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固区西固城街道玉门街北社区,说到小区党员阵地建设,很多居民都有满满的幸福感和说不完的“暖心故事”。这些都源于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工委”为依托,聚合多方力量服务居民取得的实效。过去的一年,玉门街北社区以服务为主线,将服务阵地前移到小区楼院、居民身边,映射出一个个充满幸福味道的生活片段。
急事特办,当好居民“驿管家”。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居民就医购药需求持续增加。小区党支部积极号召党员、驻守干部、居民群众将家中多余药品捐赠出来,设立“红色邻里药箱”1个,并通过每日对重点人群、独居老人采取电话、实地走访方式,询问他们的日常需求。目前共收集到药品8盒,其中治疗感冒药品2盒,退烧药品2盒,治疗咳嗽药品1盒,其他药品3盒,3位居民在这里领到了需要的药品。同时,还发动辖区内1名退休医务工作者加入小区党员阵地,为辖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服务3次。
用药有了着落,重点人群的需求如何满足?社区依托小区党员阵地和网格化管理,掌握社区孕产妇、透析病人、肿瘤患者、独居老人等人员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配备专管员。针对独居老人,驿管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实行每日一询问原则,全力守护好重点人群。针对困难群众,由区民政局免费发放药品包24份,米面油22份,由党员志愿者一一入户送至家中,确保重点人群关心关爱到位。
年迈的周阿姨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得知老人生病住院后,社区工作人员马上联系了老人,对其现在的病情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进行详细询问了解。在老人出院时,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老人,申请特殊家庭住院护理补贴,并帮她收集资料去保险公司办理了理赔相关事项,解决了她的生活难题,缓解了特扶家庭的经济压力。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让独居老人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挂念与关怀,增强他们的生活更有安全感,努力把保障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广大居民的心坎上。
融合共治,构建服务“新格局”。居民史明华的妻子没有工作,她既要照顾患病的老人,还要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比较困难。“爱心站”成员西固团区委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史明华的孩子送去慰问金、学习用品和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并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详细询问孩子的身体、生活、学习情况,认真聆听他们的倾诉和需求。“社区和团委的工作人员经常来我家,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要树立生活的信心。”史明华说,“爱心站”的人员特别热情,叮嘱有什么困难随时向社区反映,让孩子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继续发扬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的精神,用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做对祖国和社会有用的人。
玉门街北社区将“大党委”成员单位、社工委委员、驻守干部等编入网格、融入治理,构建形成“多方参与、联建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互通共融格局,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同时,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按照社工委成员专业特长及所在行业特点“量身定制”服务岗位,将实践活动延伸到各行各业,为居民提供从育幼到助老,涵盖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各方面服务。通过共享模式的构建、整合,实现了阵地、活动、信息、服务、队伍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使志愿服务活动更具特色、更可持续、更富活力,打造出服务全覆盖、满意大提升的志愿服务“共同体”。截至目前,社区”社工委”志愿服务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余人次。
精准对号,解决微事“零距离”。“我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微信群里反映,没想到这么方便管用,解决了孩子学习的大问题。”居民刘女士激动地说。居民线上反映的6号鸳鸯楼前树木枯枝存在安全隐患、314号楼住户下水堵漏、二单小区三叶6号住户楼噪音扰民等960余件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真正做到“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我在这里住了30多年。期间有几次搬家的机会,但我没舍得搬。”家住兰州石化厂前小区的岳秋菊说,这里的一草一木皆可唤起情感。邻里和睦,社区服务贴心,办事方便快捷。有什么大小事儿,家里停电了,漏水了,暖气不热了,或者楼道的灯不亮了,卫生不干净了等等,给社区打电话,也可以通过线上微信群反馈给“驿管家”。“问题不论大小,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和解决,这让人备感暖心。”岳秋菊对社区线上服务平台赞不绝口。
在社区网格微信群里,可以及时查看社区的通知公告、在线反馈对社区的意见,还可以实现在线报修、报事。老百姓有什么大小事,在线反映,驿管家看到后处理解决。“驿管家”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社区每100户至120户配备1名“驿管家”,共配备了22名驿管家。同时,整合辖区内驻区单位、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及退役军人、志愿者、驻守干部等优势资源,线上线下齐联动,共同打造红色邻里便民服务圈,以“微服务”疏通基层社会的“毛细血管”、改善基层社会“微循环”,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记者:周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