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蓄势再出发 | 中国国际合唱节创办30周年纪实

▲ 7月19日,中国国际合唱节30周年庆典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

7月19日晚,当青年指挥家杨力率领北京爱乐合唱团的孩子们,伴随作曲家张帅的弹奏唱响《雪花》的时候,北京音乐厅里一下子充满了灵动、轻盈、浪漫、感人的旋律,人们也仿佛穿越回5个多月前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那个激动人心、满怀希望的夜晚。

舞台上的杨力,心情与台下的观众一样激动。30年前,他的父亲、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先生,曾率领北京爱乐合唱团的前身——中央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在北京音乐厅首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舞台上,演唱了《思乡》《夜莺》等5首中外名曲。而30年后,站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舞台上,杨力带领的北京爱乐合唱团,同样演唱了5首中外童声合唱作品,其中《引子与托卡塔》《野蜂飞舞》,还是由其父杨鸿年亲自作曲或改编的。对此,杨力感慨万千:“这就是艺术传承。不管30年来合唱团的名字换了多少个,但我们的宗旨始终没变,就是把更多优秀的中国合唱作品、把中国童声合唱的水平,通过中国国际合唱节这个大舞台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

2020年7月,杨鸿年永远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北京爱乐合唱团。杨鸿年被认为是把中国童声合唱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准的大师,他的离世震动了中国音乐界。30年前,正是由于杨鸿年与马革顺、严良堃、秋里等老一辈音乐家、指挥家的共同倡议和奔走,首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才得以在北京举办。1992年7月16日,17支中外合唱团聚集在北京音乐厅,唱响了影响今后数十年的世界友谊之歌。

81岁的作曲家张以达和中国音乐剧协会名誉主席顾夏阳都参与见证了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创办与发展。张以达至今仍清楚地记得30年前杨鸿年与合唱团在舞台上演唱由他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童声合唱作品《猜调》的情景。时为文化部艺术局干部的顾夏阳,也珍藏着首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纪念品。他们表示,一个国际性的合唱艺术节能够连续举办16届,持之以恒,深耕不辍,殊为不易。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国多年坚持改革开放、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大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由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国际合唱联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中国合唱协会共同主办,邀请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担任艺委会名誉主席、著名合唱指挥家吴灵芬担任艺术总监。本届合唱节于7月16日至20日举办,其间组织开展了中国国际合唱节30周年庆典音乐会、“双冠”音乐会、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分组评测、“集爱之夜”公益专场音乐会、中国合唱与乡村美育论坛、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闭幕式6项主要活动,涵盖文化惠民、艺术交流、会议论坛、展演测评四大板块。

文艺是实现人与人心灵交流的最好方式之一。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宗旨就是通过歌唱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借鉴,传播美的歌声,推动世界各国的团结与进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参演团队数量较上届又一次实现突破,共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530余支合唱团、3万余名合唱爱好者参与其中。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金生表示,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的合唱爱好者无法全部在线下相聚,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依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正像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题歌《雪花》所唱的那样,不管在什么情境下,不管是在故乡还是在远方,合唱的艺术之花都一样闪亮。


深化国际合作 促进文化交流

▲ 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是中国国际合唱节坚持的重要宗旨。


2018年,杨鸿年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优秀的合唱作品往往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合唱就是在用纯美歌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30年来,中国国际合唱节正是用合唱为世界广大合唱爱好者搭起一座文化交流与和平友谊的桥梁。

▲ 中外合唱艺术爱好者通过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舞台相识、相知。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支团队、12万余人直接参与中国国际合唱节,线上覆盖人群过亿。一大批国内优秀合唱团通过中国国际合唱节这个平台结识了国外同行,一大批中国合唱经典作品通过合唱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

国际性、专业性、艺术性一直是中国国际合唱节的突出特色。本届合唱节在与国际合唱联盟合作12年的基础上,又携手世界合唱比赛,通过中外双方艺术家密切合作,共同选拔参演团队和演出曲目,精心策划组织了两场代表世界合唱最高水平的线上“双冠”音乐会。音乐会特别加入曲目介绍和导赏环节,让观众在欣赏顶级美妙合唱的同时,获得分析曲目、处理和声并能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音乐知识。

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深化各国人民交往与合作方面,中国国际合唱节留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生动故事。2018年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开幕式上,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拜卡达莫娃与中国音乐家冼星海的外孙女郭敏携手上台,愉快地唱起哈萨克斯坦民歌《燕子》和中国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通过美妙的音乐,演绎了歌颂“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深厚友谊的感人篇章。

上世纪40年代,为了躲避战火,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在命运的安排下,他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街头偶遇。虽然语言不通,但那份对音乐赤诚的追求让他们惺惺相惜。两位音乐家的情谊在后辈中延续。拜卡达莫夫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音乐事业,致力于促进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音乐交流。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也坚持收集整理父亲的手稿、曲谱。两人的女儿亲如姐妹,书信不断,两个家庭相识相交80多年。

2016年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时,一支来自美国马斯卡廷的青年合唱团参与其中。这支合唱团是由美国对华友好人士萨拉·兰蒂夫人倡议建立的。合唱团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加深与中国友城及青年的感情为己任,排演了《情缘留住永恒的记忆》等歌颂中美友谊的歌曲。

▲ 马斯卡廷青年合唱团在北京学画京剧脸谱


马斯卡廷青年合唱团来北京参加中国国际合唱节时,时任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洪磊亲自到机场送行。在北京期间,他们不仅为中国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表演,还游览了故宫、长城等风景名胜,并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景山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交流,体验了包饺子、剪纸、画京剧脸谱、打中国结等传统文化课程。北京的行程结束后,马斯卡廷青年合唱团又赶赴河北正定,与当地中学生开展联谊活动,体验了别具特色的“常山战鼓”。访问时间虽短,但合唱团的团员们对北京、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他们表示,如果有机会,以后还会来中国参加合唱节。

