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前半周出差后半周参加UP主交流,五月的这周我受到了巨大冲击……

日期: 来源: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收集编辑: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

当一名全职UP主和从事科研工作,究竟有怎么样的区别呢?30岁来临之前,坐拥百万粉丝的科普博主毕导重回校园,找到了科研与科普之间的微妙平衡…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

以下内容为知名科普UP主毕导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毕导。坦率地说,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舞台上面,我是有一点紧张的。因为大概是从一年半之前开始,只要我出现在任何的公共场合,评论区就一定会有人在刷,“毕导你有时间干这个,你没有时间去更视频?”

每次看到这样的评论,我的内心也是非常忐忑。但是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是从2014年开始读的博士,2014-2017年这几年,我主要的时间都花在科研上。然后在2017年的年底,我就休学了,建立了一个团队开始做自媒体。在2018-2020年这3年,我基本上是全职博主的身份。在2020年年底,我又回到学校去,继续努力地把博士学位拿起来。所以呢,可以说我这个人拥有两重身份:一是当UP主,这是我过去的全职身份;第二搞科研,这是我现在的全职身份。

所以今天虽然很惭愧,但还是勉强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复学这一年半以来我的心路历程,以及我的一些所学所感。今天我演讲的标题是《搞科研和当UP主哪个比较好玩》。

科研和UP主,到底有什么区别?

回去搞科研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呢?这体现在我B站视频的评论区里,我给大家截了几条念一下。

比如有人说“我记得之前问过毕导,毕导的导是什么意思,”其实是辅导员的意思,“我觉得今天可以问一下毕导的毕是什么意思?”因为我是1992年出生的,到现在已经快要30岁了。一个30岁还在读书的学生,听到毕导的毕,就总让人联想到毕业的问题,非常的扎心。

“不得不说,毕导一发视频,好像就有在动态里面活跃的底气了。”这位同学对我的心态也把握得非常精准,我平时大部分时候是不敢出来的。每次发了一期视频,我就觉得这段时间好像就不愧对观众了,就可以多发几条动态了。“按理来说,一个人很长时间没更视频是没有脸发动态的。”“这就是传说中的毕导吗?我爷爷从小就念叨着等你更新,一直很喜欢你的视频,加油,期待你的新视频,对了,你谁来着?”我每次看到这样的评论,就会非常的惶恐。

有人会问:“毕导,你为啥不更新了呢?”其实这件事情,在2020年12月13号的一条视频里面,我是给大家做过一个交代的。当时是回到清华复学后的第二天,那天我在视频的结尾跟大家说了,因为回去上学,所以可能以后更新视频不会像以前一样频繁,大家也都表示了理解。

如果你读过研、读过博就会知道,读研、读博不仅很占用你的时间,也会很占用你的精神力量。所以当你白天做完了一天的科研,晚上回到家,你几乎没有动力去打开一个文档,然后新建一个视频的本子,并把它写出来。这就是我那段时间的状态。

还是在那个视频里,我们几位一起做视频的小伙伴一块儿出来,给大家打了一个招呼,还拜了一个早年。随着视频结尾打了一个响指后,一熄灯,小伙伴各自从画面当中散出,只留下我这样一个孤寂的黑色剪影。

如果我们做一道语文的阅读理解题,“请问,毕导当时的这个镜头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答案就是表达着他要开始回去上学了,整个团队也解散了,从那以后视频更新可能不是我生活的重点了。

也会有很多人问:“毕导,你说你一个年近30的人了,回到学校去跟那些本科生混在一起,你融入得进去吗?”刚开始我觉得我是能融入得进去的,这张照片是在我刚刚复学的时候,我们的系主任说:“毕啸天,你现在也是一个社会人了,你不如来给刚入学的本科生讲讲课,讲一讲创业、就业的选择等话题。”当时在这个课结束之后,我们留下了这张照片。你一眼看过去,在照片里不会明显看出哪个是我,对吧?融入得非常好。

当时去上这堂课之前,我基本是抱着我是他们同龄人的想法去的,我觉得我无非就是虚长大家几岁的一个大哥哥,给大家分享一点经验。所以呢,我给大家讲这堂课的时候,眼神里面包含着那种对同龄人的关爱的眼神。但等我去了之后,我发现台下的同学看我的眼神仿佛带着崇敬,仿佛听一个院士来讲座的那种感觉。我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一想,这些同学他们有的人是2021年入学的,而我是2010年入学的。换位思考一下,他们看我,就好比我去看一位99级的有风骨的老系友那种感觉。所以在这个课的最后,大家都来跟我合影,让我也是非常的感慨。

