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我自南来”背后——观郭莽园的艺术&郭莽园的艺术观

日期: 来源:南方杂志收集编辑:南方杂志

超然与坚守,是郭莽园艺术世界里重要的关键词。这份超然的坚守促使他成为岭南画坛、中国画坛里的一座奇峰,这份坚守中的超然也造就他的那份并非反叛的淡定自若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发自广州、湖南湘潭

◎本文责编/张蓓蕾

“在当今中国画坛,郭莽园是一个另类。而于广东美术界,则是一个意外惊喜。”7月,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郭莽园北上湖南湘潭到齐白石故里开展览,再次掀起人们对于郭莽园其人、其艺术的关注和讨论,与之同时引发对中国艺术、文化发展脉络和中国美育的思考。我自南来,便往阔处去。

历史总有巧合处

2023年,恰逢齐白石纪念馆始建40周年。在这个火热的夏日,齐白石纪念馆迎来了一群来自广东的客人:“梦想芙蓉”当代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之“我自南来—郭莽园艺术展”在齐白石纪念馆开幕。“梦想芙蓉”系列展关注当代一线名家个案研究,每年能受到邀请来齐白石纪念馆办展览的艺术家仅有一位。此次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碰撞,众人期待不已。

“我是真的有点腿软。”郭莽园坦言,这次来到湖南,面对湖湘文化的强大,心中望而生畏,生出敬畏心来。这份坦荡和谦虚在郭莽园身上是朴实的常态。尽管自己已经是知名艺术家,但面对此次展览,他依然表现出孩童般天真的尊重与好学。在他看来,在齐白石纪念馆办展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我怕人家来看了齐白石的东西,再到楼上看郭莽园的东西,感到索然无味。”

齐白石于郭莽园心中,有着“绝对崇高的位置”。关于个人经历、成长、对中国画坛的影响和艺术道路上的观点,齐白石与郭莽园有着跨越时空的相知。一个北漂、一个广漂,都出身草根,野生的成长状态,以纯粹的艺术作品得到业界、学界的肯定,给中国画坛带来别有意趣又具有时代价值的新意……总之,作为为人民创作、为时代创作的艺术家,郭莽园与齐白石有着令人惊喜的相似点。甚至,郭莽园其早年以工艺美术为生,做过多年广告牌匾,亦与齐白石早年做过木工暗合。

与其说是时代与个人的巧合,不如说是齐白石的影响之深、郭莽园领悟之透。二人皆在坚实的传统之基底上,穷其一生地追寻艺术理想,最终在历史长河中的某一点交汇。不过,郭莽园还是说:“来到这里,希望老先生能在天上指导一下、醍醐灌顶一下,也许郭莽园会聪明一点。”

把自己活成艺术

“郭莽园是一位懂艺术、会生活的人,他将自己的生活艺术化,又将自己的艺术生活化。他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了艺术的风范,真正将艺术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东省美协副主席王居明这样评价郭莽园。

郭莽园身上,的确有许多其他艺术家没有的特质。虽年逾八十,郭莽园仍精气神十足,脸上除了和蔼与平静,从他卷曲的髯须、清明的眼神中依然能看出不与人说的傲骨与执着。甚至于,他坐着不动、一言不发,只点上一根烟,似乎就是一件雕塑艺术品:线条深刻、骨骼奇崛。

也许这种气质正源于郭莽园的人生经历,一辈子在野,没有任何职务。低调、真诚、摒弃俗气的功利,不靠书画吃饭因而“不急了”。因此,能够在自我的世界中尽情钻研和表达。此次北上办展,郭莽园一直沉浸在工作室中,创作、选画。他希望每一次展览都能给世人展现一个不同的自己。

“我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如果晚上不读书我就睡不了觉,这是身体上心理上的需求。”对于郭莽园来说,他的生活、他的艺术世界极为简单。读书、创作、思考占据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他为自己创造的艺术世界又如此丰富。在他的朋友圈中,有艺术家、作家、商人之类名流,也有爱好相契者,如大厨。他如同广泛地阅读一样阅读着他的朋友们,从他们身上学习和汲取知识和灵感,也将热情、真诚回馈给他们。因而,此次齐白石纪念馆邀请展,郭莽园的众多亲友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共同庆贺也更是鼓励他来此“赶考”。其人魅力,如他的作品一样,大气畅快又细致入微。总之,是大家都爱的。

非地域的地域气派

“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特别有创新意识,郭莽园恰好把这些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看来,郭莽园的艺术经历正体现了艺术本体的规律,那就是完全以作品得到认可,这是一个独特的研究案例,也正是岭南文化的独特孕育出这个美术界的惊喜。

海洋、山川、儒释道、敦煌……郭莽园的作品内容、题材甚广。仅凭借作品本身,观众难以读出画作中关于艺术家本人的信息。从地域中生长又最终超越地域性,最后到无论放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都能跳脱出来令人眼前一亮,这正是郭莽园作品的特点:清新、厚重、苍莽、静谧;无论是热烈奔放、生机勃勃的南国风情,还是独守孤舟、心归一处的安然之态,还是黄沙漫漫的大漠辽远,都在郭莽园的笔墨之下精彩绽放。

