尤其是家庭困难农户明显增收;在茶叶种植培管、鲜叶采摘、毛茶初制加工、茶叶包装等环节中,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三次就业、三次收益”。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经发展为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科研和销售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企,茶园面积已经发展到8000余亩,还通过茶旅融合,带动合作社附近开办30余户农家乐,实现增收。

今年,为响应“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部署,周正祥积极推动合作社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资格,可为茶农颁发茶叶加工、园艺工、品茶员、茶艺师、农技员等工种的等级证书。 “目前备案的已有4000多人,下半年将会集中开展专业培训,在推广技艺的同时,也帮助茶农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周正祥说。

回乡奋斗十余年,周正祥明显感觉到,通过茶产业带动,村里更有生气了,村民底气更足了。谈及未来,周正祥信心满满:“通过这十几年的摸索实践,我相信茶产业一定是富民产业、朝阳产业,我要扎根农村,认真做茶,尽力向上、向未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