在那段时间,我从箱子里面又找出了我2014开头的饭卡,推开了学校注册中心的大门,就正式回去复学了。在之前读博的时候,我的研究方向是做membrane separation,就是膜分离,用膜做水处理,比如说海水淡化或者是污水处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次复学之后,我换了一位导师,也换了一个研究方向,之前开的题都不算了,又从零开始重新开题。现在我的研究方向是做化工过程中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检测与诊断,相当于一个化工领域和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结合的交叉学科。所以很多人之前在网上说,毕导你是转码了吗?其实也没有完全转,算是在化工领域转码了。

左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张图,叫You know the movie gonna be good when these show up(你看到这些就知道接下来会有好电影),我相信每一个看过吴恩达老师机器学习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对于一般的实验室来说,你很难想象有一天突然有一名百大UP主来到你的身边,开始跟你一起写代码、搞科研了。但我非常幸运,每当我在实验室里面写代码遇到了bug,遇到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有一帮兄弟围在我的周围,共同给我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觉得给一位百大UP主解决问题,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所以呢,我的工位也就成了大家“码力”的试金石,我经常在写代码的时候出现bug,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实验室里的兄弟们就会特别快乐地凑到我的工位周围。这个时候就好比华山论剑,谁最先解答了毕导的问题,谁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荣耀。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刚才为什么一直在说师兄弟,而没有说师姐、师妹呢?没错,在我们实验室的十来个人里面,只有男生,没有女生。

那么搞科研和做UP主之间,具体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其实我最深刻的感受来自于2021年5月的一周。

在那个5月的前半周,我的导师派我去泉州石化出差,在后半周,我去上海参加了一个B站UP主交流会的活动,我相信屏幕前的各位只要看B站视频的话,应该能从右边找到一位你喜欢的博主。

那一周给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因为在前半周,在那种高塔和铁釜的轰鸣声中,你会深刻地感受到,你日常在化工系所学的知识以及你所创造的知识,就是在这些管道里面支配着能量、动量、质量,它们在流动。那是一种知识在这里变成产品的感觉。而在后面这半周,你站在一个舞台的聚光灯下,就像现在这样,台下坐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朋友们,他们为你鼓掌、为你欢呼,那是一种非常光鲜亮丽的生活。

科研科普都是科

那我们再来想想,做科研和做科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这件事情是在我复学的时候,我们系的副主任跟我聊天的时候提到的,他说:“毕啸天,欢迎你回来。在过去的这三年里,我看过很多你的视频,我觉得做的非常不错,把我们化工系课程上的那些知识表达得非常清晰。但是你必须要意识到的一点是,做科普是在表达旧的知识,它的关键是把前人已经形成共识的、几乎没有错的内容用一种独特的、有趣的方式给表达出来,让观众能接受。

“但是做科研是创造新的知识,它往往需要你去阅读海量的、有时可能是几百篇文献,最后你了解了这个领域里面前人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然后发现有一个问题是值得解决的。于是,你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并进行了验证。之后发现,哇,它果然可以解决问题,于是发表了一篇文章。发表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所创造的新的知识又会成为后来者的共识,并且指导后来的人继续研究下去。”所以这是我眼中做科普和做科研的一个本质区别。

▲左:A Study of Splashes 《溅水花的研究》(科研)

右:我做的科普视频(科普)

举个例子,在百年前有一位著名的流体力学大师叫做沃辛顿(Worthington),他曾经写了一本书《溅水花的研究》(A Study of Splashes),把溅水花这件事中的流体力学研究透了。在百年之后有一位少年,他研究的一个话题叫做《上厕所的时候,如何科学地压住水花,防止你的屁屁被溅湿?》。这件事情,是把百年前已经成熟的知识应用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并且通过这个好玩的案例告诉了你,这些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应用。

▲Cai, Zhuojun, et al. "Beating Worthington jet by surfactants."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3.3 (2022): 100775.

