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将教育、科技、人才定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南京二十九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起步早,措施实,持之以恒,行稳致远,一路走来,不断结出丰硕果实。自2018年以来,学校办学质量持续高位攀升,吸引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一大批国内顶尖高校前来授牌“优质生源基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二十九中,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一窥其优秀学生的成长轨迹和校园沃土的育人密码。
拔尖创新人才形成群体效应
记者了解到,在2022年高考中,二十九中郭恺文、汉思成、杨奕奇、张一驰等四人被清华大学录取;康尔楠、施潇彤、王禹阳等三人被北京大学录取,C9录取全面开花,985、211录取情况同样优异。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内顶尖高校前来授牌“优质生源基地”。
【指向高阶思维,
建设高品质科技课程体系】
二十九中立足国之大者,构建课程体系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基,建设高品质课程体系。自2016年以来,学校开启了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品质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建设。在全面梳理学校理科综合创新实验课程基地、机器人课程、院士讲学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深刻认识到学校高品质课程建设需要再攀新高,再上台阶,必须在加强课程的体系建设和内涵上下功夫。
(1)理科综合创新实验课程基地
学校围绕物理、化学、生物核心素养要求,重视理科拔尖人才培养,借助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课程,达到检验、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整合学校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资源,为学生打造学科综合应用情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奥赛教练员团队,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更好更快地茁壮成长。
学校奥林匹克等学科竞赛成绩斐然。以近两年为例,学校各类学科有567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科技类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学生共计228人次,全国一等奖9个,省一等奖以上共计51个。此外,有48名同学获得英语竞赛等全国一等奖。而2023届高三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含国家级)奖项60余人。优异成绩为学生参加高考的综评、强基计划提供了很强的竞争优势。
(2)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课程
为了推广基于广泛学习资原,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教育,二十九中结合学校科技教育特色以及科技课程设置建设了“云创空间”。“云创空间”主要分为机器人实践基地、光视基地、物联空间和综合实践区几个功能区域。在空间内融合了数控切割、激光切割、3D设计与制作、软件开发、智能物联技术、机器人、影视编辑等多种应用,通过这几个功能区域,让所有学生快乐的学习、分享、创造。
学校一直坚持机器人创新教育探索,推进高品质人才培养,取得了巨大成就。2018-2021年,在由美国非盈利组织FIRST主办的国际性赛事ftc科技挑战赛和frc机器人竞赛两个相关项目中,二十九中2次打进国际赛,1次位列中国队伍前三甲,1次勇夺冠军;3次勇夺中国赛区最高奖项“启迪奖”,6次夺得冠军联盟队长或冠军联盟,单项奖和亚军以下奖项若干;2019-2022年,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连续2年夺得大赛最高奖“全能奖”(2019-2020年),近三年年年都有全国一等奖(2020-2022),共7次夺得全国一等奖,5次夺得单项奖,全国二等奖以下奖项若干;2022年,所有机器人队员全部获得世界机器人大赛(教育部竞赛白名单)全国一等奖荣誉,实现参赛队员100%获取国一的奋斗目标。
正是通过这2次世界级机器人大赛,12次国家级机器人大赛,6次省级机器人大赛,二十九中取得的国家级获奖163人次,省级获奖33人次优异成绩,进一步推进学生高品质发展,从而学校获得了教育部2018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和南京市中小学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指向全面发展,
建设高品质人文课程体系】
(3)“大家讲座”课程
2023年2月23日,南京大学教授、博导黎铭开设《人工智能漫谈》讲座;3月23日,复旦大学教授、院士龚新高开设《看不透的玻璃》讲座;4月19日,西安交大教授唐玉海开设《化学与人类文明》讲座;4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院士徐政和开设《神奇的小磁体》讲座……二十九中的学生是幸福的,高中三年常常可以听到著名高校大咖教授的前沿讲座,提升他们的科技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
(4)融通性课程
数字时代正在到来,未来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天地融合、万物互联的时代,这是一个“融”的时代。这对学生的交流、合作、沟通、批判等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时代呼唤跨学科融通、综合实践课程的教育。南京二十九中于2016年率先提出“融通性课程”这一理念,学校期望通过这种融通性课程的开发,推动学生高品质发展。例如 地理、语文、历史老师共同授课的《城南旧事——汉语中的南京味》,历史、语文、体育老师共同授课的《文以修身,武以养德》,语文、英语老师共同授课的《诗歌鉴赏与翻译》,政治、化学老师共同授课的《走向碳中和 走向未来》,物理、音乐和美术老师共同授课的《艺术、科学与创造力》。
融通课程的开发不但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更好地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了教师的育人能力。
(5)武术课程基地
二十九中以武术课程基地为核心,建设学校健康课程。作为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开设武术教学专项班和舞龙舞狮兴趣小组普及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在仁义尚礼的“侠文化”氛围的熏染下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学校武术社团自1999年创建以来,每年近500余名学生常年坚持社团活动,专兼职教练员多人,参加申办2014年青奥会推广、交流活动,2016~2022年南京市校园阳光武术联赛示范套路拍摄以及五届联赛高中组冠军;多次与德国、日本、美国高中代表团交流活动。
(6)研究性学习课程
二十九中一贯重视研究性学习,每名高一学生入校后都要基于兴趣,自主选择参与至少一项研究性课题。学生在课题导师的指导下,从周围的世界和身边的生活中确定研究主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校会定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校内展评活动,学生通过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形式汇报课题中期研究成果,学校研究性学习中心组成员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
【拔尖创新人才教师说】
“学习不只有课堂和考试,还有热爱和成长。”
——莫春雷(高三语文老师)
学校是学习的园地,也是成长的园地。很多同学在高中生活中会感受到压力和枯燥,但“有趣”和“有用”并不对立,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只有课堂和考试,还有热爱和成长。教育,是“琢璞成玉”的事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站在孩子梦想的起点,点亮他们内心的光,助推他们发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与美德,发现和拥抱这个世界。在这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把潜能变成才能,塑造更好的自己,创造属于自己、有益社会的价值。
“多让学生动手实验、猜想、验证。”
——吴小波(数学教研组长)
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执着的进取精神、主动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习惯、较强的分析与质疑能力、积极的创造动机与创新习惯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多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猜想、探究、验证、运用等完整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大胆创新的空间,深度发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
