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记忆】那水 那树 那吊桥:追寻弯丘知青的难忘记忆‖刘文杰

日期: 来源:方志四川收集编辑:方志四川

那水 那树 那吊桥

追寻弯丘知青的难忘记忆

刘文杰

一个人最值得回忆的,就是刚刚踏入人生的第一步。当年我人生的第一步,就是千里迢迢来到安宁河畔的米易县弯丘知青农场。历史风云变幻的弯丘,是改造人锻炼人的特殊之地,也是900余名成都知青的难忘之地。2024年大年初六,莫名的冲动让我再次踏上了弯丘农场,去追忆那山、那水、那树、那座吊桥……尽管弯丘已经旧貌换新颜,当年的许多遗址已经不在,但留在心中的仍然是那满满的回忆。

英雄树萦绕的安宁河畔

米易县位于安宁河畔,原属西昌市管辖。弯丘也称“湾丘”或“塆丘”,是个河谷地带,那里处处生长着挺拔的英雄树。英雄树又称木棉树、攀枝花,硕大红艳的鲜花盛开之际,安宁河畔宛如笼罩在红色的云霞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1973年5月初,100多位十七八岁的成都知青乘坐成昆线的列车,最早来到了弯丘知青农场十中队(原为六中队),那时我还未满17岁。我中队知青共129人,全部都是省直机关系统单位的子女。此时弯丘的旱季还未结束,炽热的艳阳高挂天空,原省五七干校的一排排“干打垒”房子(泥土垒墙、瓦屋盖顶)成了知青的宿舍。不久,前前后后奔赴弯丘的成都知青有900多名。知青农场基本上以干校的原址为单位,分散于安宁河畔或大山深处,按大队、中队的编制统一管理。各中队的农活都是全方位的:种田、种蔬菜、养猪、放牛……我中队就成立了大田班、蔬菜班、养猪班、伙食团、民兵队等等。我们四川省文化系统的知青分在养猪班,放养着几十头猪和一群水牛,但到农忙时节,同样要下田干活。

弯丘知青农场的领导和管理人员,主要是原省五七干校留下来的干部,或是省农业厅安排的农业干部,十中队的肖指导员就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大)原团委书记,后来任弯丘知青农场副指挥长。

当年,李庆霖的一封上书直达中央,毛泽东主席专门作了批示“寄上三百元,聊补无米之炊”,国家的知青政策因此进行了调整(参见笔者撰写的国内第一部知青史著作《光荣与梦想——中国知青二十五年史》,成都出版社1992年出版),每个知青有几元钱的生活保障(但必须挣工分结算),伙食团保证了每天有饭吃,缺的只是肉和食油,半个月才能吃到一次猪肉。住在原干校的“干打垒”中,多数时候保证了水电的供应。

将近两年的知青劳动生活是艰苦的,留下的深刻记忆除了安宁河畔红色的“云霞”,就是远离成都、远离父母的苦闷,毕竟那群十七八岁的青少年远离五百公里之外的大城市,远离了父母亲情。1974年,我们在弯丘度过了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由于农场提倡“扎根农村干革命”,要求知青坚守农场不回城,那年的除夕之夜,中队热闹地聚了餐,吃到了平时难以吃到的“油搭”(大肉),组织了文艺联欢节目。

“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晚上十点多钟,女知青宿舍里传来阵阵动情的歌声,打破了除夕的沉寂,那是《远飞的大雁》等歌曲。不一会儿,夜空中忽然传来一声悲怆的尖叫,一些女知青齐声恸哭起来。那哭声既是对命运前程的无奈,更是对父母的思念……

那难忘的场面,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良师》,载于《蹉跎与崛起——五十五位知青的人生岁月》(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场部的大树

弯丘知青农场基地总部,当年称为“场部”,耸立着一棵百年大榕树(亦称“黄葛树”),它不仅留在了原省五七干校成员的心里,更留在每一位弯丘知青的记忆中。

弯丘受南亚季风气候影响,分为旱季雨季,每年十月至次年四五月份,便是无雨的旱季,冬天灿烂的阳光成了温暖的资源,吸引了当前无数成都人前往过冬。2024年大年初六上午,我们一行驱车来到了弯丘,查找百度上,“弯丘”标为“湾丘”,仅剩下了“四川省五七干校旧址”的地名。

场部大门也被不起眼的小门挡住,车开不进去,一眼望去,里面竟空无一人。经询问,一位留守的女士说,最近附近发生了山火,场部没有对外开放。

“当年我们是这里的农场知青,想进去看看,可以吗?”女士听了描述,同意我们进入观瞻,但叮咛不能走进总部的大楼。

我们侧身挤进了小门,场部坝子正面的大树立刻映入眼帘。想当年,这棵大树十分高大,大约五六人都难以合抱。大树上挂上了一块牌子,说此树是一棵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古树。