这件事情是科普,但这完全就是科普吗?其实在2022年,我发现还有一篇文章,它叫做《用表面活性剂打败沃辛顿射流》(Beating Worthington jet by surfactants)。也就是说,百年前的这个话题,其实直到今天它还有生命力,还有新的人继续在沃辛顿射流这个问题上面研究出新的内容。那么这又是科研。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科研、科普它们完全可以是同一个话题。但是科普更多的是表达过去的知识,而科研需要你创造全新的知识。那么,做科研和做科普有什么地方是相通的?我想它们共通的地方,就在于一个“科”字。那这个“科”字的背后是什么呢?四个字,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个非常虚幻的概念,什么是科学精神?具体拆解一下,我想它有这么几个方面:

冰为什么这么滑?学会问问题

第一,我们要学会提问。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做科普,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提问。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我们在家里面看冬奥会。当时一个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毕导,你看花样滑冰、短道速滑上,他们很多人哗一圈,一下把自己摔出去了,为什么冰偏偏这么滑呢?”当时我仔细地想了一下,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但我再仔细想一下,发现我其实好像无法清晰地给他解释这件事情。

我在读初中的时候,物理老师教过这件事情。他当时说的是,当人穿冰刀站在冰面上的时候,冰刀跟冰面有很大的压强,这个压强会降低冰的熔点。比如说原来冰的熔点是0度,现在降到了负10度,那么冰就会更加容易融化,因此冰刀跟冰之间有一层融化的水膜,这层水膜非常的滑。

▲水的相图

但是,如果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的话,我们会提出几个问题:第一,冰刀跟冰面的压强真的有那么大吗?好像未必。第二,这个压强能让熔点显著降低吗?根据相图,可能要在百大气压下才可以产生显著的熔点降低的效应。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有一层水膜,就一定更滑呢?你能解释清楚水为什么滑吗?好像这中间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所以后来,在查了文献之后,我发现有一篇在2019年新发表的文献,才算比较圆满地解释了这件事情。研究者发现,在冰的表面有一层天然的分子膜,这层分子膜大概是几个分子层到几十个分子层的厚度,它们的运动比冰要更加活泼,但是又没有水那么强烈。这一层被命名为准液体层(quasi liquid),层内的分子可以随意地运动。就好比你踩在了一层豆子上,你会觉得特别得滑。而那层水分子相当于充当了这层豆子的作用,因此你会觉得滑。

因此,当我学会提问题之后,我发现原来在生活当中,“冰为什么滑”这么简单的事情,其实对我们而言很可能就是一个未解之谜。

再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是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听过这个案例:实验者叫来一群孩子,并表示现在可以给每人一块糖,你可以选择现在把它吃掉;也可以选择现在不要这块糖,先忍15分钟,那么实验者就会奖励你两块糖,这是作为你能延迟满足、能忍耐的一个奖励。然后有些孩子就吃了,有些孩子就等了,等了的孩子拿了两块糖更高兴地吃了。后来实验者追踪了这些孩子长大后的表现,他们发现,当年那些忍了15分钟的孩子,未来的SAT(美国高中毕业生学业能力考试)成绩更高。因此,他们发了一篇文章,得出了一个结论——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会更加容易成功。这是一个非常圆满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鸡汤,它教育我们从今天开始要延迟满足。

但是后来,有一些人就质疑这个结论,这件事情真的说明延迟满足就能获得成功吗?于是他在更大的范围内做了一个实验,也去重新审视了当年那篇原始文献的数据。他们发现,其实这个延迟满足的故事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一些孩子家没钱,没钱的孩子没怎么吃过糖,你给我一块糖,我就想赶紧吃了;而有一些孩子家里面有钱,他们平时整天就吃糖。你让我忍15分钟,我根本无所谓,我家里面有的是糖,忍15分钟又怎么样?我还可以拿两块糖吃。所以,事实上他们发现,这个共同的因素是有钱,没钱的那些孩子他们后来的SAT成绩更低,有钱的孩子未来的SAT成绩更高。

所以,当学会了提问题和质疑之后,他们得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那就是其实有钱才能让你的成绩变得更好,所以这也推翻了当年一个延迟满足实验的结论。

因此很多人问我,说你日常做这么多的选题,有没有什么思维训练的方式呢?我给自己的一个训练方式是一个在工业里面的方法,叫做5Why分析法。

它是指:当我们想知道一件事情的根本原因时,就连问自己5个Why。比如说今天早上我闯红灯了,就问:

“你为什么闯红灯了?”

“因为我工作要迟到了。”

“你为什么工作要迟到了?”

“因为我起床起晚了。”

“你为什么起晚了?”

“因为我闹铃没有响。”

“为什么闹铃没有响?”

“因为它的电池没电了。”

“为什么电池没电了?”