“强调问题意识、质疑能力以及反思评价。”
——王新艳(英语教研组长)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以及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掌握好平衡之道:既让学生学到客观事实和原理,又引导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同时还能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去找富有创造性的答案。平时的一些问题探究、自主学习以及课堂实践很有必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程学习中强调问题意识、质疑能力以及反思评价,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营造宽松、民主和开放的课堂生态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武学教育与儒学教育相映成辉。”
——梁斌(武术教练员)
学校儒学教育全国驰名,而与之相映成辉的,是我校独具特色的“武学教育”。我校与南京市武术队合作共建,面对南京市市武术队、传统校、俱乐部招收优秀武术特长生,通过三年专业训练,参加市、省、全国各大赛事,并向江苏省武术队、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全国各大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近百名优秀队员,培养多名国家健将级、一级、二级运动员。我校2017届毕业生李齐镇代表中国武术队参加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夺得男子剑术冠军,实现我校第一个武术世界冠军的目标,并且在赛后回到母校给全体学子作动员。
“机器人科创项目提升学生三大能力。”
——袁京莉(机器人负责老师)
进入二十九中机器人科创项目学习的学生,三个方面得到极大提升。首先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是学科自主探究能力;第三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高一入学时零基础,而经过机器人项目的训练、比赛,他们实现了“思维的飞跃”。他们思维创造性更强,学习上升空间明显变大。
“物竞让学生摆脱应试的束缚,感受物理之美。”
——付高(物理奥赛教练)
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是培养物理拔尖人才的盛会,它考验学生的智力、耐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既能让高中生摆脱应试的约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逻辑之美,也能够让学生在思维的竞技中提升学科能力、收获成就感。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更多的是在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陪伴同学们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物理难题。
“创新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
——张宁(化学竞赛教练)
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首先是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所以平时培养学生快速学习、大量学习的能力,构建更高更广的知识高台,站得高、站得稳,才能看得远,有正确的思考方向。
其次,创新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主动去创造,去研究,和被动去执行命令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平时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热情,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而不是简单给学生指令去完成任务,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效果。
【拔尖创新人才学生说】
“物竞之于少年,便是不断发问。”
——吴浩翔 高二(8)班学生
第39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江苏省一获奖”获奖者
物竞之于少年,便是不断发问,向更深层原理探索。在廿九,偶然的机会将我领入物理竞赛的大门,有幸结识了许多思维开阔,见解独到的同学。新的学年,我们也将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不负韶华、不负期望。
“要有对真相的渴求意识,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答案。”
——安彦朋(化学竞赛国二)
在学校的环境中,老师可以帮助我们夯实课内的基础内容,帮助我们建立知识架构,校园和网上的信息都是知识来源,我们还必须要花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地剖析和研究,也许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者总结出新的方法和规律,要有对真相的渴求意识,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答案就结束。
“二十九中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与资源”
郭恺文(2022届录取清华大学)
二十九中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与资源:高中入学以来,学校有组织我们参观高校的实验室;从校外引入优秀老师讲解竞赛知识;带领我们在假期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学校还主动听取我们的要求,改进自己的培养方案。这些对于我理科思维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我能够在一些高新技术和基础学科的领域上潜心钻研,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十九中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科研平台。”
——丁慕白(2022届录取复旦大学)
二十九中积极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导师指导和学术支持,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科研平台。我曾参与学校的科研项目,通过自主思考、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论。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和相关知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我对创新创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提出并实施了自己的创业项目。
“丰富的艺体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
—— 徐晟轩(2022届录取南京大学)
在29中学习期间,学校经常鼓励我们参加各种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帮助提高了我们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起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数学课中,老师鼓励我们思考多种解法,鼓励我们自己出题与别人讨论交流,也在某种层次上培养起我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学校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各种群体活动中,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进而为未来我们在探索创新中的团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母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尽可能多的收获。”
——刘尚东(2022届录取中科大 )
高速发展的世界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呼吁我们培养更多高质量、有创新精神且具有使命感的顶尖人才。母校为求知欲旺盛的学生设立提高班,每周“加餐”,母校老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有尽可能多的收获。此外,学校也会不时邀请知名大学的教授以及各个领域的专家来学校做讲座,或是关于大学生活,或是关于专业知识与尖端科技,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学习的使命感。
放眼未来,我们深知,拔尖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基石;放眼未来,我们坚信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潜质;放眼未来,二十九中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永不停步!
通讯员 苏巍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