中国国际合唱节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外人士以合唱为媒介,加强了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结下了深情厚谊,成为民间外交的生动范例。很多外国合唱团就是通过参加合唱节爱上了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演唱中国合唱歌曲的视频,一度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


普及合唱艺术 促进文旅融合

▲ 中国国际合唱节为中外合唱爱好者搭建了和平与友谊的桥梁,图为参加中国国际合唱节的中外合唱团共同欢唱的场景。


作为国家级、国际性的合唱艺术交流平台,中国国际合唱节之所以能坚持到今天,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离不开中央和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中国合唱事业的肥沃土壤。首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时,参加的中外合唱团只有17支,如今发展到530余支;参与合唱节的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几个,增加到本届的52个;国内的辐射范围从最初的京津冀地区,扩大到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李培智表示,1992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之后,文化艺术也迎来了大繁荣大发展,尤其是群众合唱艺术在全国得到迅速普及推广。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创办,是继1986年中国合唱协会成立后,又一个引领中国合唱艺术普及与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在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时,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率还不像今天这样高,主要是中央乐团合唱团、中国歌剧院合唱团等专业院团参与,但今年参加的500多支中外合唱团中,专业院团非常少。这充分表明,群众合唱艺术在中国已经遍地开花。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中,常年开展活动的群众合唱团达3000个以上,很多大中小学班班有合唱团。

▲ 将合唱与旅游深入融合是中国国际合唱节自创办以来坚持的方向之一,图为世界青年合唱团在长城合影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际合唱节从创立之初,就有意识地将文化和旅游相融合,走文旅融合、开放办节的道路。首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即由文化演出单位与国际旅行社、旅游公司等共同举办,专门为来北京参加活动的境外合唱团、京外合唱团设计了不同的旅游线路。这些合唱团在旅游景区边走边唱,将“诗”与“远方”有机结合,将歌声融入美丽景色之中。此外,合唱节播下的种子已发芽,如今,在北京各大公园都能看到合唱团活跃的身影,北京西城区还创办了景山合唱节。这些都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成果。可以说,中国国际合唱节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也是新时代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坚守公益初心 践行社会使命

▲ 中国国际合唱节持续开展合唱公益行动,图为公益合唱团在合唱节舞台上唱响《明天会更好》。


中国国际合唱节创办之初,就高度重视合唱教育、合唱公益,通过组织合唱指挥大师班、合唱培训班等方式,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合唱艺术普及活动。2012年,在社会各界的助力下,合唱节进一步强化公益性、普惠性办节理念,开展了合唱公益文化扶贫行动,最大程度发挥了合唱艺术交流平台的公益作用,也体现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作为文化央企的社会责任。

2016年,在中国国际合唱节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资助下,宁夏中宁县宽口井学校春蕾女童合唱团来北京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并登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孩子们以一首《家乡的枸杞熟了》的歌曲,深深打动了全场观众。合唱团从北京回乡的那一天,当地就像过年一样,学生的家长和村里的群众站在道路的两边,拉着“欢迎合唱团载誉归来”的横幅,手捧锦旗,燃放鞭炮,迎接这些载誉而归的孩子们。

从此,宁夏中宁县宽口井学校春蕾女童合唱团进一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2016年11月,我国航天员景海鹏在天宫二号实时连线画面中朗读的第一封信,就出自宁夏中宁县宽口井学校春蕾女童合唱团学生之手。2017年国庆节期间,由人民日报策划的接力唱响《我爱你,中国》视频传播活动,播放了题为“春蕾女童献唱《我爱你,中国》 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短短两天时间,单条微博即获得264万余次的阅读量。一时间,春蕾女童合唱团的歌声感动了无数国人。

10年来,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等爱心组织的支持下,中国国际合唱节累计对口援助和文化扶贫68支合唱团体、8000余名教师,覆盖58个贫困市县,有数百万学生直接受益。

2021年,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以艺术赋能乡村,用美育润化乡村,在孩子心田中种下高雅艺术的种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国际合唱节继续坚守公益初心,践行社会使命。本届合唱节联合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深圳市松禾成长关爱基金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等公益机构,先后举办了乡村美育论坛、公益专场音乐会等,邀请乡村美育教育代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合唱团采用线上专场演出、直播等方式进行展示,助力乡村美育振兴。多年坚守,中国国际合唱节已成为汇聚社会力量奉献爱心、助力更多孩子向世界展现风采的重要公益平台。

中国国际合唱节30年踏歌之旅,是无数次歌唱的喜悦和无数张欢乐的笑脸编织起的一条鲜花之路。这条路上,留下了世界各国合唱爱好者和音乐人的足迹,留下了别后重逢的美好回忆。

三十而立,蓄势前行。面向未来,中国国际合唱节依然年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国际合唱节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外广大合唱爱好者,共同守护这个属于所有爱乐人的大家庭。期待两年后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时,世界能够彻底战胜疫情,全球的合唱爱好者能够无忧无虑地相聚在北京,共赴一场不见不散、激情欢歌的艺术之旅。


(本文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2022年7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三十而立 蓄势再出发——中国国际合唱节创办30周年纪实

↓ ↓ ↓ ↓ ↓ ↓ ↓ ↓ ↓

2207284bwhbwhb04bc (1).jpg

责编:陈晓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