“昨天晚上我忘记检查了。”

现在,我们已经问了自己5个Why,就可以认为这是这个表象的根本原因了。因此为什么你今天闯红灯了呢?其实是因为你昨天晚上没有检查电池有没有电。所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后要记得每天晚上去检查一下。

我在生活当中遇到过很多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也会努力地去问自己5个Why,当你一层一层剖析,你总会遇到一个自己无法解决的部分,那可能就是你慢慢接近这个问题真相的时候。

表达观点有依据

科学精神的第二点,我认为就是表达观点要有依据。当我们提出一个论点的时候,可以查文献,也可以做实验,但是千万不要拍脑袋,我们需要有论据。

曾经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句话,它说如果我们回到50年代,告诉那个时候的人们未来会有手机这么一种东西。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拿在手里面的东西里面,你就能随时随地访问任何事情的真相。他们一定会觉得,哇,那未来该多么的美好,谣言将毫无生存之地。然而很遗憾,到了50年后的今天,谣言比50年前的过去更加满天飞,以及我们每个人手里面虽然都有一台手机,但是我们平常几乎不会打开手机去访问那些我们不知道真相的问题。

这是我很喜欢的zhan的一个视频,叫《百度百科究竟有多不靠谱?》。当时他去看了一元二次方程这个词的百度百科,然后就发现里面居然有很多错误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韦达定理,x1加x2等于负的b/a,x1乘x2等于c/a。但在这个百度百科里面,居然有一条是b等于a加1乘根号c。我们知道,abc是方程的系数,没有任何定理可以规定一个方程的系数之间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百度百科词条下面却这样写了,很离谱。

前段时间,我们家里给水管装了软水处理器,因为我以前也是学膜分离的,所以我知道,硬水变软水,无非就是把钙镁离子给去掉了,所以就没有硬的成分了。然后我洗手的时候,发现软水特别得滑。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滑得就像洗不干净一样。于是我就去百度:为什么软水很滑?我以为这么简单的问题应当能找到真相。

但结果并不是这样,第一个回复说:“有滑滑的感觉就对了,这才是真正的干净。”我想这能说服我吗?他还说:“有些朋友一直用的是硬度比较高的水,初次用软水就会有洗不干净的感觉,其实这并不是洗不干净,这正是完全干净的感觉。”这都是在用感觉去描述科学的问题。

后来我去查了更多的信息,我发现在中文互联网上,能找到的内容几乎都是这个样子,大家都在用感性的论述来解释这件事情。后来我上知乎搜索,以为能搜到一点儿真相,结果知乎上面说我们来聊聊软水,然后突然就话锋一转“很多人问我装软水机有没有必要.......”,下面就开始讲软水机了。我就感觉很离谱,“软水为什么这么滑”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找不到答案?

于是,我去外网上搜了一下,然后就找到了Doctor Water(水博士)的回应。然后我大概理解了它的真相。

他说,肥皂里面往往有硬脂酸的成分,它会和硬水里的钙镁离子形成沉淀。这种沉淀积累在了你的手上,会让你有涩涩的感觉。因此,当你从硬水切换到软水之后,你往往会保留原来的打肥皂的习惯。但是软水是用钠离子取代了里面的钙镁离子,它会起大量的泡,但不会形成那样的沉淀。因此最后覆盖在你手上的这一层硬脂酸钠、硬脂酸会让你觉得特别滑。

我印象当中大概是这么一个原理,也许我有说错的地方,请大家见谅。但是当时看到这个答案后,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有论据的回答。当你在看到一个带了参考文献和科学原理的回答时,你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值得信服的。

给大家分享一下什么叫有论据。可能很多人看到,我们的每个视频结尾会有一大堆参考文献。也有很多人说,毕导你怎么做一期视频用到的参考文献,比我日常写一篇论文的还要多?这是我用的一个软件叫Zotero,我特别喜欢用它来做文献管理。左边是我们每一期的视频内容,我都会在Zotero里面建立一个文件夹,并且在文件夹里面放入我们做这期视频背后所阅读的文献。

比如说在2021年的9月10号,我发了一个关于奶粉为什么会结块,为什么总是会有奶豆、会冲不开的视频。这期视频是9月份发的,但是其实我们读的第一篇文献在1月份就已经添加进来了。所以为了做这么一期视频,可能背后我们要看很长时间的文献,慢慢地把这个领域给了解清楚了,才足以支撑我去做出一期我觉得有意思又严谨的视频。所以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催更了,做一期视频很累的。

