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贸易推动近代武汉率先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李建华 刘远航)中俄万里茶道的起点,以“东方茶港”闻名于世的武汉,在长江流域茶文化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2019年,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汉口俄商近代建筑群、大智门火车站、江汉关大楼入列其中。

7月19日上午,“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探访团来到江汉关大楼、汉口俄商近代建筑群之一的巴公房子、大智门火车站,感触“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的历史脉动。

探访团成员有老中青三代,一起走进江汉关博物馆。长江网记者王海 摄

“武汉的茶叶贸易是长江流域茶文化的华彩名章,充分显示了长江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对于武汉商业文明的升华、城市形态的进化,乃至对武汉的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都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对今后发展的启示意义重大,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传承。”7月20日,探访团专家、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说。

汉口出口的茶叶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60%,时间长达60年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汉口就成为了内地最大的茶叶贸易口岸,据江汉关的海关报告记载,经由汉口港出口的茶叶,占到全国茶叶出口量的60%,时间长达60年之久,全盛时期甚至高达80%。”

小学生被墙上的展览吸引。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王海 摄

探访团首站来到江汉关大楼,参观完以武汉近现代化进程为主题的江汉关博物馆后,团员们聚集在“茶叶贸易的繁盛”展区,倾听随团专家涂文学讲解武汉在万里茶道中的地位,以及解答江汉关大楼为什么成为万里茶道申遗点。

汉口海关最早设于汉口开埠后的1862年,名“江汉关”,现存江汉关大楼扼三镇两江航道之咽喉,建成于1924年。大楼传来悠扬的钟声,仿佛引着探访团穿越到20世纪20年代,看到茶叶商在这里称重、缴纳税银,报关、出关......

涂文学介绍,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的名茶大多产自长江流域,盛产名茶的湖北是中国最早种植茶叶的区域之一。西方人视茶叶为“黄金”,国外市场需求巨大,“万里茶道”因此兴起,也就是17世纪至20世纪初期,从中国湖北到中俄边境,又从莫斯科、圣彼得堡到欧洲其他城市,长达14000公里的茶叶贸易路线,形成了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

“武汉在近代茶叶贸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万里茶道中的地位首屈一指,是19世纪中俄万里茶道的起点。武汉茶叶贸易起步早,我国湖北、湖南地区以及东南、西南地区的茶叶都在汉口汇集中转。在很长一段时间,茶叶贸易是汉口经济的主要支撑,税收的主要来源。1861年汉口开埠之后,汉口更是快速由转运港口向茶叶制储贸易重镇延伸,获得了‘东方茶港’的美誉。”涂文学讲解道。

江汉关大楼。视觉中国

振兴茶叶贸易,是张之洞“湖北新政”的重要内容

听了涂文学教授讲述武汉茶叶贸易的繁华往事,探访团成员、从事文化工作的谷音连忙请教:除了汉口在明清时期成为商业重镇以及“九省通衢”的交通便利,还有什么因素促成了老汉口茶叶贸易的长期繁荣?

涂文学回答说,张之洞重视发展茶叶贸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889年,张之洞上任湖广总督后,敏锐注意到,由于小农经济不能进行规模化生产等原因,汉口的茶叶贸易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张之洞推行“湖北新政”,振兴茶叶贸易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张之洞从改进茶叶生产方式、提高茶叶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着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汉口茶叶贸易。”涂文学详细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所得——新政鼓励郧阳、恩施、襄阳等地的农民种茶,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改进种植方式,鼓励茶商集资合股,实现规模化生产;倡导机器制茶,提高制茶效益和品质,鼓励茶商邀请外国人提供技术指导;还有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对合规茶商给予减税免税,对不诚信商家进行处罚;将茶叶贸易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

探访团成员仔细观赏展览。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王海 摄

武汉不产茶,茶叶贸易却繁盛,是武汉商业文明的典型体现

去往巴公房子的大巴车上,探访团成员意犹未尽,仍在互动交流。有探访成员向涂文学教授询问: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武汉本身并不产茶,但茶叶贸易却搞得红红火火,这对武汉到底意味着什么?怎么来解读?