“但凡有着知识分子、艺术家担当与良知的,都会尽力去表达当代、表达时代中的自我。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都有这样一种使命感。”郭莽园一直自觉他这一代人读书太少、功夫下得也太少,无法超越古人。但每代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课题、时代课题。因而,当郭莽园意识到古今之差何其茫茫后,唯下苦功才得以应对和解答属于自己的那道问题。多年来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也让郭莽园不断理解地域、被地域成就,又超脱地域抚触自然之气、天地之觉。

超然与坚守,是郭莽园的艺术世界里重要的关键词。这份超然的坚守促使他成为岭南画坛、中国画坛里的一座奇峰,这份坚守中的超然也造就他的那份并非反叛的淡定自若。他为自己创作,也为时代创作。无论岁月的浪潮如何澎湃激勇,郭莽园也努力创造出一个鸿蒙、朴拙又繁花竞放的世界。而作为艺术世界的创世者所应有的入自由之境界,于郭莽园而言,应当不远了。

对话

《南方》杂志:您心中的齐白石是什么样的?

郭莽园:我们小时候接触的水瓶啊、面盆啊都印着老人家画的鸡、虾、红叶等等。在他前面的文人画的都是老题材、老程式。一到齐老这里就变化了,吹入了一阵新风。特别是我们学画的那个年代,一看眼前一亮,会感动的。再看他的经历,你就知道是湖湘文化孕育出了齐白石,他改变了一种话语体系。

《南方》杂志:怎么看待自己?

郭莽园:跟前辈比,我们读书很少、下的功夫很少,因此这样是很难有高的成就的,底子就这么多。

我的几位老师虽然隐世,但都有很高的水平,他们一直想把他们的整套东西传承给我,但是我接受不了,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学习。我为生活付出很多时间,也做了很多无用功、走了不少弯路。我认为我们这代人能够有一点点小小的成绩,自己很满足了,至少在艺术世界当中活出了自我。

《南方》杂志:如何理解中国画?

郭莽园:中国画太深厚了。像我80岁出头了,对用笔、用墨、用水才略知一二。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局限性,想超过古人的高雅、气质,没有那种风范,在思想上是达不到的,也永远不能复制。艺术家的思想要跟着这个时代走,表达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思考。好好评估自己、好好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南方》杂志:如何看待中西差异?

郭莽园:我是学西洋画的,但是我一进入中国画,就下决心应该要把学到的东西一件一件丢掉,这是基于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做中国文化的表达来做的。丢掉是很痛苦的。我觉得中国包括古代的理念和现在的人不一样,能吸收一些,中国画会更饱满,但不能全盘照抄,要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知。

《南方》杂志:您怎么看待现在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状态?未来会往什么方向去发展?

郭莽园:我觉得社会各界、文化界已经努力把有过的断层和不足进行补足了。从书法上、国学上都表现得很明显,我们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会赶上来的。现在有一个问题是社会太紧张、步伐太快了。浮在表面的这一层是不耐看的,都是过眼烟云。岁月会把好的金子存留下来,其他虚无的会被吹拂走。


相关阅读

  • 中国光谷人工智能AI艺术展启幕

  • 【来源:湖北日报】 8月19日,中国光谷人工智能AI艺术展在光谷资本大厦启幕。 此次艺术展拥有融合人工智能AI算法、数字艺术、智能交互、虚拟现实、超未来感音效设计的
  • 米谷和他的漫画时代

  • 7月28日,米谷漫画作品展“这是一个漫画时代:米谷的1945-1965”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和北京画院联合主办,展出了117件米谷的漫画手稿,涵括了米谷艺术生涯
  • 有感而发,朴质脱俗 | 读画家铁扬散文随笔有感

  • ▲ 《大暑记事》 铁扬 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画家铁扬新出了《大暑记事——铁扬艺术散文随笔集》一书。如同他的画一样,铁扬的文字从来朴实之至,可是,又时有石头击水而涟漪不断的意
  • 华丽呈现 川剧艺术中心亮相了

  • 作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中重点工作任务中的一项,成都川剧艺术中心项目已经亮相啦!虽然还没有正式开放,但打开围挡、全新呈现的艺术中心已吸引了不
  • 物理类高考生被调剂学表演?校方回应

  • 没有艺术基础,也没有填报相关专业,结果被表演艺术专业给录取了,收到了来自洛阳科技职业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张同学感觉有点懵。8月19日,该校招生办负责人称,该校的表演艺术专业并不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2023年世界无花果大会在内江威远开幕

  • 8月15日,2023年世界无花果大会在四川内江威远开幕,来自国内外无花果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型企业以及商协会的负责人,以融合文化传统与科技创新为主题,共谋产业发展、共绘合作蓝图
  • 活力广东:晒出最旺“文旅打卡地”

  • ◎《南方》杂志记者/影子 发自广州、潮州、梅州等地◎本文责编/张蓓蕾在山海之间看云波翻涌、海浪缱绻,在小巧而珍贵的美食世界里寻觅老广味道,在古建之间触摸源远流长的文化记
  • 政策宣讲进村组 解忧暖心传“党”音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三抓三促”行动走深走实,近日,古浪县古丰镇积极组织镇村干部深入村组,以“小阵地微讲堂”,用“乡音”传递“党音”,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