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第七届“苏州杰出人才奖”丨“多栖作家”王尧:往来文学创作与批评,勇攀文学珠峰

日期: 来源:看苏州收集编辑:看苏州

作为批评家,他以《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摘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

作为散文家,数十年来致力于散文创作,出版有《一个人的八十年代》《纸上的知识分子》等多部散文随笔集;

花甲之年,他在《收获》交出了人生中第一部长篇小说《民谣》……

日前,第七届“苏州杰出人才奖”公布,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王尧和其他8名来自苏州各行各业的精英入选这一苏州市人才最高奖项,共同组成超强“人才天团”,为社会创新发展起到榜样作用。

王尧跨界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是国内最具影响的苏州人文学者和作家,也是苏州文艺工作的组织者之一。今天,一起走进“苏州杰出人才奖”获得者王尧的文学世界。

从乡村少年到教授博导

读书 教书 写书成人生关键词

冬日的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静谧秀美,刚刚获得“苏州杰出人才奖”的王尧接受了记者专访。在校园的工作室里,王尧从“书堆”中起身和我们打招呼,儒雅而谦和。

王尧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和散文小说创作等方面均有一流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文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但他不止一次说过,批评家、学者、散文家、小说家这些名号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只把自己视为一位“写作者”,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王尧

读书、教书、写书构成了王尧的人生关键词。

回想起自己的写作生涯,王尧坦言自己很小就有个作家梦。青少年时期,王尧在乡村长大。17岁高中毕业,成为回乡知青,辗转于各村担任代课老师,然后,又由乡村走向大学。

与路遥《人生》中高加林对于乡村的抵触甚至仇恨不同,王尧对于乡村的感情是和谐的。这里有他年少时的激情,有他田间劳作的快乐。他饱含情感地写插秧和收割,可见乡土的感情之真,这也成为了他的写作源泉。

那时候,他的周围有很多写作的人。1980年,王尧在东北的一个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两首散文诗,开启了他的写作生涯。

再次发表作品,是《散文世界》创刊后,王尧的老师范培松先生推荐了几篇散文,《时代与肖像》收录了其中的两篇。“在这组散文发表时,我的精力已经转向学术,曾经的文学创作理想变成了文学研究,这是漫长的思想生成和价值重建的过程。”王尧回忆。

王尧在苏州大学的工作室

“我要写作,而读书也是我的一种职业。”就像王尧在苏州大学的工作间里堆满了书一样,他的家里也堆成了书山书海。除了吃饭、睡觉、工作以外,其他时间都是要用来读书的。甚至他汽车的后备箱也像一个小的书库,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可以用零散的时间来阅读。

一手创作一手评论

“多栖作家”的跨界式写作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文学苏军”不仅拥有一支强大的创作队伍,还有一支闪亮的文学评论队伍。王尧正是其中一位。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王尧差不多集中了十年时间研究中国现代散文,先后出版了《中国当代散文史》《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和《询问美文》等。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如果不是遇见时任《当代作家评论》主编的林建法先生,我几乎不会从事文学批评。”王尧回忆。数十年来,王尧以其体贴、在场、有深度的批评,令文学同道们心生向往和敬意。

2018年,王尧凭借评论作品《重读汪曾祺兼论当代文学相关问题》获得鲁迅文学奖。授奖词如此评价,王尧的文章“在重新打开汪曾祺的意义空间的同时,也为当代作家实现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镜鉴。”

在2022年由江苏省作协主办的“王尧创作与批评研讨会” 上,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称,王尧是始终在改变他的观念的同行者。

“我最初进行文学批评的时候,总是跟作家保持相当的距离,但王尧在《当代作家评论》开‘小说家论坛’,就要求批评家跟作家面对面交流。他写文章洋洋洒洒,能够讲出很多作家的不仅是八卦,还有创作生涯的细节,这也是中国古人所谓的知人论事的文学批评方法。”

研讨会现场

王尧虽然兼事文学评论、散文和小说等多种文体,但不同体裁的作品都显露出一种独特的“散文”气质和审美趣味。

“散文是知识分子精神与情感的存在方式。”基于这种认识,多年来,王尧在学术研究之外,始终坚持散文随笔的写作。

2006 年,他在《南方周末》开设“纸上的知识分子”专栏,2008 年发表长篇散文《一个人的八十年代》,2010 年,在《读书》上写“剑桥笔记”,发表谈论文学知识分子的文章。