大树前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红字:弯丘“五七”干校旧址。它由四川省人民政府2012年7月16日命名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这棵大树堪称省五七干校、知青农场的标志性打卡点,当年不知有多少省直机关干部和知青到大树下乘凉,遗憾的是,而今却找不到半分知青农场的标志。

为什么这里被称为“五七干校旧址”?记得当年场部管理人员把这段历史告诉过我们:半个多世纪以来,湾丘充满了不同寻常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属于西康省管辖,1948年成立了“湾丘垦殖场”。50年代初,弯丘成为西康省公安厅关押犯人的一个劳改农场,主要是开垦安宁河畔大片的荒地,西康省撤销后这里划归四川省劳改局管辖。“文革”期间,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弯丘原劳改农场之地开办五七干校,1969年4月26日开始,省直机关数以千计的干部被分批下放到弯丘进行劳动锻炼和“思想改造”,使其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五七干校。据说,当年省里不仅有200多厅官和800多处级干部轮番来到这里,还有流沙河、蓝疆、杨牧、白航等许多学术领域中的权威人士、文化名人、艺术家也曾在这里“劳动改造”。直到1972年底,省五七干校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全部下放干部撤离回城,只剩下一个留守处驻地米易县城,专管劳改农场和五七干校的档案资料(网传省五七干校一直持续到1973年12月,这是不真实的信息)。

历史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弯丘仍在不断地演变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省五七干校撤离后,这里就直接改为了知青农场。1973年5月开始,这里分别安置了900余名成都知青和两千多名渡口知青,弯丘知青农场的知青总共多达3000余名。

随着三线建设的迅速发展,1975年开始,弯丘知青被大批招到渡口当工人。下到这里的成都知青回城无望,基本上都成了渡口工人,笔者也于1975年被招到攀矿机动公司当了一名矿车机修工。1978年11月,米易县被划归渡口市管辖,渡口市随之改为攀枝花市,而弯丘知青农场也成为攀矿公司(后来攀矿又和攀钢合并)的蔬菜基地,各知青中队也划归到攀矿的分公司。当年,笔者作为渡口工人曾两次返回弯丘种菜,但这里也成了我拼命复习高考的“战场”。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场部的那棵大树,站在树下,我们环顾四周,心中感慨万千。

场部大楼和白色小平房

大树后面的铁门紧闭,透过铁门的栏杆,我用手机拍下了保存完好的场部大楼。大楼劳改农场是省五七干校的产物,主要由砖木结构的平房和小青瓦建筑构成。大楼前那排白色的平房,是我曾入住过的地方。50年前,知青农场挑选了各中队的文艺青年骨干,集中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场宣”),那排白房子就是场宣的驻地。十中队为场宣提供了不少的文艺知青,记得有能歌善舞、节目主持人、女中音高手、小提琴手、杨琴弹唱、舞蹈……他们都成了场宣的主力成员。

昔日的粮仓

当年知青宣传队演出的“戏台”

俯瞰大树前面的坝子,当年知青的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坝子右边那排粮仓还在,左边的主席台(“戏台”)也在,但都已破旧不堪。想当年,知青宣传队在“戏台”上的演出场面历历在目,无数的知青还在这里看过许多坝坝电影。

仔细品味“戏台”,我努力捕捉着当年文艺知青的身影,身不由己地走上台去,摆拍了一个难忘的身影。

五七吊桥

场部的大树是知青岁月难忘的景点,安宁河上的吊桥同样也是难忘的记忆。当年那桥长达一两百米,由省五七干校始建,称为“五七索桥”“五七吊桥”,桥上可通汽车。

五七干校的干部在吊桥上的合影(四川省散文学会燕羽老师提供)

笔者当知青时在吊桥边留下的珍贵记忆

走出场部,我们继续驱车前行,寻找那座吊桥的记忆,途中经过了十中队旧址。记得十多年前那里还保留着中队院落的基本面貌,如今中队的大院和一排排干打垒平房几近消失,剩下了少许的住房,屋门标注为彝乡村落,一些彝族村民在此居住。知青曾经耕耘的田地已然不在,只有几株英雄树仍挺拔伫立于河畔。

再往前行,路上已看不到吊桥的影子,但见昔街一个村落正在摆坝坝宴,村前停靠着许多小车。一位村民热情地告诉我们,附近已经修起了新桥,原先的吊桥还在,但已封住不让人过。顺着村民所指方向,我们开车来到新桥,终于看到了右边的旧桥。旧桥附近的河畔修起了一栋栋白马铁矿公司的新楼,一大堆铁矿堆放在停车场。