涂文学认为,这是武汉商业文明升华的典型体现。武汉从事的是居间贸易,几乎大半个中国的茶叶在此中转。作为码头城市,武汉的包容性、流动性很强,市场意识、规则意识比较先进,经济理性其实是比较鲜明的。茶叶行会组织健全,规则严密、具体,武汉茶叶贸易的兴盛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一个,这也是武汉从区域贸易中心成长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一环的典型体现,推动近代武汉进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大循环,成为外部循环型国际贸易港口城市。而在此前,经济是内向的,仅仅是联结中西部广大市场,属于内部循环型的国内商业中心。进入国际大市场,必须适应国际市场的口味和需求,不然就会丧失市场。”

“茶叶贸易的兴盛还促动了城市形态的进化。在近代,武汉成为一个典型的以商业贸易成长起来的市民城市,拥有行会、会馆,又随着学习效仿汉口租界建立现代城市市政体系,以及商会、工会等经济与社会自治组织,形成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逐渐向现代都会迈进。”涂文学补充道。

使用机器制茶,可以说是武汉近代工业的起点

在俄国茶商巴诺夫兄弟于1910年建成的“巴公房子”现场,工人们正在紧张进行保护修缮的收尾。团员们戴上安全帽,走进这座三角体造型,形似帆的老房子,一睹它重新“活起来”的风采。

112岁的巴公房子整体性修缮工程已近完工,即将竣工验收。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项目现场负责人彭钊介绍,此次保护修缮工程,不仅外立面要“修旧如旧”,内部也要尽量留住巴公房子的“老底子”,最终将其改建为具有历史文化体验的高端酒店、万里茶道博物馆。

彭钊说,为了让巴公房子恢复原貌,修缮班组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洗、铲、磨等各种方式,对墙面上历次维修的老旧粉刷层一层层进行剥离,一直清理至砖面基层,并逐一进行检查。

在三角形天井里,涂文学介绍,巴公房子花了10年建成,房子主人巴诺夫兄弟为俄国贵族,是末代沙皇的表弟,哥哥“大巴公”既是“四大俄商洋行”阜昌砖茶厂的老板,还担任过俄国驻汉口领事馆总领事。

探访团成员走进修缮中的巴公房子。长江网吕诗文 摄

涂文学着重谈及,弟弟“小巴公”是位工程师,发明了制茶蒸汽机,俄国商人使用机器制茶,是武汉第一批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企业,可以说是武汉近代工业的起点。

据《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记载:“汉口烟筒林立者,即俄商以机器制茶之屋也”。俄国商人将在汉口压制的青砖、米砖、花砖等各式砖茶远销国外,砖茶出口贸易日益兴旺,跃居全国首位,使汉口成为中国近代砖茶工业的诞生地,成为世界砖茶之都。

大智门火车站可在优先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

探访完巴公房子,团员们来到大智门火车站。该火车站为法式建筑风格,于1903年建成启用,是中国唯一留存的最早的大型火车站。

探访团来到大智门火车站。长江网记者王海 摄

探访团成员、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师韩忠博士介绍,大智门火车站是万里茶道后期集散路段的重要交通运输枢纽,见证了因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万里茶叶贸易交通运输方式、路线、效率的重大改变。

来自武汉外小的探访团成员王希汶在交流中建议,大智门火车站也应该向巴公房子那样保护修缮,开发利用。

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涂文学在讲解大智门火车站的故事。长江网记者王海 摄

韩忠说,巴公房子的保护修缮值得借鉴。大智门火车站可以在优先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比如以火车博物馆或铁路交通博物馆为主题,充分展示中国近代以来铁路发展的历史。在荒凉之地建起来大智门火车站带来的武汉城市空间和经济社会生活变迁,进行茶叶运输贸易的历史场景等,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创造多种展示和体验方式。

【编辑:宗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