最近几年,王尧在《收获》《钟山》上开设“沧海文心”“日常的弦歌”等专栏。在《雨花》上的专栏则以“时代与肖像”为名,写其对乡村生活的记忆。

新锐小说家

处理记忆和历史的关系

王尧认为,中国的文章传统非常悠久,古人写诗、写小说、写书法不分家,很多人是多面手。

在写小说之前,王尧长期从事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但他心里面却始终有当一个作家的冲动。

经过20年的精心浇筑,对长篇小说心怀敬意的王尧,终于在2020年完成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民谣》。

其实早在2001年,王尧在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时,已经写了一部分。个别要好的朋友已经知道他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坐在码头上,太阳像一张薄薄的纸垫在屁股下。”

这一坐,将近二十年。这部一直未完成的小说,试图写出一个少年的成长精神史、一个村庄的变迁发展史、一个民族的自我更新史。

长篇小说《民谣》

对于为什么会拖延这么长时间,王尧非常坦诚:“与我的思想和写作能力不足有关。再加上我平时旁骛多,很难集中精力写长篇。近几年,我的思想和写作准备相对成熟,又有了相对空闲的时间,便集中精力去完成了。”

《民谣》之外,王尧透露自己现在依然在创作小说。而这部新小说聚焦的则是王尧的第二故乡——苏州。

“1981年,我来到苏州,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也算是一位‘老苏州’了。”王尧笑着说。

早年写作《一个人的八十年代》时,与乡村对举的城市就是苏州。他对苏州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文化上的细密观照与深邃思考。

“当雨天从这些院子走过时,我的一个奇怪的念头是,走到人家的房间里去,打开他家的箱子,我想闻闻箱子里的味道。千年以前,这座城市就是这样的味道。”这就是一个文人对一座城市的探寻,同时也象征了这个文人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他正在创作的这部小说《桃花坞》,以苏州桃花坞片区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苏州城沦陷以后,在桃花坞生活的几户人家逃亡、救国的命运变迁。

在那样一个国难当头的时期,青年人如何成长起来。在文化和民族意识影响下,看似性格平和的苏州人,如何爆发出惊人的反抗力量,如何踏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正在写作的《桃花坞》

里面也穿插了很多关于苏州民风民俗的细节描写,试图能够还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州模样。

在不断用写作“清算”自己的过程中,王尧实现了对自我的全新认识。

而对于此次获得“苏州杰出人才奖”,王尧认为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科学家、企业家和大国工匠,也需要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这才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我长期关注和投身于苏州的文化发展,这次获奖让我再次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责任。”

信息多一点

“苏州杰出人才奖”是我市人才最高奖,用以奖励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自2005年设立以来,已连续开展七届,共评选出“苏州杰出人才奖”获得者49人,在全市人才群体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关阅读

  • 苏州先跃生产及测试基地项目开工

  • 1月21日上午,苏州先跃项目在苏州工业园区奠基开工。项目总投资约1亿美元,集聚先进研发与生产制造功能,同时聚力绿色环保与低碳科技,将打造新一代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系列产线及部分
  • 繁星 | 将诗意注入生活

  •   图 | 视觉中国离过年已经不远了,在朋友圈看到一些女性朋友发的做什锦菜的小视频,红黄蓝绿得颇让人眼热。什锦菜可能不光是南京人过年餐桌上的一道风景,其他地方也有类似做
  • 婚恋诈骗27万余元受到法律惩处

  • “她欺骗我的感情,骗取我的钱财,我要让她受到法律制裁。”身为某乡镇干部的楚某(化名)愤愤不平地说。近日,叶城县人民检察院用法律的手段为楚某讨回了公道,犯罪嫌疑人阿某受到法律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礼来重磅药物,被判专利无效

  • 礼来重磅新药巴瑞替尼遭遇重大危机。1月1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针对巴瑞替尼一篇化合物专利CN200980116857.7发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宣告专利权全部无效。无效宣告请求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