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大家|胡一川:奔涌不息,永在前线

日期: 来源:人民艺术家杂志收集编辑:人民艺术家杂志

 

胡一川(1910—2000),福建永定人,著名版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期在印尼生活,1925年回福建厦门念书;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参加“一八艺社”,是受到鲁迅影响的第一代新兴木刻版画家;1937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组织鲁艺木刻工作团深入敌后;1949年后参与组建中央美术学院,任党组书记;1953年受文化部委派,南下武汉筹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校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任院长。代表作品有:木刻版画《到前线去》《牛犋变工队》等,油画《开镣》《挖地道》等。

本文节选自《人民艺术家》杂志第202306期,内容有删改。


作为我国新兴木刻运动史上重要的开拓者,胡一川以饱满的激情、鲜明的爱憎、强烈的人道情怀与粗犷浑厚的气韵笔力,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木刻作品;他的油画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襟怀坦荡、质朴挚诚,浸渍着沉雄博大的非凡气度;他的美术理念、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艺术家。他一生坚守“到前线去”的信念,留下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脚印……

1949年的胡一川

▷ 厚积:艺术照亮坎坷青春

1910年4月16日,在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对中国革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大师胡一川。

出生后,胡一川与父亲一直聚少离多,因为父亲在南洋爪哇沙拉笛加修理钟表,数年才回来一次;胡一川则在福建老家与祖母、母亲相依为命,生活甚是拮据。

胡一川家乡掠影

为胡一川开启美术世界大门的,是与胡一川家住同一楼的胡清齐。胡清齐是中川有名的国画家,也是胡一川的私塾老师,他画的《龙吐水》《渔樵耕读》《福禄寿》都令胡一川印象深刻,胡一川8岁时还把他画的一本画谱临摹完了。

1920年,母亲亡故,年仅10岁的胡一川带着弟弟随水客下南洋,千里迢迢投奔父亲。但南洋的日子并不比国内好过,父亲没条件送胡一川去念书,胡一川平时就只能翻阅报纸、找漫画临摹。后来,在沙拉笛加中华会馆的校长胡素心夫妇的帮助下,胡一川得以在中华会馆念书。

幼年时期的胡一川

在异国他乡求学期间,胡一川遇到了第二位对他影响深远的美术老师——毕业于上海美专的美术老师陈承惠。每当陈承惠要到外面画油画时,胡一川总是给他背画箱,看他画画。不知不觉中,一颗爱好油画和爱好色彩的种子在胡一川的脑海里播下了。

后来,新上任的校长麦邦镇和其夫人邵锦凤注意到胡一川在美术方面很有天分,想送他回国升学。于是,他们积极想办法举办演出和进行募捐,把卖的门票和募捐的钱作为他回国升学的路费。1925年,在众多好心之人的帮助下,胡一川终于乘坐上了前往厦门的轮船。

胡一川 《湛江堵海》 55cm×79cm 布面油画 1989年

抵达厦门后,胡一川顺利考上了集美中学十四组,跟随国画教员吴琪珌学习画山水和书法。后又转到师范部廿一组,师从花鸟画家张书旂,深得其赏识。

1929年,胡一川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他追求进步,参加革命,创新艺术,加入“一八艺社”,并认识了雕塑系的学生夏朋。夏朋和胡一川有着相似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1930年暑假,二人相约前往上海参加“左联”(即左翼作家联盟)举办的暑期文艺讲习班。正是在上海的这段短暂而鼓舞的时光里,他们之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1931年秋,“一八艺社”部分社员在西湖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边合影(二排右二为胡一川,前排左四为夏朋)

▷ 薄发:以刻刀为革命武器

上海之行意义重大,不仅让胡一川收获了爱情,而且让他找到了思想和艺术上的新起点。由于受“左联”文艺讲习班的影响,再加上看到了鲁迅自费出版的《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和朝花社出版的《新俄画选》等木刻作品,胡一川不禁对木刻产生了巨大兴趣。

胡一川先到刻字铺请教刻字工人,又在剪刀店买了一些梨木板,打了几副斜刀和铲空白用的圆刀。虽然他当时的木刻技巧并不成熟,但是他依旧凭着巨大的热情,大胆地动手刻起来。很快,他便创作了《饥民》《囚》《流离》《征轮》等第一批作品,部分作品还参加了“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有的还进行了公开发表。