车停在公司新楼旁,吊桥醒目地耸立在眼前,桥顶上挂着“五七大桥”几个大字,记得以前并没有这些大字。

穿过荆棘草丛,笔者兴奋地寻着小路走到桥前,一通水泥墙堵在桥头,桥身显得比以往高大。手机查了查信息,原来钢木结构的旧桥已经不在,1995年被重新改造为钢结构吊桥,三年后又被洪水冲毁。眼前的“五七大桥”由攀钢公司于1998—1999年再次重建,虽不是以前的旧桥,但仍保留着老吊桥的风格。

现存的“五七大桥”,保留着老吊桥的风格

绕过封堵的桥头,从拐弯处登上大桥,站在桥中央,环视安宁河畔,原先知青十中队的全貌尽入眼帘,桥的对岸山上便是白马钒钛铁矿,修起了若干厂房建筑。

站在桥上远眺,英雄树下为原知青十中队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半个世纪晃然而过。回首往事,当年下乡的弯丘这块土地果然非同寻常。半个多世纪以来,劳改农场、五七干校、知青农场以及后来攀矿攀钢的蔬菜基地,当年在这里生存过的大多数人都不是本土乡民,而是来自四川各地、各个阶层的人群,他们似乎都在这里经历了人生的锤炼。

环顾安宁河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回首往事如烟,尤其是五七干校、后来转型为知青农场,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经风霜、见世面”,但他们最终又离开了这里。弯丘的省五七干校和知青农场,各自存在了约3年以上时间,分别下放了近万名省直单位的干部,安置了三千多名成都和渡口知青,那水、那树、那吊桥……给经历过岁月沧桑的人们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足以打造成昔日“弯丘人”怀旧的旅游景点。但如今,只留下了五七干校“旧址”的身影,知青农场的历史却被湮没于无声无息之中,这也许是令人扼腕叹息之处。

来源:行脚成都

文/图:刘文杰


相关阅读

  • 在春天“落笔”,奋进描绘一年“丰景”

  • 人勤春来早,功到秋华实。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完全散去,享有“绿色寒疆果都”美誉的北大荒集团五九七农场千里沃野已然“热辣滚烫”,农机检修、种肥下摆、清雪扣棚……绘就一年“
  • 翻田平地育苗 农机良种就绪 雪一停就移苗抢种

  • 长江日报讯 应对新一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严竣考验,武汉乡村在行动。连日来,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派出10路督导组,深入乡村一线,积极应对,全力以赴防冰冻、保生产。长江日报记者跟随督
  • 台儿庄区香安华家庭农场

  • 种养结合打造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记台儿庄区香安华家庭农场作者:韩晴 李宗豫台儿庄区香安华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坐落于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政府驻地南侧,主要经营
  • 易门高凤宏种植家庭农场

  • 生态发展增收益 示范带动促振兴——记易门高凤宏种植家庭农场作者:李克秀 刘桂萍 魏正菊易门高凤宏种植家庭农场位于云南省易门县六街街道茶树社区茶树村5组,地处易门县与安宁
  • 《中国农民合作社》2024年2期卷首语

  • 作者:《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编辑部襄国旧都,守敬故里,邢台市地处河北省南部,也是八百里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依托这片文脉源远、环境优渥的土地,全市家庭农场数量稳步增长,发展质量
  • 江苏省南京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

  • “三级”联动共建 “八方”聚合服务——记江苏省南京市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作者:湛中林 杜娟江苏省南京市家庭农场历经10年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持续优化。目前,全
  • 【拼经济 看乡村】菠菜喜丰收 村民乐开怀

  • 眼下正是大棚菠菜收获的季节。2月20日上午,走进高坪区东观镇花板场村胡不归家庭农场的蔬菜大棚内,映入眼帘的是成方连片的菠菜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煞是喜人。在绿油油的菠菜
  • 海归姑娘“种菜记”

  • 王成城在农场清理杂草。王 磊摄王成城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彭镇的农场。王 磊摄一个半大的纸箱里,满满装着白菜、西蓝花、菠菜等八九种本地应季有机蔬菜,旁边是已完成分拣装箱的礼

热门文章

  • 2·14 “婚育户”一次办

  • 2月14日,沈阳的张先生和五莲县的丁女士握着手中的“红本本”,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这一天,他们不仅成为合法夫妻,更成为“婚育户”联办业务的新人。说起这项业务,张先生夫妇高兴

最新文章

  • 低温冰冻,春茶最“受伤”

  • 农技人员查看茶树受冻情况。近期持续的低温冰冻天气,给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受伤”最严重的是春茶。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福泉山茶场拥有3600亩茶园,茶园大
  • 大咖共聚一堂 论道乡村振兴

  • 本报讯 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沈冠楠报道:春风吹绿草,田野焕新姿。2月27日下午,由江西日报社(江西报业传媒集团)、省农业农村厅、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省
  • 卢拉:再问我还会说,就是种族灭绝

  • 参考消息网2月28日报道据巴西“世界情势”网站2月27日报道,巴西总统卢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重申了他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对巴勒斯坦人实施种族灭绝的立场。该采访预计于当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