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陕西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 再续“承古开今”新篇章

日期: 来源:文旅中国收集编辑:文旅中国


过去的2022年,陕西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书写着证古启今的历史新篇章。近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蒋刘遗址、太平遗址、神木石峁遗址等11项重要考古发现已被公布为“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

一年以来,陕西石峁、太平、西头、周原、秦雍城、秦始皇陵、秦咸阳城、栎阳城、下站、汉长安城、汉霸陵、隋唐长安城、清平堡以及石窟寺等20余项主动考古项目持续开展,发掘面积近万平方米,发掘各类遗迹百余处。石峁高等级贵族墓地、太平龙山时代环壕聚落、西头西周时期大型城址、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重要发掘、清平堡长城遗址等刷新着考古界的认知,成果显著。




史前遗迹 探寻中华文化起源

在“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中有多处史前文明遗迹,为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提供更多佐证,也进一步明确了陕西作为中华文明起源重要区域的历史地位与考古意义。

陕西泾阳蒋刘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仰韶晚期的环壕和墓地,另外还发现灰坑、陶窑、房址等遗迹100多座。

“大型环壕和成人墓地是近年来仰韶考古特别是仰韶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蒋刘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是陕西地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收获,为深入分析关中地区仰韶晚期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王红英表示,较之仰韶中期,蒋刘环壕规模更宏大、墓葬分级更明显,暗示着蒋刘仰韶晚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层次分化,是仰韶晚期社会更加迈向文明社会的重要物质体现。

“宝鸡的仰韶晚期地面式排房建筑遗址的发掘是关中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时代最早的排房建筑,在其之后的排房要到龙山时代晚期山西碧村遗址、临潼康家遗址、泾水流域打石沟遗址中才出现,其发掘是研究仰韶晚期宝鸡乃至关中地区房址的建造方式、环境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材料。”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望林表示,此次发现的5座地面式排房建筑遗址,总面积108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房址建设时原始地表经平整处理,房屋地面经料姜石粉末涂抹处理,先后有3层,表明曾反复使用。

“成排墓葬及围绕墓葬所建的整齐石墙表明石峁文化的高等级墓葬已有成熟的规划意识和墓上标识性建筑,具有墓园的雏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邵晶表示,石峁遗址皇城台高等级墓地目前已发现确认石峁文化时期墓葬19座,其中土圹墓14座,石棺墓5座,石墙多道,确定为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为目前所发现等级最高的石峁文化墓葬。

▲ 太平遗址H126出土陶器器物组合


太平遗址确认为一处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由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构成,遗址面积不小于100万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4150年至3700年。遗址内发现形式多样的居住建筑,表明史前先民已拥有高超的建筑技术。

“太平遗址是迄今为止在关中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龙山时代环壕聚落遗址。填补了关中地区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空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小庆表示。




持续发掘 遗址考古再添新彩

▲ 陕西旬邑西头遗址斜圳地点发掘全景


对遗址的长期不间断发掘或阶段性再发掘,让其面貌渐趋完整和清晰,往往随着挖掘的深入和认识的发展,总有喜人的新收获。2018年就开始发掘的西头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张洪镇,经拉网式区域性系统调查,确认西头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分布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是目前泾河流域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为探索周文化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新基点,也为寻找文献所记载西周“豳师”提供了重要线索。

秦兵马俑名扬中外,一号坑的第三次发掘发现陶俑、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第三次发掘的一些重要发现也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无论是俑坑建筑结构、俑的等级与军阵、车属遗迹方面,还是武器装备、陶俑制法方面,都使考古人员的认识更为明晰,尤其是彩绘保护与文物修复取得新突破。

2021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对位于空港新城城北杜街道的北城村墓葬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十六国北朝至唐代墓葬217座,围沟1处。考古表明,该墓群具有完整围沟,围沟内墓葬分布有序、排列整齐,有着明显的规划布局,应是一座大型独立墓园。

“围沟内已发掘217座十六国北朝至唐代墓葬,这批墓葬分布有序、排列整齐,有着明显的规划布局,墓道口位置基本一致,墓葬间距基本一致,应为一处有规划的独立的大型墓园。”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柴怡介绍,北城村墓群具有完整围沟,围沟内墓葬分布有序、排列整齐,延续时间较长,但发现的陪葬品较少,使其具有强烈的独特性。其性质可能为北朝时期前所未见的大型族葬地或具有某类特殊身份人群的集中丧葬地。