胡一川 《饥民》 10.3cm×13.9cm 黑白木刻 1930年

胡一川 《征轮》 尺寸不详 黑白木刻 1930年

1931年6月12日在吴淞路日本每日新闻社二楼举行的“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胡一川既是参展艺术家,也是展览主要组织者。当天,鲁迅在参展的木刻作品前驻足观看了很久,并为展览留下15元的捐款。

随着时局的变化和对艺术认识的深化,胡一川的木刻创作也逐渐成熟起来。他又相继创作了《怒吼吧,中国!》《失业工人》《闸北风景》《恐惧》等作品。1932年,“一八艺社”被强行解散,胡一川和夏朋也一道被学校开除学籍。

胡一川 《闸北风景》 15.7cm×12cm 套色木刻 1932年

胡一川 《恐惧》 24cm×19cm 黑白木刻 1932年

离开学校后,胡一川通过“左联”和“美联”(即左翼美术家联盟)的关系,开始在上海工作;夏朋则计划前往巴黎留学,但爱人的书信让她改变了原本的计划。胡一川在信中告诉夏朋,“美联”的春地画会被人破坏,缺少人手,希望她能到上海参加左翼美术活动。1932年底,夏朋抵达上海,与胡一川重逢。

一天,鲁迅抱着法国画家杜米埃等的一堆画册来到野风画会楼上,给上海美术工作者做了一次演讲,胡一川和夏朋也聆听了这次演讲。听了鲁迅先生的讲话后,大家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教育。在这段时间里,胡一川怀着极大的激情创作了木刻《到前线去》。

胡一川 《到前线去》 20cm×27cm 黑白木刻 1932年

《到前线去》是胡一川早年艺术生涯的代表作;“到前线去”,亦成为描述胡一川革命历程的浓缩之影,更成为一个时代的强烈回音。同期,他还创作了《拾垃圾》《一步加一鞭》《吊飞机》等木刻作品,并为互济会创作了一套暴露黑暗统治阶级的残酷行为的木刻作品。

那年头,蒋介石对共产党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1933年和1934年,胡一川和夏朋先后被捕入狱。1935年,夏朋因前期在狱中条件恶劣而身患重病,最终病故于苏州反省院,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1936年,胡一川刑满释放,四处打听都没有得到夏朋的消息。

1933年,夏朋寄给狱中胡一川的诗句

后来,胡一川辗转来到厦门,在《星光日报》做美术记者,认识了在《星光日报》实习的黄君珊。黄君珊崇拜胡一川是个革命者,胡一川也被黄君珊的青春活力吸引了,他们相恋了。当时,厦门民众的抗日救国情绪异常激昂,胡一川除了拼命推广木刻运动外,又以极大的热忱组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歌咏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胡一川毅然决定到延安去,到前线去。黄君珊本想与他同去,但胡一川考虑到这一路一定很艰险,就劝她还是与她的家人一起去缅甸。就这样,胡一川带着简单的木刻工具和嘹亮的歌喉到前线去做抗日救亡工作了。在致黄君珊的信中,他激情澎湃地写道:“我喜欢在这伟大的时代里做一个旗手,我不愿做一个庸俗的时代的尾巴。”

1942年,黄君珊从缅甸寄给胡一川的照片(正反面)

也是到达延安后,胡一川才从昔日战友口中得知夏朋病故于苏州反省院的消息。而后,胡一川拼命地刻木刻,宣传推动木刻运动,就像有两个灵魂在一起战斗着……

1938年,胡一川带领鲁艺木刻工作团前往敌后方的山西、河南;1941年回延安后,任鲁艺美术系党支部书记;1942年,受邀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5月16日,胡一川写信给时任鲁艺副院长的周扬,请求辞去党支部书记一职,原因是他为“创作与工作时间的矛盾问题”所苦恼,也就是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美术创作。

1939年1月,鲁艺木刻工作团成员彦涵、华山、胡一川、罗工柳(从左至右)在山西沁县铜川中学举办木刻展时的合影

1944年,黄君珊克服万难终于到了延安。千山万水,终久团圆,才子佳人喜结连理。2年后,胡一川离开延安,到张家口华北联大三部(文艺学院)任总支组织委员,并集中精力在冀中创作了木刻《挖地道》。

胡一川 《挖地道》 12.8cm×9.8cm 套色木刻 1946年

▷ 重启:回归油画创作

纵观胡一川的艺术人生,其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1930—1948年主要创作木刻;1948年后放弃木刻,转而创作油画。

