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论坛各界“大咖”畅谈东城文化发展

7月25至26日,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在东城举办,多位来自文化、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优秀人才受东城区邀请参加论坛,文化大咖齐聚一堂,畅谈文化感悟。东城融媒记者对其中8位嘉宾进行了专访,嘉宾们从各自研究、从事的领域、行业出发,为未来东城区的文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吕舟

把中轴线申遗变成

 全社会参与的事

“像申遗这种工作,原来我们更多觉得是政府部门的事,现在我们尽可能把它变为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吕舟说。

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自2009年开始推进。“在这十几年中,我们发现,中轴线申遗引发巨大的社会关注,变成了一种凝聚力。大家通过它来了解当代北京,认识历史的北京和当代北京之间的关系,展望未来的北京发展。”吕舟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断认识中轴线的当代价值,希望通过申遗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东城区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近年来,东城区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全面推进老城保护复兴工作,先后开展太庙、社稷坛等文物腾退,推进皇史宬、曹雪芹故居开放利用,完成钟鼓楼保护修缮和北大红楼周边综合整治等中轴线上的重点项目建设,依托辖区内的中轴线周边文化资源,以“中轴揽胜 文润东城”为主题,组织策划开展“中轴线上”系列文化活动,生动讲好“中轴故事”。

吕舟表示,希望通过中轴线申遗,把原来相对分散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把它们变成体系,作为中华文明的见证展示出来。同时,也希望把中轴线申遗作为老城保护的重要抓手,唤起大家对北京文化的兴趣,形成文化自信。


肖向荣

让东城“老”文化“新”起来

“如何让东城区厚重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东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肖向荣对东城的文化发展之路有着独到的见解。

东城区具有京城文化的浓厚底蕴,如何在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激活下,为老城文化创新赋能?肖向荣认为,在保护好东城文化的同时,也要通过科技赋能、文化创意等一些年轻人喜爱的形式,使新旧文化交融发展,让“老”文化在新时代“新”起来。

文化是整个城市的灵魂,而社区是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的最小的一个单位。肖向荣说,希望未来可以通过高校与东城区的合作,让大学生早一点“接地气”,给他们提供深入社区,认识和了解最真实的居民生活和社区文化的机会。

肖向荣说:“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大学实习和训练,更是对于大学生自我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北师大作为一所双一流的拥有一百二十年历史的高校,我们希望与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东城,能够有一个携手共进的前景。”


沙晓岚

为文化企业

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作为在东城区成长的企业,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东城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东城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沙晓岚表示,“锋尚文化”的成长离不开东城区为企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近年来,东城区以文化浸润城市底色,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开展“文菁计划”推进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多年作为文化行业领军企业获得“文菁计划”奖励支持。

“这里有文化企业的基因和文化企业成长的养分。”沙晓岚说,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东城逐步站稳行业脚跟,不断创造新的成就,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总制作、2022年北京冬奥等一系列项目,成为文化产业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并于2020年8月成功登陆创业板。

沙晓岚表示,未来,希望东城区的文化魅力和发展环境可以吸引全世界的艺术家都来到东城进行艺术生产、艺术创造。同时希望东城区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优惠政策、更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在东城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以纳税报国,反哺社会。

于和伟

只要认真去做,一定会有人看到

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觉醒年代》《长津湖》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精彩呈现入选其中。作为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参演者,国家一级演员于和伟由衷感慨,“这让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觉醒年代》破圈爆火,剧中的很多情节都发生在位于东城区箭杆胡同20号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去年,东城区依托域内丰富的革命活动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重磅推出《薪火传承——东城区党史游学地图》,重点打造了“觉醒年代”“光辉足迹”“历史记忆”“文人志士”“日新月异”五条党史游学推荐线路,并邀请于和伟担当“觉醒年代”线路的代言人,如今该线路已成了网红打卡地。