此次考古对研究北朝时期墓葬形制演变、墓地规划设置和相关祭祀制度及该时期人群构成、民族交汇融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文化传承 融合交流辉映古今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为明代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同时也是明蒙之间互市的场所之一。考古发掘对城内展开了全面勘探。“通过考古发掘,对清平堡遗址的整体布局和结构、保存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定位是兼具军事和商贸二重功能的,营堡内及周边发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显应宫清理出土的典型蒙古服饰泥塑与典型汉族服饰泥塑则体现了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于春雷表示,营堡外侧与护城墩并立的寺庙,也进一步说明以清平堡为代表的长城遗址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功能。

▲ 严公贶墓出土柳公权撰并书严公贶墓志


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也是“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其书法名扬天下,以至“当时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为不孝”。唐严公贶墓出土的一方墓志被证实为现存唯一经考古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的柳公权晚年撰并书的墓志。

“该墓志不仅补充了缺载的严公贶生卒年份、仕宦经历等信息,完善了冯翊严氏家族谱系及其与河东柳氏的姻亲关系,也为研究柳公权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陈徐玮介绍。

该墓志长76.7厘米、宽77.1厘米、厚14.5厘米,四周线刻十二生肖,兽首人身,每面3个,墓志正面阴刻正书42行,满行45字,共1769字。墓志中对严公贶生平及其家族世系有详细记述,为严公贶逝世后,长子严脩穆请其舅柳公权撰、书,此时柳公权已71岁,尽显其书法造诣,为现代书法艺术提供借鉴与参考。

“陕西2022年完成配合建设工程考古项目1100余项,发掘古墓葬、灰坑、房址等遗迹1万余处,遗址近6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约5万件(组),蒋刘仰韶大型环壕遗址、柳公权撰书墓志、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等重要发现使古代历史风貌重回大众视野,也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陕西省文物局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周魁英说。


(本文图片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2023年2月16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陕西考古:助力中华文明探源 再续“承古开今”新篇章》

↓ ↓ ↓ ↓ ↓ ↓ ↓ ↓ ↓

责编:陈晓悦

相关阅读

  • 五项考古成果再次见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 来源:光明日报 苏峪口瓷窑遗址出土的白瓷罐 国家文物局供图四角坪遗址建筑布局示意图,建筑呈中心对称布局 国家文物局供图辽上京皇城西南部一号大型建筑基址俯瞰 国家文物局供
  • 北方地区新石器考古取得重要突破

  • 图:河北尚义四台遗址发掘区局部(资料照片)。尚义四台遗址第一、二组遗存初步判断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考古的重要突破。图: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出土遗物(资料
  • 太原新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 ▲ 郑村遗址正射影像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发布了2022年度山西考古新发现,2月13日,太原小店郑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资料公布。郑村遗址是继阳曲西
  • 滇文化从哪儿来?昆明古城村遗址有重要发现

  • 滇文化是云南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其中通报了云南晋宁古城村遗址考古成果。古城村遗址是首次在滇文
  • 这个考古遗址是“吃出来”的?

  •   瘦的、胖的,圆的、尖的  这个考古遗址里几乎全是螺蛳壳  面积约4.2万平方米  螺蛳壳堆积最厚的地方足足有6米多  且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古城
  • 你见过“吃出来”的考古遗址吗?就在云南!

  • 瘦的、胖的,圆的、尖的这个考古遗址里几乎全是螺蛳壳面积约4.2万平方米螺蛳壳堆积最厚的地方足足有6米多且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古城村遗址现场进行分类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文博自媒体如何实现“良性循环”?

  • 窥一斑以观全豹,除抖音外,微博、B站、西瓜视频等平台在文博领域的自媒体创作者也都颇受关注,其中不少博主更是拥有数百万的粉丝量。他们不仅能够持续产出优质的文博科普内容,且
  • 喜报频传!再中666万!就在石家庄……

  • 1月18日,体彩超级大乐透第23008期开出11注一等奖(中奖号码:前区04、09、17、22、25+后区01、05)。其中6注为基本投注,单注奖金为666万元;5注为追加投注,单注奖金为1200万元(含533万
  • 恢复运行!河北1市最新公告

  • 廊坊市最新发布关于市区部分公交线路恢复原线路运行的公告↓↓↓新华路与解放道交口施工完毕,市区部分公交线路即日起恢复原线路行驶。具体如下:1路A、B线恢复明珠大厦、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