不停学习,别怕犯错

此外,我觉得科学精神还包括不停地学习。我很喜欢一位博主叫李永乐老师,你会发现他讲的课题天南海北,什么领域他都有涉猎。但是有一天我认识到一点,就是李永乐老师不可能是从娘胎里面出生他就懂这一切知识的,他一定是在后天不停地学习的。因此,如果你有不懂的知识,没有关系,你只要确保用自己的科学素养学到对的东西就可以。

还想跟大家分享科学精神的一点,那就是别怕犯错,科学永远不怕犯错,犯错了纠正就可以。

给大家讲几个我的视频里面出现过的典型的错误。曾经有一次我去海南看了长5B的发射,回来我做了一期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跟大家讲了不同火箭的型号以及它们所用的发动机和燃料。我不是特别懂火箭,所以在做这期视频的时候,找了一些懂火箭的人确认并求证过。但是很遗憾,在我最终做的视频里面还是有错。视频里有一张火箭的拼图,哗的一下就从画面里闪过去了。但是了解火箭的那些爱好者们,他们的眼睛非常非常的尖,一眼就看出了错误,说:“毕导,你这张图里面有两个火箭跟它们的名字是对不上的,你配错图了。”

当时我非常难过,但很快我就不难过了。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有科学精神的人来说,不要害怕别人指出了你的错误。于是,我马上换源,并在评论区更正了自己的错误,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态度。也不是我死皮赖脸,而是我觉得敢于更正,这就是有科学精神,大家一定会原谅你。

再者,我之前做的奶豆这期视频里面,其实也犯了一个错误。当时我认为奶粉是一种绝对的疏水材料,但是其实是不对的。奶粉在刚接触水的时候,可能它的接触角会大于90度。但是随着它的浸泡,它的接触角度会降下来,因为如果它完全是疏水材料的话,水是不会渗透进疏水材料内部的。当时我错误地认为奶粉就是疏水材料,然后发现这和自己推导出的结论矛盾。这个错误也被很多人指出来了,我也就大大方方在评论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所以想告诉大家的是,在科学里面不用迷信任何东西,有错直接更正就没有问题。

最后的结尾,跟大家分享两件事情。因为我过去的身份是做UP主,现在的身份是做科研,有些人说:“毕导,你作为一个清华的博士,去做了一名博主,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浪费了呢?”也有些人说:“毕导,你已经在当博主的这段路上做的这么好了,再回去搞科研,你的团队解散了,是不是浪费了呢?”其实我觉得都没有,当博主、做科研,它们各有各的快乐。

因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罗素的话:“如果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所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要把自己的内心、把取悦自己的那种感觉,放在一个比较高的地位。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软实力是什么?我也一直拿这一句话来指导自己,它叫做“到死都不曾消逝的幽默感和对生活的美的追求。”

谢谢大家!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阅读

  • 周瑄璞:书写乡村女性在岁月磨砺中的成长

  • 近日,作家周瑄璞所著长篇小说《芬芳》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芬芳》生动描绘了时代变迁下河南乡村中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四代女性形象,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方言将小
  • 黑龙江省优秀消防科普教育短视频展播(四)

  • 为更好传播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不断提升全省在新媒体宣传、消防志愿服务、消防文化创作等领域的宣传教育质效和工作水平,总队结合消防科普年、消防宣传月等重点
  • 谭先杰:让医学科普成为常态

  •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世界第一家肺结核病疗养院创建者特鲁多医生的至理名言,也是对医学现状的一种准确表达。时至今日,这段名言仍是医生们遵从的行医准则
  • 乌鲁木齐市轻微交通事故视频快处转化率超八成

  •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 王永飞报道)记者从乌鲁木齐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1月30日,乌鲁木齐市轻微交通事故视频快处中心由乌鲁木齐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搬迁至人保财险乌鲁木齐
  • 直播微视评:请分清“看不惯”和“触碰底线”

  • 一条“00后扮锦衣卫迎大家返乡”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多名身穿锦衣卫服饰的年轻人在洛阳高铁站迎接大家返乡,目的是想让务工人员下车后感到温暖。有游客觉得挺新奇,也有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歌手赵传质疑《繁花》侵权,出品方回应

  • 在王家卫执导,胡歌、马伊俐、唐嫣、辛芷蕾主演的热播剧《繁花》中,使用了大量观众耳熟能详的歌曲,包括《爱拼才会赢》《新鸳鸯蝴蝶梦》《再回首》《我的未来不是梦》《你是我胸