第一次走进《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场景于和伟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说:“很荣幸受邀成了‘觉醒年代’线路的代言人,借此机会我也打开了先生旧居,进得门来依然心生感动,感动于先生们的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于和伟认为,“文化”的含义博大精深,囊括方方面面,远不只是“会写字”这样简单。他说:“我的母亲并不识字,但我从不认为母亲‘没文化’。她从生活和习惯中承袭的规矩、理念、俗语、人生智慧,其实都是文化。我觉得很神奇,也许有些内容没有落到纸面上,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这样传承着,在民间有着广泛的根基。”


张坤

为年轻人

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

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与东城区委宣传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双方将携手打造青年文化大数据平台项目,这是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助力建设文化强国、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创新发展文化新业态、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探索。

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张坤说:“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上,‘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与会嘉宾关注的焦点。我相信,中国青年报社与东城区未来也会在这个领域有更多探索,并成为全国典范。”

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社在前门“书香世业”街区开设了一家青年主题书店“温暖的BaoBao”,成为东城区正在打造的“十分钟文化圈”的一个生动实践。“温暖的BaoBao”书店门前还设立了“晨钟工作站”。工作站由中青报联合东城区委宣传部共同打造,旨在讲好东城故事、讲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故事,携手共同为首善之都做出贡献。

张坤说:“近年来,东城区落实‘崇文争先’理念,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肩负‘为党育人’职责的中青报则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双方的使命更加契合,将把合作推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


王斑

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

“东城区在戏剧环境和氛围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不仅有许多艺术院团,还有种类丰富的剧场。东城戏剧深扎在这片沃土之上,发展得枝繁叶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演员、东城区政协委员王斑这样说道。

近年来,在东城区的支持下,王斑策划、导演了“大戏东望”展演作品《北京兔爷》,并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导演顾威联合导演了红色话剧《黎明1949》。其中,《黎明1949》是2021年东城区重点扶持的“五个一”精品力作之一,通过精雕细琢,该话剧以多样化的舞台呈现和表现手法带给观众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王斑认为,如何让观众更多地走进剧场是东城区戏剧建设需要探讨的问题。“戏剧要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就需要更多的好剧目接连上演,这些剧目应体现京味文化、古都风韵和红色历史,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王斑建议,东城区应策划体现自身特色的常演剧目,经过不断地打造使其成为演得久、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力作,“这些常演剧目可以采取惠民演出的形式,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


王可然

在东城深厚的文化土壤里

继续成长

“我们立足在东城,创作在东城,未来也将继续在东城成长,为东城戏剧之城建设服务。”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可然说。

《雷雨》《雷雨后》《犹太城》……近年来,北京央华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立足于东城文化,与“戏剧东城”建设深度合作,创作的大量优秀戏剧作品受到了业界及观众的支持和关注。

近年来,东城区坚持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开展的“文菁计划”更是为辖区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发展平台。王可然说:“在‘文菁计划’中我们获得了东城区的大力支持,为企业应对疫情经济影响提供了重要帮助。”

今年7月初,东城区发布了2022年戏剧之城重点项目。对此,王可然感到十分振奋人心,他说:“东城发布的戏剧之城重点项目让我们作为戏剧内容生产单位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将来能够继续与东城区保持深入的融合与合作,在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土壤和文化资源的环境中继续成长,为东城戏剧之城的发展服务。”


孟艳

让更多的青少年

传承和发扬东城文化

北京市第二中学艺体中心主任、国家一级导演、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孟艳一直生活、工作在东城,对东城区丰富的红色文化感受颇深。

孟艳表示,东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她在创编《伟大征程》第四篇章《锦绣前程》时,正是东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弘扬和传承,成就了《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的精彩。

孟艳说:“我作为东城区培养出来的全市第一位舞蹈特级教师,这足以证明东城区对美育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青少年,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十分注重青少年的思政和审美培养。”

满怀着对东城这片文化热土的热爱,孟艳提出了自己的美好期盼,她说:“希望未来,东城区的文化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充分地挖掘,利用这些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多维度地提升东城文化名片,让未来更多的孩子和年轻人,能够传承和发扬东城文化,中华文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