1948年,胡一川担任天津美术工作队队长,为准备宣传画在胜芳住了半个月。机缘巧合下,他对油画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当时,张松鹤画了一幅毛主席油画像,胡一川也画了一幅同样大的朱总司令油画像挂在天津金钢桥上。紧接着,他到唐山深入开滦煤矿生活,创作了油画《开滦矿工》。

胡一川(左一)与天津美术工作队成员合影

1949年,胡一川率领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科与徐悲鸿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中央美术学院,任党组书记、教授。

任职期间,他曾公开说,为了适应客观要求,满足观众多方面的爱好,除国画、版画、年画、连环画、工艺美术都应继续大量发展外,油画和雕塑也应大量发展。他更是以身作则,于1950年就开始创作大型历史油画《开镣》。

1950年,共同组建中央美术学院时期的胡一川(左)与徐悲鸿(右)

胡一川 《开镣》 174cm×264cm 布面油画 1950年

1953年,胡一川受文化部委派南下,到武汉组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任党委书记、校长。此后5年时间里,他创作了《红军过雪山》等油画。1957年,他还被聘为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评选委员,赴苏联、波兰访问,创作了《格但斯克造船厂》《波兰少女》等油画。

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迁校到广州,改名“广州美术学院”,胡一川任院长兼党委第一书记。1974年,胡一川汲取了在开滦煤矿采风时所获得的视觉经验,在木刻《挖地道》的基础上,创作出又一幅经典油画《挖地道》。

1956年,胡一川在创作油画《红军过雪山》

胡一川 《挖地道》 146cm×112cm 布面油画 1974年

因工作和杂务的困扰,胡一川常常无法专心画画。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他还是在外出的时候挤出时间尽可能多地写生、创作。正如美术评论家陶咏白所说:“他有条件画油画了,但党的行政工作,又使画油画成了他‘业余的业余’,画油画竟成了他生命的奢侈。”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胡一川在国内外很多地方留下了写生的足迹,也留下了一幅幅注重力量和情感表现、充满时代激情的风景油画作品。

胡一川 《巴库海岸》 35cm×50cm 纸板油画 1960年

胡一川 《南澳岛》 35.5cm×50.5cm 布纹纸油画 1962年

1986年,胡一川在西北写生

胡一川将一生的跌宕与革命情感融入一件件木刻作品中,描绘在一幅幅油画里,亦用流淌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文字素材。晚年的他,热爱生活,热爱大海,更是对音乐情有独钟。1991年,他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2000年7月14日,胡一川在广州病逝,享年90岁。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躺在病床上的他嘴里总是喃喃地重复着“革命的理想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仿佛在品味着他永远站在前线的90载人生之路。

晚年时期的胡一川在家中拉小提琴

1981年,胡一川与黄君珊于家中

1999年,胡一川与女儿胡丹妮于家中


【本文经胡一川研究所审阅,特别感谢胡一川研究所对本文给予的大力支持。】


(完)


相关阅读

  • 南艺师生追寻“宋公碑”迹,赋能老区文艺

  • 近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组织师生赴盐城开展“追寻‘宋公碑’红色历史,赋能老区文艺”主题党日系列活动。  21日下午,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党委委员、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
  • 建馆60年话馆藏|猎鹿

  • 猎鹿 佚名雕塑 127×42.5×36cm 年代不详文| 魏思明非洲雕塑艺术的形成与非洲人民崇尚的万物有灵论息息相关。当地动物资源丰富,狩猎是生产生活的重要主题。狩猎者是非洲雕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胡一川:奔涌不息,永在前线

  • 胡一川(1910—2000),福建永定人,著名版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期在印尼生活,1925年回福建厦门念书;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参加“一八艺社”,是受到鲁
  • 湖北省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达150家

  • 12月28日上午,武汉海关为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颁发了海关高级认证企业证书。至此,湖北省海关高级认证企业(AEO)已达150家,其中2023年新增22家,高级认证企业数量稳居中部六省第一位
  • 麻城工务段:强化高铁设备整治迎元旦

  • “0.2毫米、-0.18毫米、0.15毫米……”12月28日1时30分,在合武线上行线737公里100米至737公里500米区间内,麻城工务段麻城北客专线路车间麻城北检查工区班长魏文升操作惯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