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健中医】医眼看《水浒》:方剂的“君臣佐使”

《水浒传》是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我们可以欣赏其中记述的历史故事,也能够从中管窥北宋时期我国医学发展之一斑,同时还能在不经意处收获很多传统医学的知识和典故。

书中第九十一回“张顺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润州城”中,“解宝身边取出不按君臣的药头,放在酒壶里”,迷晕了陈将士父子,为梁山众人打下润州城奠定了基础。

这里“不按君臣的药头”指的是违反药理的药,即毒药。

中药的配伍有君、臣、佐、使的原则,正是由于这种配伍原则的存在,使方剂中一些药物的药效被放大,一些药物的毒性被中和,使方剂的药效不简单等同于各种药物疗效的相加,使整首方剂能够做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臣佐使原本指的是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他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将这个体系使用到中药配伍当中来也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含义,第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第二是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到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含义,第一是佐助药,即配合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第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药、臣药的毒性,或能够制约君药、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第三是反佐药,当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到相同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含义,第一是引经药,即能够引领方中诸药到达特定部位的药物,比如桔梗是治疗咽喉疾病的引经药;第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比如甘草。

事实上,一个方剂中除了君药是必不可少的存在外,并非每个方剂里面都必须要有臣药、佐药和使药,而且臣药、佐药和使药的味数也并不固定,都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治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药物的功能来决定。

正因为有着君、臣、佐、使的配伍,所以中医方剂的药效并不是简单的1+1=2,药效会在配伍中被放大,毒性会在配伍中被减小,任何以单味药物的成分毒性来佐证该药有毒、不能使用的说法,都是不懂中医理论、不懂中药配伍的外行话,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作者:书小言    责任编辑:杨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